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报刊登载的文章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下面我们对一些比喻病例略加分析。一、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不存在相似点,作者用“象”、  相似文献   

2.
(1)“借代”同“借喻”有什么区别? 借代跟借喻在形式上很相似,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两者是有区别的: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虽然借喻的喻体是代替本体的,但是它是借中有喻,而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和被借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称代。如: 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红旗”是借代,它是称代“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3.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譬喻的比喻,旨在证明,体现着比喻"真"的原则,其准逻辑性为古代中国所认可,而为现代理性所警惕。一般所谓"精彩"的比喻,即文学比喻,旨在描写,体现着比喻"美"的原则,它超越了比喻的说明和证明之目的。其特征为:喻体具有不可替换性——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与情感性。同为文学比喻,审美张力也有大小之别。一般所谓的"远取譬"固可获得较大的审美张力,但"反取譬"和"返取譬"却可获得更大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歌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是朝气勃勃、不断前进的,从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热爱生活,努力拼搏,去创造幸福。短短八个字,寓意很深刻,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句中用了一个比喻,把“生活”用“树”来作比,然后引出“常青”来。这个比喻比较特殊,本体“生活”与喻体“树”之间,没有用喻词联系,两者直接构成了—个定名结构。本体作定语,喻体反而处于主位。人们常常称这种比喻为“反客为主”或“修饰性暗喻”等。这种定名结构的比喻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语言现象之一。如: (1)红岩英烈张露萍,面对死亡,如此从容,怒目高呼“笨蛋,再补一枪!”这不就是真理光芒照耀的结果么?  相似文献   

5.
0.1 比喻造词,指的是从比喻着眼选择语素来构造新词。从语义结构看,比喻造词主要有三种格式。第一种是以整个词显示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如“佛手”、“龙眼”、“仙人掌”等。第二种是本体语素在前,喻体语素在后,如“电网”、“人海”、“韵尾”等。第三种则相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冰凉”、“银白”、“蝙蝠衫”、“蛇蝎心肠”等。 0.2 本文拟主要讨论第三种格式的比喻造词的形象色彩,因为与其他两类比较,这类词的形象色彩更为突出鲜明,它们在称谓具体事物、反映客观对象的同时,还能自然唤起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丰富联想。为叙述方便,下文把用比喻方式造的词称为“比喻词”,把一些类似短语的单位也当词看待,列入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教学,要讲修辞;讲修辞,要讲比喻;讲比喻,要区分本体和喻体。然而,下面这两个例句该如何分析它们的本体和喻体? ①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②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象听到了大地回春的玲玲玲的钟声似的。(秦牧《花城》) 人怎么能飞翔呢?花朵摇曳,怎么能使人象听到了钟声呢?看起来好象不合事理,也与事理不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再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7.
自义与自卑     
音歆 《天风》2005,(5):36-37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经常藉着比喻来讲解上帝国的奥秘和一些道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对比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路加福音18章9-14节记载耶稣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自义与自卑的道理,这个比喻中讲到有两个人在圣殿里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另一个是税吏。这两个人无论在宗教方面、道德方面的地位和影响都是截然不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是根于联想的。什么是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①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沟通事物形象联系的桥梁。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  相似文献   

9.
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句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菁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2,25(3):363-364
对隐喻句理解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标准隐喻句“A is B”是由本体(topic)和喻体(vehicle)这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对本体和喻体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方式的研究是揭示隐喻句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关键。不同的理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读了《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载本刊1985年第4期)之后,想到比喻的运用,还可以从比喻的构成本身进行剖析,所以写成本文。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一个比喻本身是否新鲜、通俗以至是否适应语体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要谈的另外的两个因素,一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的相似点的关系,二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之外的词语的照  相似文献   

11.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谊本源、本体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多元性,秩序性,"源"、"体"、"用"贯通性。多元性是指事物的本源与本体是由"道"、"德"、"六理"、"六美"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秩序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之间先后顺序、内外层次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物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源"、"体"、"用"贯通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在生成事物之时便内在于事物之中而成事物的本体,与此同时,此本体外化为具体事物之"用"。贾谊本源、本体论的这些特点,深受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本质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质主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在20世纪模态逻辑兴起之后,本质主义成为模态逻辑哲学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本文试图在总结几种有代表性的本质主义学说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和发展,同时驳斥几个对本质主义的重要诘难,为本质主义的科学性辩护。一、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一)四谓词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集中表现在他的四谓词理论之中。他说:“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良知学把"道"或"心体"看作是一个不可言说之域,因此对其认识把握要求从"口耳之学"转进到"身心之学",即由对外在的语义、文本和事物的对象性认识转为对主体自我的体认、内在本质的证悟,从而使认识与人的存在相统一、本体与境界融为一体。阳明心学通过这种内在化进路实现了主体境界的追求,构成了一条中国哲学中历史悠久、意域深广的内在超越之路。当然,中国哲学传统中也存在过度内在化的倾向,需要予以仔细甄别和纠正。  相似文献   

16.
栾栋:中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差别西方人讲本体主要在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加以选择。把存在的起源和本质要么归之于上帝、逻格斯、理念、物质或人的认识能力,要么归之于精神与物质或善与恶等二元机制。不论是唯心还是唯物,从本质上看,人与对象世界是两个极端。从中透露...  相似文献   

17.
以“逻辑在先说”诠释朱熹哲学中的“理气先后”问题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逻辑在先”的涵义尚有待澄清。“有是理便有是气”这一论述事实上构成了朱熹哲学中“理先气后”的实质内涵,其中包含了本体与实存、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气的实有性蕴含在理的实有性之中,理具有自我实现为实存的必然倾向,这是理之所以为“实理”的原因。理作为事物的本质可能性与实存事物的现实性之间同样具有辩证关联,现实性蕴含了可能性,同时真实的可能性应当通过人的能动作为在现实性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8.
要搞清本质是否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明确本质的自身规定性。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黑格尔说:“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0页)。构成某一事物的诸方面要素和属性,正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构成了事物的存在。所以黑格尔又说:“就本质作为单纯的和它自身相联系来说,它才是存在。”(同上书第241页)本质规定所特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在事物的本质规定中,事物的各方面属性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在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即“作为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经文:太25:1——13 路加福音15章有三个比喻,同一主题,相互补充。马太福音25章也有三个比喻,也是同一主题,相互补充。比喻有其局限性,不可能讲一个比喻,把一个重大的道理比得面面俱到。一个主题,讲三个比喻,相互补充,才能讲得比较完全。  相似文献   

20.
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