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际自立与抑郁关系的系列研究显示,人际自立特质可以抵御抑郁。本次研究进一步假设人际自立特质可以通过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来抵御作为人际应激反应的抑郁。为了检验这一假设,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重庆、甘肃三所大学362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专业后:(1)人际自立的5个特质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负相关;(2)人际独立、人际主动和人际责任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3)消极应对在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提示人际自立特质可以通过人际应对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2.
夏凌翔 《心理学报》2011,43(6):650-660
自立人格是新近提出的一种新的心身症状的保护性人格因素。为了探索自立人格抵御心身症状的机制, 提出了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该模型涉及应激中介模型假设、特质-应激相符假设、特质-症状相符假设三个理论假设。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3种问卷对674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 以检验该模型。结果发现:①应激调节模型不被支持, 自立人格特质是通过应激的中介作用来负向预测心身症状; ②人际自立对心身症状的负向预测能力明显大于个人自立, 人际自立对人际性和个人性症状均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个人自立则对人际性症状没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③个人自立对应激的预测能力大于人际自立, 个人自立对人际和个人应激均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人际自立则对个人应激没有独立的预测能力; ④修正后的自立人格的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能够获得支持。总之,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人际自立主要通过人际应激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心身症状总分; 个人自立则通过应激(包括人际与个人应激)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个人性症状。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虽然不少学者认为人格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但是目前尚缺乏人格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的纵向研究。根据人际自立与情绪关系的系列研究,假设人际自立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74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结果发现,人际主动、人际灵活显著预测6个月后的认知重评。这说明某些人格特质可以影响特定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自立人格能否影响其现实问题解决的质量,对个人/人际高低分组的共30名大学生进行了现实问题解决访谈,结果发现:个人/人际自立高分组被试在访谈中解决个人/人际问题的质量显著高于低分组。为了探索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和《大学生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对101名有效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自立人格的多个维度都与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维度有显著相关,自立人格的多个相关维度是日常问题解决相关能力的有效预测变量。两个研究的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自立人格利于个体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自立人格包含或涉及个体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素。此外,自立人格影响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的具体特点和机制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等工具对13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和情境研究显示:控制大五人格后,人际开放仍能预测人际信任倾向,并能通过人际信任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人际责任仍能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与行为反应。这提示,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具有大五人格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格与人际信任反应的人际信任倾向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疏离感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44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不同手机依赖水平与疏离感差异显著,高手机依赖者的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低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对疏离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现实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手机依赖既直接对疏离感产生影响,又通过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8%;(4)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均具有调节效应,可以缓冲手机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专业认同、学业情绪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与抑郁自评量表对3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专业认同对大学生抑郁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专业认同对积极学业情绪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只对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在专业认同对抑郁的影响中,积极低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专业认同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温水煮青蛙”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62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及手机依赖在这一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社会支持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情绪智力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2)手机依赖调节了情绪智力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相对于低手机依赖的大学生,高手机依赖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要重视个体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的单独影响,更要重视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比较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通过对70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社会比较、抑郁、人际自立以及性别间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抑郁与能力比较显著正相关,与人际自立显著负相关。多重调节模型分析表明,人际自立显著调节能力比较与抑郁关系,且有性别差异。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能力比较显著影响其抑郁程度。建议重点关注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及时化解其由于社会比较产生的负性情绪,避免陷入抑郁“泥潭”。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抑郁:人际自立影响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玉芳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5,28(3):591-597
社会比较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通过对70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社会比较、抑郁、人际自立以及性别间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抑郁与能力比较显著正相关,与人际自立显著负相关。多重调节模型分析表明,人际自立显著调节能力比较与抑郁关系,且有性别差异。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能力比较显著影响其抑郁程度。建议重点关注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及时化解其由于社会比较产生的负性情绪,避免陷入抑郁“泥潭”。  相似文献   

13.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夏凌翔  耿文超 《心理学报》2012,44(4):478-488
根据前期系列研究的结果提出了高个人自立者的自我图式、他人图式均比低个人自立者积极的假设, 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分别设计实验对个人自立高分组和低分组各30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 以检验该假设。研究1采用形容词4级评定任务, 结果发现:①在反应时指标上, 高、低个人自立组的差异不显著; ②在评价等级指标上, 个人自立高分组对积极词的评价等级显著高于低分组, 对消极词的评价等级边缘显著的低于低分组。研究2采用外来情绪Simon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EAST), 结果发现:①在反应时指标上, 在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条件下, 高、低个人自立组的EAST分数没有显著差异, 在现在自我条件下, 个人自立高分组的EAST分数显著高于低分组;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人条件下, 个人自立高分组的EAST分数均显著高于低分组。②在错误率指标上, 高、低个人自立组的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 两个子研究的结果均支持了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5.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negative outcomes. Although certain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the uniquely longitudinal effect of indigenous interpersonal traits on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is ignored. To address this gap, we explored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among an indigenously interpersonal trait of China (interpersonal openness),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Additionally, we tested whether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openness an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The Interpersonal Self-Support Scal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ord Sentence Association Paradigm for Hostility, Displaced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3 were administered to 942 undergraduates on two occasions, 6 months apart. A cross-lagged model showed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personal openness predicted subsequ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predicte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6 months later.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t time 2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openness at time 1 an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at time 2.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personal self-support theory's appraisals of interpersonal openness, and they extended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s to explain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6.
Recent theories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have emphasized interpersonal and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as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disorder. We examined heterogeneity i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2 studies of individuals with GAD (n = 47 and n = 83). Interpersonal subtype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Circumplex (Alden, Wiggins, & Pincus, 1990). Across both studies, individuals with GAD exhibited heterogeneou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cluster analyses of these patients' inter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yielded 4 replicable clusters, identified as intrusive, exploitable, cold, and nonassertive subtypes. Consistent with our pathoplasticity hypotheses, clusters did not differ with GAD severity, anxiety severity, or depression severity. Clusters in Study 2 differed on rat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cluding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further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validity of interpersonal subtypes. The presence of interpersonal subtypes in GAD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planning and effic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