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澄观评传     
在历史上,五台山著名的僧人,首推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华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的学说,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佛教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教义学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中国佛教以至中国哲学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佛教宗派唐代五台山佛教宗派是继隋代佛教组织异说的趋势发展来的。隋代时候,五台山佛教就有了一批潜心研究佛学、擅长宣讲经论的法师。入唐之后,又受到唐代诸帝的大力扶植和护法宰相王缙、裴休的精心培育。遂使五台山佛教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高僧大德人材辈出,著名宗师云集台山,开辟道场,讲经说法,弘扬本宗思想,建立本宗基地。于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就有了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佛教义学的创新主要有老派高僧的“推陈出新”、居士佛学的“返本开新”与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三种方式。谛闲、印光等老派高僧积极投身于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之中,以复兴隋唐祖师的学修为己任,使这些久成陈迹的宗派在民国时期气象一新。以欧阳渐为代表的居士佛学以经典研究和教理疏理为入手处,大力批驳中土流行的“相似佛教”,寻绎深蕴在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法”,希望返回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太虚为代表的新派僧人在义学上综合佛教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的长处,主张以禅宗为主体,发掘中国佛教各宗的优点,借鉴世界各地佛教的经验,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人生佛教的新阶段。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义学创新各有悠致,而尤以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4.
万松行秀的禅学思想是辽宋佛学融合及金朝佛教“禅教圆融”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万松行秀在真心本体论基础上对宋辽心性论的继承与发展;二是万松行秀对辽朝华严学的吸收与改造;三是万松行秀对禅教二门的圆融与统一。这些思想也是金朝佛教界继承辽宋佛教并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大西街中段南侧,殿宇巍峨,气势雄浑,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华严宗是一个专门宣扬《华严经》的佛教宗派,为七世纪末唐武周时期高僧法藏创立,法藏号“贤首国师”,故该宗又称“贤首宗”,是中国佛教七大宗派之一。辽道宗耶律洪基曾  相似文献   

7.
杨航 《中国宗教》2017,(1):80-81
华严寺还将道风建设和寺院建设同步进行,本着重视修行、重视弘法的原则,在新时期坚守和传递着华严祖庭的信仰传统。中国宗派佛教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的半坡上。华严宗,又称贤首宗。一得名于宗经《华严经》,一得名于其三祖贤首大师。《华严经》作为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历来享有“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盛誉,并于唐代促成了中国佛教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旨,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五台山也有好多僧人至吴越参访弘法。这种相互交流为两地的佛教文化丰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合隼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其临床心理学思想中弥漫着浓厚的东亚佛教文化特征,主要散在于其两部主要著作《心理治疗之路》及《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中。对这两部著作的佛学思想分析整理发现:河合隼雄意识结构理论受到唯识宗的影响;河合隼雄心理治疗理论则受到禅宗和华严宗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无我心理治疗的观点;在继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曼陀罗佛教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箱庭疗法的禅宗佛学观及心理治疗技法具有类似宗教(如佛教)的仪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业 《法音》2006,(12):12-18
佛教各学派的教义理论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它们的终极取向还是归摄在如何修证佛法、如何达到解脱的目标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华严宗有关修行解脱论中的教义也不例外。天台与华严同为中国佛学显教体系的精华,然天台宗的教理在诠述诸法实相,而以性具说为依归,教观总持是天台佛学体系的最高真诠。华严宗则综合天台的实相论与缘起论,一统印度中观、瑜珈两大学系的论争,而以诠述唯心缘起无碍法界不思议为宗趣,而以性起说为归宗。此二派的学理,堪称中国佛学显教体系之精华。华严宗是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建立的一个大乘宗派。此经是…  相似文献   

11.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12.
黄春和 《法音》2009,(6):54-57
辽代是由契丹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疆域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方广大地区。契丹族原来信奉萨满教.立国后为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其中也包括对佛教的信奉。辽代帝王从太宗开始都奉佛崇佛,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圣宗、兴宗和道宗。这三位帝王不仅扶持佛教.大兴佛教文化事业.而且还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极大兴趣和较高修养。辽代《契丹藏》的刊刻、房山石经的续刻等佛教文化事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展和完成的。在辽帝王崇佛带动下.辽代社会奉佛之风也十分盛行.各地都出现了的奉佛组织——千人邑会.即以民间组成的集体力量来共同履行一项项佛教事业。正是在辽代整个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下.辽代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圆觉经》学理性的修行体系影响深远,其论证方式及特点为禅宗所继承,是禅宗极富辩证色彩思想的一种理论源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由于佛陀多罗生平事迹不详,佛教中人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怀疑,但大多认为其符合佛教义理。《圆觉经》记载了佛与文殊、普贤、普眼等诸菩萨论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与修行方式,符合华严宗宗旨,被视为华严宗经典。而自唐代圭峰宗密大力宣扬之后,在禅门中亦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4.
温静 《法音》2009,(1):51-54
中国的辽金时期佛教兴盛,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有很多遗构保留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也为辽金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地位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对于辽代统治者来说,信奉佛教是其吸收汉地文化,借以统治汉人的工具。因此,辽代皇帝研究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在辽统治  相似文献   

15.
洪燕妮 《法音》2020,(1):15-19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一、辽代佛教发展概说有辽一代,虽儒释道三教并弘,然独佛教大兴。辽自会同元年(937)得燕云十六州后,佛教于辽方始肇端。太宗耶律德光时就于木叶山建菩萨堂,尊观音菩萨为家神,表明佛教已经渗入到契丹贵族的信仰当中。后经世宗、穆宗和景宗三朝(947-972)的迅速发展,佛教已成气象。至圣宗、兴宗和道宗三朝(982-1101),辽代佛教更是发展到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东汉中期传入巴蜀,其义学经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至于隋唐,终成全国著名的义学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摄学、三论、律学几个方面。传统以为禅宗兴起以前巴蜀佛教义学无可称道的观点,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8.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转向心性论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华严宗在中国有着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华严思想不仅作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而且一些还被其他宗派吸收融合;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也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并成为修行目标。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创宗依据的经典《华严经》,素有经中之王之称,自古即有不读华严,不知佛教之富贵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