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雄 《现代哲学》2001,42(3):78-82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而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并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西方文明对大自然掠夺的重要伦理依据。有鉴于此,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基督教神学内部,不少神学家对基督教的传统自然观进行了检讨和反省,并根据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对基督教经典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作了重新解释,形成了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神学流派——生态神学。考察和分析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当代的变化,对于现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以及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传统的中国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的美术史也经历了演变,这是由于西方社会内部交流和外部主动吸纳所致。那么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发展转型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以近代中国画的转型与文化情境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宋颖  曾衍桃 《法音》2020,(2):52-55
自18世纪工业文明以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物理、人文与精神危机,基督教文化较早地作出学理化回应,Lynn White提出,现代西方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西方宗教思想中人对自然的宰制。[1]传统的有关自然的"西方——基督教范式"正在受到新生态学模式的反思。[2]叔本华、赫胥黎、池田大作等思想家亦强调了东方生态智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苏州大学研究生处和苏州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联合主办的 2 1世纪中国哲学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近期在苏州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 14个著名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他们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展开了非常认真而又热烈的讨论。一、关于创新根据和创新原则。与会者认为 ,中国现代哲学创新的主要根据有两个方面 :其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现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冲突 ;其二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及与此有关的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的经济改革与开放使中国人开始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其附带的社会文化变迁所造成的各种挑战。海外华人移民群体参与基督教的现象即是这一重大变迁之一。本文利用笔者在法国与意大利进行的多点人类学田野调查,对华人移民基督教在社会经济地位、区位框架以及移民适应的方式渠道这三个层面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试图理解世俗化欧洲框架下华人移民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最后,本文指出现阶段欧洲华人移民基督教的最大特色是依托于华人家庭与华人商城的社会经济纽带的放射性发展模式,而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良莠并存;现代社会消费伦理观优劣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嬗变,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原则,通过扬善弃恶,去伪存真,融汇整合,构建出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时代气息,既有民族性特点,又面向世界当代中国家庭消费伦理观,从而实现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赖传祥当中国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社会价值座标之后,由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它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转型中的更新。这种更新,在经济价值观的表现:(l)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逐步向义利统一的新型价...  相似文献   

8.
后工业公园兴起于西方国家,是后工业景观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后工业景观旨在保护优秀的工业文化遗产,恢复工业场地的生态系统,彰显城市工业遗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对宜居城市的综合开发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文章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文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析,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应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对中国人格心理的构建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天与命对人的控制,天命是人格神对人的主宰。这种思想深远的影响着中国人对人格的建构,形成了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并影响和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现代社会中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传统的德性伦理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德性论认为,德性是与生俱来的;西方传统认为,人的德性是后天养成的。中国的德性伦理不仅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德性伦理则只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德性伦理相对独立;西方的德性伦理则要受理性的支配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明在"经济人"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工业革命,进而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经济人"思想的自利性,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使西方社会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一种新的伦理思想,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人类存在的关系.佛教缘起观是一种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相互共生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伦理思想,它对克服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片面性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南京政府施政初期在教会教育和教产问题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国家整合工程进行描述和考察,试图分析天主教会是如何认知和面对现代国家对天主教会这一处于复杂中外关系中的社会团体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整合工程的,以及天主教会对于这一国家整合的冲突与调适。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自觉与不自觉地都在思考人类怎样才能活得幸福、安全和美好;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应以什么新理念、新原则、新方式来建构新关系、新秩序,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泽  张向葵 《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本文分析显示中国人的心理是自我的关系状态,中国人的健康是和谐状态,传统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和谐。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内容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话题之际,中国正在现代化的旅途中迈步前行,当西方社会后现代思绪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还在现代性的生存境遇中耕耘劳作,在共时性的生存境遇中,中国要面对各种历时性思潮的冲击,在跨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态势下,我们既要受到西方传统工业文明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又要接受新经济思想的启导,更要依仗自身的经济基础与现实文化底蕴,进行创新性的社会改造运动,力争在未来的世纪里使中国成为世界多极化体系中最具实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方。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人类内在的道德生命、现世的伦理生活的价值肯认和理性自觉。这种古典类型的人文精神同与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相对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价值何在?“所谓宋明理学,不过是伪哲学”[1],一些敏锐博学、而不真正研究中国哲学的思想家的这种认识尚可理解,但近年来学术界内部合法性的怀疑就值得深思了。如果说仅仅指人文道德这些形而下方面,那么西方也有,而且更合乎现代人理性的需要;如果说是抽象的人生境界,比如冯友兰先生的四大境界、唐君毅的心通九境等论,都似乎缺乏现实的土壤,要么显得空泛,要么高不可及。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困境和问题,中国哲学究竟能贡献给世人什么呢?那么,何为困境认识?人们常说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实际上也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值得探究 ,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以孝道为例来论述中国佛教是怎样与中国重家庭、重孝道的礼法制度相协调 ,使中国人认同佛教也是讲孝的 ;其次是着重通过对佛教道德规范内涵的分析 ,揭示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再次是阐述中国佛教伦理对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矛盾 ,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缓解、转化作用 ,从而肯定其内在具有的现代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20.
简论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金天辅本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在享受着科学技术所赐予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又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而深感忧虑。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生态革命”的口号,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建立人和自然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