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试论晏子的“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子是齐国继管子之后的又一著名贤相,一生事灵、庄、景三朝,虽然没有象管仲相桓公那样使齐国称霸中原,却“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失为大国。(见《晏子春秋·谏》下第五章孔子赞语。下引该书仅注篇名)其本人也“三世显名于诸侯”,以至于司马迁愿为“执鞭”。(见《史记·管晏列传》)其治国思想不仅为时人所钦佩,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尤为突出,值得我们在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方面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以法治国,涵及治农、治政、治军、治贪、治商工等方面,使齐国由弱变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以法治国”思想为现代的“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荀子思想和稷下学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是战国时代特有的潮流;百家争鸣,言路开放,是齐国稷下独兴的学风。萄子生于战国之末,游学齐国稷下,而要实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主张建立封建专制政体下的思想统治,是他。三为祭酒”而不能善终于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春秋齐国社会变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国的经济变革在“陈氏篡齐”之前齐国的陈氏家族,原是陈国的贵族。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因陈国发生内乱奔齐,齐桓公封他为工正(管理工业的官)。齐陈氏从陈釐子乞开始,就采取了争取民众的措施,即借给农民粮食用大斗,收则用小斗,为夺取齐国姜姓的政权作准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陈和之时(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公元前404年),正式列为诸侯。  相似文献   

5.
《管子》人才思想简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雪玲 《管子学刊》2001,(1):22-24,65
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也是齐国由衰到强、由危到安、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无疑是得益于管仲非凡的政治才干,尤其是他的人才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齐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才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都有自己的苑囿作为王公贵族游猎的场所。那么作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的齐国,有无一处距国都较近的王家苑囿呢?有。那就是“申池”。可惜作为齐国苑囿的“申池”早已为历史湮没了,在现代人关天齐文化研究的文献中,“申池”的概含都是从《康熙...  相似文献   

7.
一管仲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对齐国的富强,对维护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肯定、赞颂管仲的,并吸取了他的某些思想观点。《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主要有三条,两条赞颂,一条批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相似文献   

8.
郭丽 《管子学刊》2008,(4):50-53
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相似文献   

9.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改革史上第一位大改革家。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不仅把齐国建成了一个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强国,而且领导了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管仲对齐国和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其辉煌  相似文献   

10.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11.
试析齐国的经济发展与货币流通张继彬,仲采萍古齐是先秦东方文明大国。齐国都城临淄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公封齐,即推行"兴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商品经济政策。桓公执政后,任管仲为相,修太公之业,致力于经济改革,以货币为杠杆发展农、工、商业而致强国...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管仲是齐国的著名贤相。他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仅对齐国,而且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其一生,得以任齐相是其施展抱负才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如何能由囚徒一跃而为齐相,其得以相齐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讨。一对管仲得以相齐的成说主要有二。一是鲍叔能够荐贤。《左传》、《国语》、《管子》、《史记》等等,皆记鲍叔荐管仲为相之事。鲍叔此举,极受后人称赞,如《韩诗外传》卷七之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叱咤风云、青史留芳的人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被孔夫子称许为“救民之姓(生)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的晏婴,则是其中的姣姣者。对于管、晏二人,史学家们评论甚多,褒奖者多,贬之者少,褒贬参夥者亦不乏人。宋代散文家苏辙在他的《晏子传论》中把晏婴和管仲作了对比性的论述,文章说:“管子以桓  相似文献   

15.
赵锦程 《管子学刊》2004,(3):5-7,22
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管仲的法律思想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从道法结合、礼法并举、以法统政、重刑慎罚、富国强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高军 《管子学刊》2001,(2):81-82,90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情势下,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傲视群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三十余载,使中原诸国得以共同抗击外族入侵、百姓免除战事之患,成为春秋时代第一霸主。此时齐国内政外交的诸多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齐桓公小白的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领导管理才能。  相似文献   

17.
徐学琳 《管子学刊》2011,(1):123-126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相似文献   

18.
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迁也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鞠躬尽瘁于蜀汉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也“每自比管仲”,对管氏的功绩,充溢着景仰之情。凡此,皆可见出管仲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一、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二人,友谊深厚,互相了解。鲍叔牙曾在齐桓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听了,果然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后人称相知很深的朋友为“管鲍之交”。 二、车笠交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重点阐述了孟子与孟子山的关系,认为孟子作为稷下先生曾经两次游齐,最后离开齐国时,曾经“三宿于昼”,这个“昼”的具体地点似无可考,但这个地方距离临淄不会很远,应当十分靠近长峪道。从临淄通向博山的长峪道,最晚在战国时期应当很是畅通。孟子最后离开齐国,就是沿着长峪道在昼邑住宿后离开齐国的。孟子在离开齐国时,经过了孟子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