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4,2(12):8-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这是人们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识.那么,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物质生产是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具体化,它关系到我们如何解读历史,解读今天的现实的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范式作用.  相似文献   

2.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理论革命化的决定性的发现就在于认识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发现了人民群众历史行动和社会阶级历史行动的最终决定性的原因。以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物质生产、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和物质生产的普遍发展规律,是理解社会生活的整个内在联系、所有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质和社  相似文献   

3.
林英娜  张岩磊 《学海》2023,(6):191-200
哲学家们关于世界的思考原则有超验论和内在论之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择世界之外还是世界之内的基点来理解整个世界。近代以来,这两种原则又延伸到关于历史的思考中。康德和黑格尔等超验论者大体从现实世界之外的抽象原则去理解历史,而马克思关于历史的思考则属于一种典型的内在论。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实证的原则,从历史的内在要素出发去把握历史的运动和变迁,是一个由实践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作为核心范畴组织起来的多层次范畴体系。其中,实践侧重于揭示历史运动的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则是实践在社会层面的表达,是呈现历史的恰切平面。《资本论》的“大逻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自反性的揭示,对这种内在论的历史表达做出了光辉的示范。  相似文献   

4.
联产承包制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引起了农村干部道德的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现象,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又说: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正在卷起一场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这场浪潮中,一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变革物质生产方式的挑战。物质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和核心,制约着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等等的变化,新技术革命对各种社会生活关系的影响,归根到底是通过变革物质生产方式来实现的。因此,探索物质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同新技术革命的一般关系,对于我们自觉迎接这场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各种美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及抽象主义等等.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8.
论精神贫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精神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 ,同时 ,又是物质贫困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 ,要想根治贫困 ,必须从精神脱贫入手 ,走精神脱贫之路。一精神贫困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丰富概念 ,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及其要求而言的动态范畴。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 ,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 ,是一个主要反映人的追求、信念的价值理性范畴。与物质贫困一样 ,…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现象的分析     
多年来,目,内哲学工作者注重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以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分析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开始,主要是以主客体关系重新探讨哲学认识论,之后,有的以主客体的关系建构新的哲学体系,有的将主客体的关系命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用主客体的关系分析唯物史观,有的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来规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其中不乏有益的探索。本期发表的杨河同志《现象的分析》一文,从主客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象和本质的范畴,认为现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它既在主体之中又在主体之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并没有与主体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相对应的物质原型。还认为,主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绝对分明的界限正在消融,代之而起的是以主体性为主导的两极渗透。杨河的探讨不失为一个新的角度,很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例如,该文从主客体相互作用角度对色、声、味和时空等现象作了分析,那么对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上去界说?如果对现象和本质可以作这种分析,那么是否可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辩证法的规律及其它范畴?怎样使这种探讨有更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如何在探讨中达到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等等。探讨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对哲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我们期待更多的、有新意的研究文章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的争论,主要围绕什么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荣而展开的。争论的实质在于,是坚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始至终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是正确理解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依据人类历史的材料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唯物史观的上述原理进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阐发。几年来,《哲学研究》就此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权文荣同志的《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哲学研究》1988年  相似文献   

13.
论坛荟萃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并提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在今天看来,这已经是不够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应当补充上第三个方面——思维反作用于存在,即怎样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有效地改造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的合理进步。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应当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是何者为第一性的;第二是认识被认识的关系;第三是改造被改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活方式的探讨,在我国是近一两年才开始的,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探讨,更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谈不到什么论证,只是谈一点自己的理解。“文明”本意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文明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状态,也应该包括物质的和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高新科技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和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危机。现代人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恶性膨胀,产生了恐怖、逆反心理和悲观情绪。我们该如何应对高新科技对现代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胁? 现代科技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  相似文献   

16.
宗教问题对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当今世界的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大多数与宗教有关;国际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也在利用宗教。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兴国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坚持和发展,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指南,充分反映了党对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贯彻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对现行哲学体系改革的意义在于: 一、科学地阐明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功能。哲学基本问题是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问题。认识世界是物质变精神,改造世界是精神变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哲学  相似文献   

18.
方玮 《现代哲学》2001,1(2):15-19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当前的全球化浪潮正是由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互动。在这股浪潮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之处:既分享着科技进步、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同样都面临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首先保证整个地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所有的地球人都必须创造和接受一种共同的观念——我们称之为世界性社会理念——来自觉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我们必须把它弄清楚。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要弄清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必须首先弄清楚其三个组成部分的出发点,然后才能得出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对公共行政而言 ,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价值目标的关照下 ,从公共行政的性质和使命出发 ,批判地审视传统公共行政和市场原则的公平、效率观。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应当坚持价值优先、整体推进、均衡平等和差序实现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