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读完《红楼梦》,大家记忆中的刘姥姥一定是个逗笑的角色。一席螃蟹宴,刘姥姥是妙语连珠,大出风头,在令人喷饭捧腹之余,总觉得她不过是一个丑角形象。可事实上,刘姥姥实在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侍奉     
田素良 《天风》2014,(11):54-54
我的母亲名叫吴桂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温柔善良和蔼可亲,但凡与她接触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一位"好心人"。 一、尽忠孝敬,遵主诫命 1959年夏天,我的姥姥突然全身瘫痪,躺卧病榻。当时年仅15岁的母亲从此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照顾姥姥的任务。对长年瘫痪卧床的姥姥,母亲细心照料,无微不至。姥姥脾气急躁,母亲便凡事尽量顺着姥姥,想方设法讨姥姥喜欢。  相似文献   

3.
我的姥姥是一位慈祥可敬的回族老人,她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旧社会。姥姥无常的时候享年84岁高龄。当时我还很小,朦胧中只记得,姥姥是一位满头白发体态瘦弱的老人。有关姥姥的故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的。姥姥一生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年轻时姥爷为了生计领上惟一的儿子下了关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走就是几十年,后来才听说,姥爷父子俩都“无常”在了关外。姥爷走后,姥姥在凄风苦雨中将我的母亲和姨妈带大。再后来,姨妈嫁到了外地,家中只剩姥姥和还没有成年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嫁给了本村自幼孤苦的父亲。于是姥姥就成了这个新家庭…  相似文献   

4.
为他人许愿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以像我一样享受红枣的美味了。  相似文献   

5.
为他人许愿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以像我一样享受红  相似文献   

6.
人们喜欢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喻那些未见过世面的乡巴佬遇见了大场面,他(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手足无措莫衷一是,什么心计、智慧都与其不相干。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被人讽刺、嘲笑的艺术形象,至少在前八十回中二进荣国府时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抱成见,把刘姥姥进贾府看做是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公关活动,不难发现,刘姥姥貌似拙劣的言行中其实蕴含着饱经世故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7.
洪雪 《天风》2002,(2):40-41
最后一次见到姥姥是在2001年5月25日上午9点30分,在殡仪馆,隔着玻璃,我看到姥姥安详地睡在里面,脸上留挂着一抹熟悉的微笑,就在这天,我听到了好多姥姥的故事。姥姥小的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因家境贫困,13岁就进了纺织厂做工,就这样一做几十年,奔波劳苦了几十年。按照传统,中国老人应该是在家里安享晚年,可姥姥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晚年,是用一辆自行车串起了家与教堂和主内弟兄姊妹家的路。记得姥姥常  相似文献   

8.
信仰的传承     
张浩明 《天风》2022,(10):45-45
每个人接受信仰的方式和原因各不相同,读到圣经《提摩太后书》1章5节"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提摩太的归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家族就有信仰的传承.由此我就想起在我的信仰之路上也有像罗以一样的外祖母,在东北我们将外祖母称为姥姥,她就是我信仰的启蒙人.姥姥信主有40多年,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对信仰很清楚,并承担起我们家族传福音的重任.正是因为姥姥的信仰,影响了我们家族里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正我生孩子的喜悦姥姥是第一个知道的。孩子有病的消息姥姥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不想让90岁的姥姥再替我分担这份苦难了,尽管我无论如何是支撑不了的。姥姥把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称之为"天黑了"。姥姥从前说过:"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放弃),是咬着牙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2,(10):42-43
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但河北省佛教协会意识到,在当前社会需要创新思路才能更好地推传佛教慈善动统的落实。一、爱心把天涯变成咫尺18岁的赵婧玮患有尿毒症,与妈妈和弟弟相依为命。妈妈为了给她筹钱治病,变卖了家里所有东西,还不得不把赵婧玮8岁的弟弟托付给聋哑的姥姥照顾,自己则在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跪在冰凉的大街上乞讨。河北省佛教协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给予赵婧玮资助。在2009年帮助赵婧玮顺利完成肾移植手术后,考虑到她术后每个月的恢复治疗费用还需要近5000元,  相似文献   

11.
我老家有个女人患了不治之症。一天,她在病榻前对丈夫说:“如果我走了,请你在这3个月内,千万不要让儿子知道。”因为再过3个月,寄住在校的儿子就要参加高考。次日,她在病榻上安详地永别了人世。丈夫依照她的话,非常成功地瞒住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3个月后,儿子参加高考,而且榜上有名。 4年后,大学毕业的他分到我的工作单位,又一年,他被领导提升,顺利地调进了办公室。  相似文献   

12.
我没有亲历过任何一场死亡,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葬礼。一次,我梦见我的太姥姥,养育过我、临死前叫着我的名字的太姥姥。光头,短短的白发茬,目光平静如水地看着我。我开始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他的葬礼、他们的葬礼?为什么我那么软弱,那么怯懦?为什么我自动过滤了让我悲伤的场面,屏蔽了让我震动的时刻?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灯盏     
那年冬天,一场“阶级斗争”正搞得轰轰烈烈,身为“地主婆”的姥姥,每天吃过晚饭,都要独自穿过生产队牲口棚旁边那条长长的胡同,到大队部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那时,作为“地主狗崽子”的舅舅,正在海河工地挖河,吃住在工地,一个冬天也没回家。姥姥天生胆小,更怕走夜路,特别是每当路过牲口棚那条坑坑洼洼又黑又长的胡同时,姥姥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但为了节省煤油,姥姥从不打灯笼,就硬着头皮迈动着那双“三寸金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胡同,常常被胡同里的砖头瓦块绊倒,摔个鼻青脸肿。尽管这样,姥姥还是舍不得打灯笼,姥姥说:“打一回灯笼,…  相似文献   

14.
黑昼     
1943年6月6日,一个极其平常的夏日。天刚亮。昨夜的一场滂沱大雨过后,天空依然没有放晴的迹象。空气湿漉漉的,厚厚的阴云笼罩着曹家务这个冀中平原上回族聚居的小村。那低低的乌云,仿佛就悬浮在人们的头顶上,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每天这个时候,太阳已经升到半杆子高了,可今天这个早晨却显得暗无天日,四周灰蒙蒙的一片。姥姥起得很早。这些天,鬼子三天两头到村里扫荡,家里的粮食早被抢了个精光。好在精明的姥姥提前把一小袋玉米面藏在了房后隐蔽很好的菜窖里,一家人才能靠这少得可怜的玉米面和从地里挖来的野菜勉强度日。姥姥起床后,下到地窖…  相似文献   

15.
正小时候我总挑食,爸爸妈妈经常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着,才终于撵上我,连哄带骗地恳求我吃上一口,我却丝毫不领情。我最爱吃姥姥做的菜,于是,爸妈总会开上一个小时的车把我送到姥姥家,还未进门,就能闻到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味道。夏日傍晚时分,姥姥的身影映在门帘上,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倒油、热锅、加葱姜爆锅,  相似文献   

16.
在位于沈阳南湖与音乐学院毗邻的音乐治疗中心,笔者曾目睹了用音乐治愈患者心灵创伤的全过程。患者是一位名叫李丽(化名)的年轻女子,她很漂亮又很瘦弱,满脸的愁云使她美丽的大眼睛黯然无光。她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年前,与她同居两年的男朋友突然在一个早上提出分手,而前一天晚上他们还在亲密地做爱,这实在是她所始料不及的。她做出了种种努力来挽救他们的关系,可是无济于事。两个月之后,她听到了他结婚的消息。李丽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她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幸而家人及早发觉,把她送到医院抢救。出院后有整整一个月不能吃饭,体重急剧下降。以…  相似文献   

17.
孺子可教     
姥姥因为疾病做了子宫摘除手术,因此只生育了母亲一个孩子,我从小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以慰其情。在不知不觉中听着姥姥讲的妖魔鬼怪的故事长大了。姥姥身体还硬朗,70多岁的时候又开始帮我带孩子。于是太姥姥又给孩子重复起了那些红毛绿眼长舌头的故事,什么鬼搭墙、吊死鬼吓人、黄鼠狼迷人等等。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孩子很胆小,一到晚上就怕黑,而且一旦什么事情成功了就会说“阿弥陀佛”。孩子6岁时,我把他接到身边上小  相似文献   

18.
我小时候,姥姥家有一个燕子窝。和一般垒在屋檐下的燕子窝不同,这个燕子窝垒在堂屋里的檩条上。听姥姥说,当初燕子也是把窝垒在屋檐下的,她从不许别人动燕子一指头,更不允许捣燕子窝,任堂前燕粪点点。  相似文献   

19.
正前天跟国内一位朋友通电话,她告诉我一件事:一大早就接到两个电话,一个自称是银行打来的,说她的信用卡透支10万元,要她赶快还款;另一个显示是电话局打来的,说她上月电话费有几千元没有缴纳,让她去交钱。她纳闷不已:第一,她没有信用卡;第二,她每天上班,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不可能一个月有几千元电话费。整个上午她就忙于核实这件事,最后查明是诈骗电话。虽然没有蒙受损失,算是有惊无险,但心情却坏掉了。朋友说:这个世界怎么这样  相似文献   

20.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5):43-43
减肥秘诀一位姊妹减肥,反反复复总是不太成功。她丈夫告诉她,这是因为她里面有一个"肥胖的鬼"。妻子问:"那要怎么办呢?"丈夫说:"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禁食祷告,它就不会出来!"……果然,两个月以后,"肥胖的鬼"终于逃走了!【提示】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药到就病除!其实采用什么样的说法并不太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