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践概念上,李达把实践理解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冯契把实践理解为"要求自由"的活动。基于对实践观的理解,李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唯物论",而冯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李达侧重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冯契侧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和冯契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40年代,冯契就从政治学的角度,将自由主义视为中间阶层的意识形态,并强调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对立。1949以后,冯契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学说,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认识。80年代末期以后,冯契将自由理论与智慧说相融合,建立起了富有哲学个性的自由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简论殷海光的逻辑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海光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主要原因在于他深深感到,唯有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社会文化思想提供坚实的运思基础和分析工具。他在1965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序言中,明确地把“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作为他运思和为学“分析到底层”起“主导作用”的三个条件之首要条件。这在现代中华学人之中是十分独特的。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殷海光的逻辑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殷海光学术思想体系的必要条件。但是从近年来海内外殷海光研究的状况看,这一点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殷海光…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5.
哲学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论体系,必然会对理想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先生从“智慧”说的高度对理想的内涵、作用、特点、类型等方面作了富有新意的阐述,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学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综述杜江南自由,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长期探索的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纷争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我们确立正确的启由观和批判各种资产阶级自由观的锐利武器,为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掌握和运用,兹将理论界对此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主要涵义(一)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实践自由观,自由的产生、发展及其实现都有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自由的本体。有的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自由的本质首先要从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来看。自由始终是和劳动这二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由是人类主体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类的自由程度始终不能超过对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的程度。自由作为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一直都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开辟道路。自由既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思维的先验特征,它始终是社会劳动的属性,始终是社会实践内在的本质规定①。(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由这一范畴,主要具有两种涵义:一是认识意义上的自由,一是社会权利意义上的自由。从认识论的意义来看,自由这一范畴,主要反映人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自由就是  相似文献   

7.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和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较敏感的问题。我们曾对自由主义作过激烈的批判,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自由处于什么位置呢?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讲的自由?自由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本文想通过历史的考察来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自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界渐成主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主体性即人在自由中所具有和凸显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阶段的宗教信仰自由既是权利、也是能力,亦是状态。社会主义阶段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必须汲取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内质,彰显“权能型自由观”基本特征,在保证人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培育人自由信仰宗教的能力,突出宗教信仰自由的主体性,这是社会主义阶段宗教信仰自由的核心特征。强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主体性,需要弘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发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构筑理性世界观、培育人的“信仰理性”、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的作用,让人真正自主掌握“信”、“不信”、“信什么”的三重信仰自由维度,才能真正彰显社会主义阶段的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9.
严宾 《学海》2013,(1):165-171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伯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伯林的自由观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观基础之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自由观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纯粹理性批判》表面上是讲认识论,实际上却是在为人的自由开辟道路,《实践理性批判》虽主要讲道德,“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①本文试图在对康德自由观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进程。一、康德自由观的历史考察1.苏格拉底与智者派:善与恶的冲突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它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他说:“没有人自愿趋恶,或接受他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是不合人的天性的。”②人们之所以会作恶,只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胡适的自由概念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胡适的自由观带有以社会政治的、消极的和外在的自由为主的特征.胡适在有些问题上也涉及了积极的或内在的自由,但总体上他主张消极而外在的和社会政治的自由,伸张、发挥个性自由、思想言论自由,进而他主张容忍异己的思想和反对党.  相似文献   

12.
吴鹏 《哲学动态》2023,(10):47-56
自由意识的觉醒使财产权成为现代政治筹划及其实践的核心,但是财产权的政治实践造成了自由的自我逆反,现代自由沦为空洞的形式。财产权批判传统旨在揭示“自由-财产权”范式的逻辑悖论,重解“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卢梭和黑格尔分别从道德政治和伦理政治层面揭示财产权的限度并重构自由主义方案,但是他们的理论筹划在市民社会不断崛起的现实面前遭致破产。马克思把财产权批判传统推向社会生产关系的纵深层面,通过分析和评判生产关系来揭示现代财产关系的历史限度及其自由悖论,并在否定性的历史辩证法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为自由的现实化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从有神論的立場評介薩特尔自由哲学的文章。作者首先簡略地介紹和評論了薩特尔的政治态度、哲学思想和創作活动,特別指出他重复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对宗敎进行过“不少过于憤恨的嘲笑和歪曲的批評”。然后,作者就以薩特尔的若干戏剧作品与哲学著作为依据,說明他主张人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东西”,是“注定自由的”,从而认为“决沒有設計人性的上帝”,走向无神論和否认上帝的“虛无主义”。同时,作者指出薩特尔的一个矛盾,即薩特尔也談人受到不能摆脫的“束縛和制約”,以此怀疑“人是否有权享受这种高度的自由”。最后,作者站在經院哲学的立場上批判了薩特尔的主覌唯心主义絕对自由論,說“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人在做出决断时不受自己設定的规律的制約,而受一种往往預先給定的良心的判决的制約”,“人的行为和創造”不仅来自“自己的意志”,而且也同样来自“上帝的恩賜”,人即使处于自由状态中,也是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作者批評薩特尔“把人提高为他自己的創造者,否认了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纷争和混乱的问题。为了使人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尽快地统一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上来,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作出新的更为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殷锡智:略论自由与限制自由是否意味着主体活动不受客体的限制?自由获得的途径是否是主体独立自决的,不需要克服和扬弃客体的限制?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德国的一位社会学家琴梅尔认为,“自由始终意味着不受某种拘束。”法国的卢梭认为,自由是历史主体固有的天生本性,“人生而自由”。他认为,人间的不平等、不自由是后天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摆脱这种枷锁就恢复了人性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不是主体意志的任意性,而是主体意识到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并且按必然性办事的结果。他站在唯。G主义立场上来看待主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认识了客体及其规律,就可以克服客体的限制,而获得自由自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不仅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认识论中的自由观,而且对历史观中的社会自由也做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资本论》,第三卷,第927页)人类在一切社会形态下,都要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需进行物质生产,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在完成人类必需要做的劳动终止的  相似文献   

16.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萨特自由观相比,马克思自由观具有更为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根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体论定位的合理性,即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建立在“类自由”基点上的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现实实现.在与以萨特代表的强调“自我”的绝对自由,并由此导致我与“他者”的绝对对立的自由观的对比中,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能达到理论上的“主体交互性”的实现,而且能够在现实境遇中达到实践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冯契先生的"自由"观念既是哲学范畴,也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自由人格、自由意志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由人格的问题离不开社会性存在这一前提,人的社会实践伴随着自由人格实现的历程。"权威主义"盛行或者出现"权威"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情况,往往会对人民群众形成自由独立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当予以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与异化"权威主义"盛行的社会有着明确界限。自由人格与自由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性解放与社会凝聚力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战国乱世,孟子与庄子从不同的理论原点出发,建构出各自不同的理想社会构想。他们在此既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省思,又透显出殷切的政治关切与人生关怀。尽管他们的理想社会构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的维度去省思与建构的。比较来看,孟子与庄子的理想社会构想在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关切上是有所区别的,孟子将"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安放在现实社会与伦常关系中,而庄子则试图将"人"从现实社会与人伦关系中抽离出来;同时,庄子将追寻个人纯粹的自由与逍遥视为"人"存在的终极旨归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庄子和萨特虽然都不约而同地呼唤自由,但他们关于自由的理念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萨特的心灵自由是积极的。庄子认为要想实现自由理想,就要顺任自然、“洗心去欲”;萨特则认为“人命定是自由”,实现自由理想,就是要让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勇于自我选择、自我造就、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