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网络围观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最常规化的行为方式,也已经成为人们全新的信息方式与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的治理方式。然而,从伦理的角度看,当下的网络围观也潜藏了诸多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一方面,草根话语勃兴态势下,话语方式的恶搞化、戏谑化倾向潜藏了意义解构的危机;另一方面,病毒式传播与离轨放大效应也潜藏了道德恐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工作与德性     
在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扩张的今天,工作伦理成为社会价值的源点。工作伦理因其可操作性的践行力,命令性的强制力和广泛的辐射力使其强化了员工的责任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并改变着员工的道德思维、养成着良好的德性修养。加强工作伦理建设是社会道德改善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鹏  史硕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805-814
自从“安然”等一系列非伦理行为事件爆发后, 如何干预非伦理行为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如何抑制单个个体的非伦理行为, 而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和蔓延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 采取实验、问卷调查、案例等多种方法, 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探讨个体初始化的非伦理行为是如何导致集体实施非伦理行为的, 重点研究个体社会地位和团队工作互依性的调节作用; (2)探讨集体非伦理行为对焦点个体的影响, 重点研究从众心理和道德同一性的中介机制, 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传统性的调节机制; (3)探讨上述两种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将深入研究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丰富团队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成果, 从而为我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社会伦理学说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伦理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价值原则,它根源于现实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同特定的文化传统也有历史相关性。社会伦理有双重内涵:一是特定社会体制蕴含的伦理原则、价值规范,用以提供建树社会体制的伦理支持与辩护;二是同体制伦理相应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用以建村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国民的道德人格。社会伦理渗透于经济、政治体制与文化活动、道德文明,并深深地介入社会发展的各领域。70年代以来,规范性的社会伦理学已成为国际哲学界的一门显学,它同经济理论、政治哲学也相关联。西方特别是美国重视对它开展研究,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5.
韩承敏 《学海》2006,(6):76-79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城市伦理是站在城市的伦理纬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城市居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是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重要因素,市民公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现代公共领域、有利于城市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有利于城市市民个体与城市共同体良性互动,有利于城市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作用,使城市独具特色。城市伦理视野中市民公德建设的五个途径是:提炼城市公共主流伦理、加强城市道德立法、突显城市器物与精神情境、优化城市舆论教育手段、使社区成为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各种伦理价值观念之间发生了冲突,医疗道德失范现象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制度伦理对道德建设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以制度伦理建设为契机,并辅以正确的激励手段等,可以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引导和强化医务人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重塑良好医德医风。  相似文献   

7.
何怀宏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的心性良知理论进行了高蹈道德与基本伦理的区分与剥离。这一学术努力不仅让我们从道德伦理角度看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资源和局限,更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现代法治社会中建立和维护"底线伦理"的有效机制的重要性。而其后何怀宏以其持续的伸展到社会正义和精神信仰的学术努力,为他的"底线伦理"理论建构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一富于思想意义的架构中,"社会正义"是现代个人伦理的制度保障,而"个体信仰"则成为支持和提升底线伦理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8.
略论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舆论监督缪爱社舆论监督曾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①,它是整个社会民主监督机制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因此,我认为研究舆论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舆论监督: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与体现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客观存在的精...  相似文献   

9.
伦理与道德之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许多研究者那里是比较模糊的。本文试图从词源学的角度并结合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相应观点对二者的内涵加以区别界定并对二者的关系加以厘定:道德是个体对自身完满性的价值追求,具有主体性与私人性;而伦理则是基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具有“互主体性”与公共性。道德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是道德的提升。笔者认为,对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和厘定将有助于伦理冲突的化解、伦理关系的协调以及伦理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伦理,而儒家伦理与西方社会的伦理正好相对而立.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将一切社会关系都建立在“五伦”基础上,主张基于血缘的“自然道德”,由此造就了儒家伦理属“初级化”伦理的属性.西方社会则将所有社会关系悉数中介化,主张“走出基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道德”,因而形成了“次级化”的伦理属性.  相似文献   

11.
郦平 《道德与文明》2017,(6):140-145
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它成为调节和改善西方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正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特别强调自然满足与道德之善和谐相生、个体快乐与普遍幸福共同实现、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互依互存及道德评判标准多元融合(行为、效用、品格)。这是可供当今中国建构道德共同体参考的理论资源。因而,研究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及其理论得失,对当下社会道德共同体的建构及公民道德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当下的道德现实警示我们,底线伦理正在呈现"后退"之势。同时,由于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所致,却又"缺乏"信念伦理。若无坚实而清晰的信念伦理的支撑,底线伦理的"后退"就难以避免,最终也将无法维系和坚持。信念伦理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类型学,狭义的信念伦理是指在一般伦理领域内,与(传统的)美德伦理、规范伦理、现代分析伦理(或"元伦理学")相较而立的伦理(学)类型。它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或伦理的理想价值(或韦伯意义上的"目的性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examplification)或道德类型学(moral typology)研究,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3.
伦理精神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准确把握儒家伦理精神则必须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厘清孔孟儒家理论的核心关切。而孔孟儒家的核心关切正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孔孟儒家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了:"志道据德"、"为仁由己"与"慎终追远"。其中,志道据德是孔孟儒家伦理的整体价值导向;为仁由己是其伦理实践的执行关键;而慎终追远则为为仁由己提供内在动力。回归孔孟儒家的伦理精神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摆脱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当优先于善"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个人对"善"的追求不能违反"正义的社会体系"。而在中国,一方面,由于"正当"观念缺乏和制度建设落后,个人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情关系的追求,常常无视所谓"正义的社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舆论对建设"正义的社会体系"的紧迫感,导致"制度决定论"的影响无处不在,个人道德的问题往往也被归咎于制度,从而又忽视了个人道德的作用和教育。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研究和道德建设上被伦理悲观主义束缚着。伦理悲观主义在根本上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且它常常走向一种道德复古主义。所以,在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上,要摆脱那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从伦理悲观主义走向伦理现实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围绕传染病涉及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整个社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认识、评价、情感选择方式,构成了传染病患者与医生、与社会其他人之间的复杂道德关系和张力互动。关注传染病患者伴随生活世界转换而与社会的疏离及自我放逐,在社会人道关怀和个体社会责任强化中,完善社会控制,重建公共交往伦理,对于保持社会和谐和公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向制度伦理的研究是马恩对伦理学问题研究的革命性变革。在马恩看来,制度在本质上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生活,制度伦理对社会道德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制度伦理建设也就成为人类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8.
西方"宽容"观念经历了从宗教宽容到道德宽容再到积极宽容的两次转变过程,这种"宽容"观念的历史嬗变可以通过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宗教伦理准则下的宽容、以洛克为代表的西方近代道德宽容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现代交互伦理关系中的宽容观念的考察予以理解。特别是现代"积极宽容"观念在淡化以往由于不喜欢甚或厌恶而产生的被动的"容忍",进而继承道德宽容所强调的道德自由、重视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克制"方向,即对异己观点的"克制"与"承认",这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差异化的历史变迁现实,也体现了对道德主体自身与社会伦理双重性的兼顾,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茶馆兴盛,民众公共生活也开始发育,因而茶馆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茶馆展示着当时公共伦理生活的现实面貌,同时也成为政府和知识精英改良风俗、进行道德引领的重要空间。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中起道德引领作用的主要是政府,所推行的内容是由政府和知识精英提供的,推行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可见,茶馆作为中国近代典型的公共空间,其作用与西方近代的公共空间有明显不同。茶馆对中国近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作用,并没能体现在"公共"上而只是体现在"空间"上,即茶馆提供给了民众展示伦理状况和被进行道德引领的空间,参与其中的民众并没能通过自我启蒙、参与讨论等形成公共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识。公共性的提升与公德意识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着道德价值选择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在伦理的反思批判中逐渐达成共识。通过对新闻学领域内较为常见的客观报道与人文关怀的冲突、隐性采访与社会正义的冲突、舆论自由与独立审判的冲突进行解读,或许能为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的道德价值选择提供道德依据和价值基础,从而为化解此类困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