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文 《美与时代》2005,(5):60-61
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与美声和民族唱法相比,拥有最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但是随着三种唱法融合的逐渐加强,通俗唱法也愈加追求科学与文化底蕴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对"唱法"问题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远鸿 《美与时代》2003,(12):16-17
在我国,曾将声乐分为艺术的歌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音乐界的主流竟意见发生了变化,认为三种唱法的提法不妥。本文无意参与讨论,只想从“唱法”这一概念的释义、历史和文化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六个方面具体的分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各自的特点,阐述了四种唱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主观上建立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各声部的音区与换声点已经成为大家熟知的内容,但是流行唱法由于其演唱风格与演唱技巧的不同,导致其音区与换声点与其他两种唱法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女声各声部。演唱者对音区与换声点的充分了解与掌握,对于演唱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学院派的声乐教学体系中,通常把歌唱方法严格地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三种唱法的分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声乐教学和歌唱艺术的发展.然而,在世界文化多元交融的今天,三种唱法的观念已经开始制约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高校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从对三种唱法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用科学的和富有时代性的思维来指导声乐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6.
民族声音与戏曲演唱同根同源,都是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二者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不能一味追求西洋美声的唱法而忽视我们传统的音乐文化,可以吸取戏曲演唱中的高位置念白、润腔技巧、舞台表演技巧等,以使民族声乐演唱得更加生动、形象、完美。  相似文献   

7.
樊霞 《美与时代》2006,(8):71-73
通俗唱法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声乐表演形式,越来越具有流行性和世界性。本文从艺术发声的专业角度出发,系统探讨和研究了通俗唱法的歌唱状态及其运用方式,总结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空前火爆的当今中国歌坛,作为美声唱法女高音的殷秀梅近三十年来一直为我国广大听众所钟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一定蕴含着她超常的歌唱智慧.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断提炼并吸取其歌唱艺术精华,不仅对建立中国美声学派,弘扬民族声乐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将对丰富当代我国各族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西洋声乐艺术的传入,造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融合,以致于建国初期出现了"土洋关系土洋唱法的激烈争论"和五六十年代关于"洋为中用,土洋结合"的探讨;今天,我们面对土洋结合起来的演唱方法--也是被人们称之为"千人一面"的唱法,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到:她是经过了几代声乐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其中包含着几代音乐工作者辛勤的汗水甚至是毕生精力.  相似文献   

10.
论“浅薄”     
浅薄是一种人文现象,人群中时有“墙上芦苇”、“山间竹笋”之辈,文化中也不乏“不易千驷”、“何假百城”之狂。 先说流行歌曲吧。作为与民族传统歌曲、西洋美声歌曲并存的通俗歌曲,作为一种贴切生活自然质朴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本不需笔者置喙的。但近两年流行歌曲大走其时(或曰大肆泛滥),民族歌曲、美声歌曲大受贬抑,以浅薄为时髦的流行歌手运用各种新潮唱法把通俗歌曲的俗气喧染得淋漓尽致:什么柔情挑逗式、声嘶  相似文献   

11.
蒋涵 《美与时代》2007,(10):116-118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划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展及唱法特点上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庆 《美与时代》2005,(5):58-60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在很多方面两者都是一致的。因此,凡是合乎发声规律、发声好听且持久的,我们都应当兼收并蓄,加以研究和吸取。所以,这两种唱法是完全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多元发展催生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以往所谓"纯粹"的演唱方法和分类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艺术家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唱法之间获得了灵感的冲动和创新的喜悦,突破了原有界限之间的结构限制,将不同音乐元素、音色的表现、表演手法及风格等进行融合调适,创作出了更多新颖时尚的演唱形式和风格,使得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多样,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最能反映人们心态的文化形式之一。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通俗音乐以其内容直白、唱法灵活更受到普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欢迎。在中国大陆,80年代柔情蜜意的港台情歌,令刚刚从重重束缚中摆脱出来的中国民众耳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一般具有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练、旋律清新易于上口、音色风格具有地方色彩等特点。现代民族声乐作品调性丰富,多为七声调式,多转调,结构庞大,内容丰富,音域较宽,大部分现代民族声乐作品音域都超过十三度。它节奏较为复杂,节拍以复拍子为主,变换拍子也很常见,演唱速度多变化,一般都是慢快慢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四大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如何与"美声唱法"结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声乐教学的体会,阐述个人的观点,认为这两种唱法就发声方法基本上有四点不同.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的代表,最具有地方色彩。信阳民歌的所有演唱韵味特色、技巧的表现和音律形态都是建立在地域语言之上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合作的整体。因而笔者主张通过调整腔音,控制人体技术(方法)及一些发声规律,使地域性的歌唱从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获得借鉴,并发挥整合效能,从而提高民歌的艺术演唱层次。  相似文献   

18.
叙事医学的本质是对注重充分搜集患者信息的临床诊疗传统之回归。其最核心要点在于尽可能探寻"疾病真相"。叙事医学之诞生,与20世纪现代主义盛行,一切讲究证据的纯科学主义思潮有关,它源于历史学的"宏大叙事"和"叙事理论",直接承启了20世纪80年代叙事心理学之学派。要发展叙事医学,可以分通俗路线和专精路线,前者类似于"通俗"唱法,鼓励临床医师为了探究疾病真相,不拘一格,学会听故事、讲故事;后者则类似于"美声"唱法,讲究一定的仪式/程序(如平行病历等),遵循学院式的范本。叙事医学强调当今似应大力促进临床医师注重对话交流(问诊)传统,不拘仪式/程序,学会听/讲故事,借此更好地了解具体到每个人的个性化疾病故事,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声乐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声乐演唱不仅需要科学的运用气息和共鸣,更要求“字正腔圆”以及不同风格歌曲所需的情感的变化,只有这四者互相兼顾,彼此结合,才能展现出声乐演唱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王长友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先生和马美信先生合写的《前言》,根据嘉靖本中的“今地名”考证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文宗天历二年(一三二九)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