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实践观的经典模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凡认识必须以实践为中介。这个认识中介论的科学背景是以牛顿力学为基核的近代科学范式。但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则  相似文献   

2.
“实践——认识——实践”的图式,包含着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层次:“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前者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者就是所谓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对于改造世界的规律,毛泽东称之为“行动的规律”(《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2页)。 行动的规律有丰富的内容。有一般的行动规律,如理论指导实践的规律,走群众路线的规律,等等。有具体的行动规律,如建筑的规律,烹调的规律,等等。本文将通过对认识向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整体改革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家楣 《心理学报》1992,25(3):106-113
本文在作者实践基础上,从建设新时期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的高度,提出四点改革构想:1.在教材体系上,围绕师范生今后“教书”和“育人”工作组织心理学基本内容,形成有机联系的“双主线’结构;2.在教材内容上,突出“三个性”——以强调心理学内容对中学教育实践指导意义的实用性,带动理论阐述上的针对性和实践运用上的可操作性;3.在教材论述上,兼顾师范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现象—规律—运用的“三段法”程式;4.在教材编写上,提倡专家、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三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所谓个性,应是人的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思维和实践能力及其对现实态度的独特性的总和,它涵盖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不同层面。个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马克思从哲学——美学角度出发,曾把“创造性”视为与“自由活动”等价的范畴。不给人以个性发展的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唯物论合理形态”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其主流可以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两种不同思维倾向的争论。就这场讨论所涉及的理论基核而言,实质上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再认识。因此,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上去探讨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有效地解决“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所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认识二者在理论内核上的内在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映论所追求的“客观真理”——认识那不依赖于主体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只不过是种理想的状态,事实是认识的水平越高,越不能摆脱主体因素的纠缠;能动的反映论将实践引入认识,只是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对主体认识仍基于“复写”;非经典认识论从主体因素(主体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要素,主体意识要素,经验—知识要素,情感—意志要素等)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认识的能动性问题。认识是创造,因此本文的结论是认识的本质为“重构”而不是“建构”。  相似文献   

7.
成纤维细胞对创面愈合作用的演变及进展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本文详细介绍了成纤维细胞的发现史、成纤维细胞与创面愈合关系的初步探索、成纤维细胞对创面愈合的临床实践以及规颈.最后着重提出,未来成纤维细胞对创面愈合实践应用取得突破的三个关键点:基因工程、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和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李勇 《四川心理科学》2014,(15):113-113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知过程。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即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认识模式,可以发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正好相当于控制论中著名的负反馈调节原理。开始,人们的主观认识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甚至可能相差很远。人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把从理论得出的预期结果跟人们实践的结果加以比较。如果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有差距,那么就需要我们修改自己的主观认识,使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已经突破了“种子”、“土壤”、“虫子”学说,并沿着“免疫异常”理论进入“自身免疫病”理论。同时这是一个科学思维付诸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大量证据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它应该符合自身免疫病的共性,这一认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考察原来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医师执业制度和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使医疗环境复杂化,为临床实习带教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新的教学意识和带教模式是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关键。文章分析了目前医疗执业环境对临床实习带教的影响,提出加强带教意识,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由“教”转为“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实习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逐渐为广大重症医学医护人员所重视,开展亦日渐普及.首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学习产生认识;并借鉴历史经验,少走弯路提高起点;再到实践中验证认识,逐渐发现问题不断改善进步.这一历程印证了在哲学认识论领域常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规律,临床镇痛镇静治疗的现实与重症医学治病救命的理想逐渐趋近.  相似文献   

14.
急诊医学是临床决策应用最频繁的学科之一。为了提高我院急诊科医师的临床决策水平,全科医师在3人“研究小组”带领下,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通过研习有关文献掌握常用的临床决策方法;在分诊、接诊、抢救、晨会、主任查房、病例讨论会等日常工作环节,强化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比较4种主要决策方法在“训练前组”和“训练后组”抢救病例的应用比例,发现快捷的“模式识别法”和“运用规则法”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严谨而费时的“假设一演绎法”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事件驱动法”和“失误率”无明显变化。提示: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临床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先秦诸子大都以人的理解为中心去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存在方式,认为万物只是相对于人来说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庄子站在古典存在论的立场上提出了含有生态审美智慧的“万物一齐”观,即“休乎天钧”的生态和谐理念、“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生态价值观念、“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共生气象。其“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观所蕴涵的万物平等共生、放弃自我中心、无用之用等观念有助于当代的生态伦理和生态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16.
《易经》卦爻辞中"用"字句有两种句法格式,一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二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从"用"字词义与词性的发展来看,有一个从具体义向抽象义,从实词向虚词转变的过程,而《易经》文本正是此一过程的过渡阶段。通过对《易经》"用"字含义和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纠正对某些含"用"字卦爻辞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17.
孙赫 《心理学探新》2009,29(6):16-22
"生命需要心理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方法"是研究者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生命发展研究后获得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五年中,研究者以0~6岁正常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实行生命发展教育,获取了大量的生命发展事实,证明了:1)人类生命具有人人可遵循的生长发展规律——"需要"的生长发展规律;2)"需要"的生物性基础的早期建构是"需要"生长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心理需要的低级阶段——"安全需要"之前还存在一个生命的原始需要——以"新奇、探索、操作"为对象的"需要",其贯穿在0~6岁的儿童早期生命阶段;4)0~6岁时期,"儿童需要"不是恒定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机能,而是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强度的提升是0~6岁时期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整体建构的鲜为人知的生命法则;5)0~6岁时期"需要"的良好建构,使"需要"水平达到推动生命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6)"需要层次"与生命质量存在着内在关联;7)儿童"原始需要"满足的方法为:在儿童"原始需要"机能强度与寓含"新奇、探索、操作"属性的"原始需要"对象即外部刺激之间建立起犹如昆虫与花类般默契的真正联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将个体置于关系之中去考察其心理问题,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研究与实践很快渗透到心身疾病,成瘾、抑郁、强迫、精神分裂症等许多领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polypill"的概念,即在一粒药丸中混合多种药物,认为通过服用这种"多效药丸"将大大降低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polypill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模式在实践中都会面临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它,分析其使用的利弊,以达到尽可能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心肾相交论”是瑶医药理论的脏腑生命观,心主要的功能是主宰其他脏腑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进行调节;肾是气血化生之根源.如果心功能受损,那么其调节作用减弱,瑶医的整体观内涵得不到体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就不复存在,人体就会进入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肾,瑶医学认为人的出生、生长、发育和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是肾“气化”功能由盛到衰的自然过程.“心肾相交论”强调心肾功能的正常是人保存生命最基本的前提.通过探讨“心肾相交论”的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对瑶医药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