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过张大千的《桃源图》,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代文人画家对"桃花源"的向往之心和归隐之情,还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职业画家"宿命的无奈,使我们更加全面、立体地看待张大千。  相似文献   

2.
《庐山图》是张大千在83岁时创作的山水巨作,也是张大千最后一幅山水画杰作.1981年7月7日《庐山图》正式开笔,1983年1月20日《庐山图》基本完成,历时一年半有余.《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辉映交融,畅快淋漓.是一幅中国现代山水画中最具创新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我主题的贯注是文人画约定俗成的传统,包含"兼济天下"的宏观自我主题和"自娱自悟"个体微观自我主题两方面,关乎画家的品格成熟与否。张大千《西园雅集图》前后两个版本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自我主题是艺术家一生的阅历与省悟,只有把握住文化的主脉,开放地感悟时代潮流,才能孕育创造出具有独创品质,意蕴深厚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阐释人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诗人的创作心境的变化过程。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是以"境界说"这种哲学的视角切入来进行文艺分析的,其中探讨了人生的存在以及对美的思索与探究,对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对生活本真的追问。  相似文献   

5.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台湾高雄市佛光文化,2014年12月出版)分为四卷。卷一题"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包含三篇长文,分别讨论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近百年发展历史以及元明六百年来汉传佛教革新、转型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前者题为"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现代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创立——二十世纪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展开历程的一种解释模式",从人间佛教理论构建及实践运作两方面考量,探论了太虚、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开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太虚大师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方向性理念以及人间佛教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在《文心雕龙》中,"神"字出现达63次,涉及篇章22篇,涵盖了总序、文体论、创作论和文学批评四大部分。刘勰兼容并举,将"神"范畴转化为文学创作论话语,结束了"神"在文学批评领域明而未融的状态,使"神"具具象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特征,将"神"降落在人间,与人的思想、情感相互融合,从而展现了人内心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这对后世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夏日听蝉     
画家张大千应一位朋友之请,画了一幅《柳阴鸣蝉图》。画上柳丝依依,一只蝉落在柳枝上鸣叫。看了张大师这幅画,我想起了儿时夏日听蝉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我割完牛草回到家,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国佛教寺庙经济现象是佛教组织形式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将得道解脱作为唯一目标,将物质生活要求降到最简最低的状态。据《阿含经》及《僧祇律》等记载,僧人行止依照的"四依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可见当时佛教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0,(5)
正太虚法师(1890-1947),民国时期四大高僧之一。目前学术界研究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成果非常丰富,如欧阳镇《论太虚人间佛教儒学化的特色》主要考察太虚大师引用儒家思想建构人间佛教的特征与价值[1],张雪梅《民国太虚法师的居士佛教思想》重在考察太虚法师的居士佛教思想特征[2]。贲利《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世俗化探求》考察太虚大师佛学理论的"世俗化特征"。[3]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特色与贡献,但是他  相似文献   

10.
高永旺 《学海》2012,(1):165-170
作为大乘佛教兴起的标帜性经典,《维摩诘经》蕴含了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二是世间出世间不二,三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行。这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的心性论、"不离世间觉"的出世即入世的解脱论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禅宗变革的经典依据。同样,《维摩诘经》对注重人本、提倡入世的近现代人间佛教也产出了重要影响,是其重要的思想之源、经典依据。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看,《维摩诘经》、禅宗、近现代人间佛教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之一,兼通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尤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号称中国画坛"五百年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画风工写结合,晚期独创泼墨画法,重彩、水墨融为一体,独创新风,可谓画坛翘楚。1977年年末,78岁高龄的张大千以圣经中的《雅歌》第一、二、四、七章中各节之诗歌为题材,选取了其中有关香草、嘉果、良木的诗句,以水墨笔法绘制了一本精美雅致的12页花本册页《雅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绘画大家,无论是其独具特色的泼墨泼彩山水,还是其坚持古礼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做文人画家"的声明,都彰显了他是一个独具个性的人。张大千传奇经历与其独特的文化性格紧密相关。经过梳理和分析,张大千文化性格具有双重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气质上是多血质兼有抑郁质,混合气质中多血质占比较多;率真豪迈兼有细腻多情;开放包容兼有特立独行。双面性构成了张大千文化性格的核心,统一于他的人生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3.
自古诗画相通,自赤壁赋创作以来,历代书画家好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了大量以赤壁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我们把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定名为赤壁图。文章以张大千多幅赤壁图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张大千如何在经典图式之下寻求突破,开创赤壁赋视觉传播新的图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千作为我国近代卓有成就的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是"大风堂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西方艺术界称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的书法艺术取法高古,融合了多种书体的特点,被誉为"大千体",在近代书法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张大千的书法艺术与审美特点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东 《孔子研究》2019,(2):83-93
所谓元代画家王振鹏所作《圣迹图》,其实是明万历年前后的假托,其构图及序、赞均抄自明张楷的《圣迹图》。明张楷《圣迹图》原赞词有"夷不谋夏"、"用夷遏夏"的字句,清康熙年间有所篡改。张楷《圣迹图》最大的失误是为"先圣小像"配上了"述中庸赞",误将孔子与颜回当成了孔子与子思。何珣所增补九事,其中"观庙欹器"一事两图,国内版本皆已遗失,仅存日本。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康德提出用先验时间图型作为范畴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感性条件,但没有提出先验空间图型。鉴于此,很多学者认为,必须再另外增加先验空间图型来说明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并断言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中暗示了这种空间图型论的想法。然而笔者认为,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可以借助量和质的范畴的时间图型来说明,因此空间图型是不必要的。并且,由于知性无法与空间发生直接关联,因而无法形成所谓的"先验空间规定",所以空间图型也是不可能的。而《基础》以及《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也绝非所谓的空间图型论。  相似文献   

18.
《五牛图》作为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珍品之一,被当代中国视为"镇国之宝",可见其价值不菲,艺术价值不朽。善书善画的韩滉传世的作品仅《五牛图》一幅,五牛从形态到品种各不相同,富有趣味。文章试着从《五牛图》的画面去探寻韩滉的创作心境以及画面背后的深意。  相似文献   

19.
养生与养气     
正儒家和道家,各有其侧重点。道家重"养生",儒家重"养气",好像是没有疑问的。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是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这一点,直接继承了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做无谓的牺牲,  相似文献   

20.
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围绕《印度之佛教》争论的具体问题集中在印度佛教史的分期、人间佛教等方面,与王恩洋先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空、有两宗何为了义"的不同看法。这场争论集中反映出争论各方对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之后人间佛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