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估计这里  相似文献   

3.
临淄青铜盂出土于齐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口径62厘米,高43.5厘、术,侈口,深腹,腹部有横向的两耳(失一),圈足,无盖,颈、腹及圈足雕饰四条纹带,除腹中部一条为环带纹外,其余皆为窃曲纹。纹饰简净质朴,疏朗流畅。临淄铜盂纹饰质朴浑厚,比之商器,华美不如,且无商器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神怪可怖之感,而有疏畅条达之气,显然具有周器之风,而且,环带纹、窃曲纹之兴,始于西周  相似文献   

4.
鎏金龙凤银盘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银盘直口,平折沿,折腹,外底微凹。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经考证为战国时所造,几易其主,最后归汉初齐王所有。从造型来看上部的外部轮廓线条挺直,底部线条蜿蜒有力,整个器物造型简洁明快,端庄稳健,为突出繁杂精美的龙凤纹做了较好的烘托。  相似文献   

5.
国子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4):130-F0004
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  相似文献   

6.
龙纹巨型方铜镜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出土时已断为三段器表有锈蚀斑痕。镜面经精工磨励,自是实用器物,无锈处乌亮可鉴。镜背纹饰皆为高出镜体0.1厘米的模铸阳文,边缘为连弧纹,在四角及中心有五枚拱形镜钮,钮上有两条纵向凹弦纹,纽座有柿蒂纹,主体纹为变形龙纹,线条流畅,舒展自如,形象生动,矫首天外,张口作长啸状,神彩飞扬,夺器欲出。  相似文献   

7.
红陶鬲     
出土于临淄桐林——田旺遗址,龙山-岳石文化层的红陶鬲,高38.5、口径30.3厘米,夹砂红陶,表面隐约可见有细篦纹。直口,方唇,折沿,束颈,直腹,羊乳状袋足,腹部有两个小型拱形纽。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袋足下部。该遗址位于临淄齐故城西北约12公里的桐林村西南、田旺村东北,是一处龙山-岳石文化遗址,呈高台地地形,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420米。淮阳河绕过其东边和北边,西边  相似文献   

8.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10.
金耳坠     
《管子学刊》2010,(3):F0004-F0004
金耳坠,战国时期首饰,通长约7.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副金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坠、珍珠和牙骨之类的串饰等组成。上部是以线纹金丝组成的网状锥体。锥体上端有横穿可以佩戴,四周镶嵌四颗圆形绿松石片。  相似文献   

11.
正作品简介:高度:2.9cm口径:15.8cm圈足:7.8cm年代:2017年制作者:叶克伟(叶氏哥窑传承人、国际著名工艺大师)葵瓣口折腰盘,通体施米色釉,釉面泛酥光。曲线开片呈"梅花墨纹"状布满器物全身,伴随着哥窑特有的"葡萄斑",更显此盘的古朴。口沿处有六瓣葵口,折腰平底,圈  相似文献   

12.
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属典型龙山文化时期器物。口径10.6厘米,底径4.6厘米,高15厘米,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整个器形可分为两段,上部为一敝口杯,下部为一筒形镁空座。矮圈足,整个器物有四层底纹,两层镂空。口沿最薄处仅为0.01厘米,杯体最厚处0.03厦米。该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张越 @王滨  相似文献   

13.
张越 《管子学刊》2007,(1):F0004-F0004
鎏金铜熏炉,高14.3厘米,口径9.2厘米。1987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齐王墓出土。子母口,曲腹,饰一周微凸的带纹和一对铺首衔环。柄形座,中部略凸,圈足。盖呈弧形,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相接,龙身卷曲盘绕。在足部錾刻铭文,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14.
错金银铜盒     
张越 《管子学刊》2008,(4):F0004-F0004
错金银铜盒,战国晚期青铜器。高12.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4厘米,盖径14.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址地出土,子母口,口沿部有一对环钮。腹微鼓,平底,圈足。  相似文献   

15.
铜簠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1):F0004-F0004
铜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16.
在有着“锦官城”、“蓉城”之称的四川成都西南郊,有一处著名道教宫观——青羊宫。青羊宫侧倚锦江,南临百花潭、武侯祠,西靠杜甫草堂,东接文化公园(内有成都另一处规模较大的道观二仙庵),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一巴蜀之地是道教的发源地。东汉时期,沛国丰邑(  相似文献   

17.
彩陶鼎     
该鼎系1980年因潍博公路拓宽,在东营市广饶县付家遗址东部出士,由广饶县花园乡西十里村侯保坤等人捐献,同时捐献的有彩陶罅、彩陶壶、红陶鼎等十几件,均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该鼎为细沙红陶,侈口,大翻沿、圆唇、唇饰黑彩,折腹,平底,肩部饰不对称錾耳一对,折腹线以上及口内上部饰红陶衣,上服用白、赭色绘两组浪涡纹,鋬耳下部饰白色网  相似文献   

18.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19.
唐代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五台山,学者称之为“五台山进香道”。其中,代州往东沿滹沱河谷上行,可以从繁峙县西南的峨口进入东峨谷,抵达五台山之西台、中台;或从繁峙县东南的木瓜谷登上北台。自幽州方向经蔚州、灵狐县,从山北入台也需从繁峙县东西两处谷口进入。这条自代州出发从五台山北麓进山的道路,也是唐代代州经五台山路直通镇州交通线的西北段。  相似文献   

20.
人生,也是一种风景,入得其境,方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明人吕坤《呻吟语》有一段写照:“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民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人生至境,真可叹为现止。八面风光,构筑起一个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