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以为非     
正人生中,很多时候,要有"自以为非"的能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总觉得我们自己是对的,他人的想法不仅错误,而且荒唐无比。长期这样,人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过去的那些封建帝王,一言九鼎,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错过,那才是真正的荒唐。其实,道家思想是非常平和的思想,这种平和中有一种  相似文献   

2.
李世峥 《天风》2014,(7):34-35
《马可福音》7章1节记载:耶稣和门徒在加利利一带活动时,“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极有可能是受犹太公会的委派而专程到来.单单从这种认真的态度来看,我们会觉得他们一定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可是,当我们清楚这些人的来意之时,就会因他们的举动而哭笑不得.原来,法利赛人和文士远道而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曾看见他(耶稣)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参可7∶1-23).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一、抑郁症的症状特点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它的中心成份是追求个人目标失败后产生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一种带有心理病态的,泛化的冷漠心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受由于失望或者失败所带来的抑郁,所幸的是,大多数人的这种不舒服感觉会很快消失,恢复正常的活动状态。但那些身患严重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不能得到自行康复,由于病症困扰,他们不能应付生活的压力,难以体验到正常人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喜欢是人们对外界所产生的一种乐意于亲近和迷恋的感觉,能够有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喜欢是一种情绪,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我们会有使不会的劲儿,而对于不喜欢而又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会变得颓废无聊。对于我们喜欢的人,我  相似文献   

5.
挑战自我     
人都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由于一些不良习惯或弱点,使成功在我们面前化为泡影。不甘碌碌无为的我们应向自己的这些弱点发出挑战。我觉得以下几点很有用,值得注意:一、首先要敢于与陌生人谈话。为了能适应与不熟识的各类人打交道,我毫不犹豫的应聘于一家人才交流公司,从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谙熟了各行人士的种种心理。多少次的碰壁,多少次的柳暗花明,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这些对我不大了解的老板们,我在毕恭毕敬之余,居然也能与他们侃侃而谈,再加上懂得揣摩他们的心理,那么一项交易就唾手可得了。自卑没了,自信也自然而…  相似文献   

6.
嫉妒是指对在才能、品质、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感。持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怨恨别人的成就和成功,甚至有破坏性的情绪,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是对别人才能的一种烦恼。嫉妒是在利己主义思想支配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名利和虚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尊与名誉意识的偏差是产生嫉妒心理的温床。被嫉妒者一般是在年龄、职业、能力等方面与自己相近的人,甚至还不如自己。一旦对方在各方面优于自己,对这种位置变化就会缺乏正确认识,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7.
有一则笑话:一对夫妻,丈夫总怀疑自己生了病,一会“得了这种病,一会得了那种病”,而每次医院的诊断结果都是一切正常。一天他又觉得自己生了病,妻子便拿了一本医书按一种病的症状来核对他的病情:你是不是头有些痛?还有些发烧……丈夫逐一对照完症状觉得每一种都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肯定得了这种病,妻子摇着头说不可能,丈夫不信,妻子把医书递给丈夫,他一看方知真的不可能,因为这些症状是一种妇科病的表现。没病找病的人不仅笑话中有,而且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位高中二年级学生,在平日学习与班干部工作中,常常和一些女同学有来往,其中和一两位女同学很谈得来,我们都觉得彼此交往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而且对搞好整个班集体工作都会有帮助。一些老师也说过,世界上总是有男有女,班上的同学中间也会有男生和女生,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是很正常的事,  相似文献   

9.
有位女大学生经常被一种“焦点感”所困扰,即每当她独自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或在教室内学习、在食堂里吃饭时,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焦点感”。她觉得别人都在注视自己、议论自己,说自己人缘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招人喜欢等等,而且这种感觉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内心十分痛苦。为此,她非常希望自  相似文献   

10.
正原谅敌人,这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毕竟,如果我们觉得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一般都会想让他们得到报复。结果是,我们会带着积怨行走很多年。当然,想报复敌人的结果完全是事与愿违的。我曾经解雇了一位雇员,他被解雇后,与我展开了业务竞争,并使用了一些我认为是不公平的生意手段。心灵上的敌人和头脑里积累起来的要报复的痛  相似文献   

11.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2.
恩民 《天风》2011,(10):47+43-47,43
教堂门口的乞丐或者叫乞讨者,确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他们到教堂门口,很可能是因为觉得信教的人都是善男信女,更有善心,容易讨到钱。遇到这样的情况,给钱还是不给钱,是一个让人为难的事情,给,觉得四肢健全,会不会是街上的那些骗子,不给,又怕是自己塞住了怜悯的心。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我们不得不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得不随时更迭与变换自己的角色;我们无时不在承受着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言行。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很容易丧失自己,常常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这时,我们需要独处。所谓独处,是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干扰、自己进行思考的过程。独处的方法有很多:当你静坐斗室时,当你漫步湖边之际,当你记日记的时候,当你坐在列车上,当你躺在沙滩上……独处,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如果你愿意的话,即使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闹市之中,你依然可以独处。独处是一种状态,只要你有意识地自己面对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你就是在独处。学会独处,走向成熟越小的孩子,就越惧怕独处。当一个婴儿看不到妈妈时,他就会哇哇大哭,他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是因为他的自我还不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对比     
人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其它动物比,就是人和人之间也是不能比的,因此就有了“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对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会知道它的内涵是多么言简意赅。然而在很多场合下常常听到一些不自觉的表达,诸如:那个人做了官又咱样?到头来还是没人听他使唤;这个人一天只会做些小善事其实是在收买人心哩;别看他工作那么拼命认真,在领导面前不会说句好话还是白搭?等似是而非的等似是而非的怪语,从而使自己忘掉了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进入生命的误区。圣经上说:“不是任何事为所有的人都有益,也不是任何事,所有的人都喜欢”(德3…  相似文献   

15.
艺术以各种各样新鲜的形式,在人与人、人与城市间流动着。于是,我们有了一张全新的生活地图,睁开奇迹般的双眼,了解到世界上所有没有规则的创意生活,Style传递着艺术家从灵魂底层蔓长出来的价值。爱因斯坦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踌躇于政治与方程之间,然而Stew与Kevin的作品却是徘徊于科技与自然之间。多么幸运,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设计作品中看到弥补自然生命短暂的缺憾。当然,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无限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人们热爱生命的心弦,激发了我们的丰富想象。  相似文献   

16.
智慧语丝     
正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三毛人和人之间,是不是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互相珍惜?——朵拉我们以为是因为爱而结合,其实那可能只是权衡利弊得失下的选择。——朱德庸很喜欢一类人,他们本身很有故事却不会夸夸其谈,善于发现倾听者的情绪并且及时克制转而变成倾听者。你会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又能感到他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在能否得心应手、充满自信地应付各种复杂的、错综纷繁或看似令人发懵的局面的能力方面相差很大。有些人,常常见由于真早期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受过正规的教育,发展了一种相当熟练的逻辑思维技巧,善于有条有理地进行理性思维。而不幸的是,另外一些人,也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形成了一种对只要涉及到逻辑分析或逻辑关联的任何问题都会产生强烈的厌恶倡结。当取,均是两神极端类型。而多数人则处于抗震废置,地们既不特别前于逻辑思维,也打不是一窍不通。然而,当面对需要进行逻握思维的局面的,许当人确实层到有些勇…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在与其他国家、民族接触时,往往按照自己既定的思维模式对其文化进行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产生误读,这种误读会给我们的设计创新带来很大的障碍。中外文化的对比学习是设计创新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例如在餐具方面,中国人几千年来用的都是筷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使用刀叉,我们在对比这种文化差异时,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就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杂志社:我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前几天,有幸得到《佛教与生活》一书,是某法师把佛教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阐述,此书非常好,直指人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觉得自己信佛后似乎毛病反而多了。我信仰佛,成为一位皈依弟子时间并不长。但我觉得自己很有所得,并感到时时在得佛的加持。在这同时又觉得自己变了,变得很孤僻,不爱接触人,没事基本不出屋,与人交往、接触后就会增加许多烦恼。在与亲、朋相处中又觉得自己变得很小气了。以前在亲、朋面前是很大度的,破费几十是不犹豫的,心想,你让我花…  相似文献   

20.
作画者的四幅图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画者把魔法师定位为男朋友,或者反过来说,她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这对作画者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非常有意义。她希望男朋友具有魔法,能够满足她的心愿;她希望自己的爱情像是在魔法世界中那样完美甜蜜;她希望自己关于理想爱情的想象能够全部实现。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其实是把全能感投射在他人身上。在婴儿身上我们会看到极端的全能感,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在成人身上也会有残留的全能感,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幻想,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全能感不损害我们的现实检测能力,它就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