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雯雯 《天风》2002,(3):47-47
每当看见您,就看见那两个字:喜乐。您瘦小的身躯洋溢出的活力和快乐,传给了您亲手帮助建立的大唱诗班,以致他们每人献唱时无一不笑意盈盈。聚会结束,您身边总围着一大群初信徒、慕道友,他们喜欢看您花朵一般的笑脸,喜欢听您说:“谢谢主,你来聚会我多么高兴。”  相似文献   

2.
“4”、”6”和“9”在汉语里都是吉祥数字,“四季发财” “买卖兴隆通四海”之类的吉祥话商家很喜欢。 “6”是“六六大顺”。 “9”象征着数字的最大,代表最多、最大的意思, “九州”、  相似文献   

3.
他参与了美国及世界其他17个国家6000多起重大刑事案件的调查和侦破。震惊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肯尼迪暗杀案、“9·11”事件后法医勘查等,都留下了他明察秋毫的睿智和不受外力干扰的独到见解。他开创了以科学证据定罪的先河,被誉为“物证鉴识大师”、“现场重建之王”、“现代福尔摩斯”,他就是美国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亚裔执法官员——李昌钰博士。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两次调查克林帆总统案件的关键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天,有个电台记者要求爱因斯坦发表讲话,并答应他每一分钟的讲话酬以一千美元的稿费。“我的话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爱因斯坦拒绝说。“你大概不喜欢金钱吧?”“噢,有个基金会最近寄来一张面值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我倒挺喜欢的。不过,我是把它当作书签使用的,后来它连同那本书一起丢失了。”  相似文献   

5.
胡敏,永远穿一件灰色或淡黄色的衬衣,衣领紧扣,讲课条分缕析,令人沉醉。1995年,他在国际关系学院任英语系副主任时,就开始去新东方“客串”。讲的是最枯燥、最不讨好的阅读理解,却让许多学生喜欢。1997年被公派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6.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堂、李鸿章等名臣。他有着精明独到的判断力,常常能慧眼识英雄,为朝廷发掘了不少的人才。某次,李鸿章带了3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3000步的习惯,所以那3人就在一旁恭候。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3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3个人我都看过了,第1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2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3个人双目注视…  相似文献   

7.
某居民小区有一位出了名的“老不正经”,叫周江,50出头,虽然提前“内退”了,精力还挺旺盛。他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窥探人的隐私,常常到公园偷看热恋男女的越轨行为,看了以后还津津乐道;他专门买了个望远镜,夏日里窥探对面的女宿舍;还曾经扒看女厕所被人遇见过;就连儿子结婚他都不放过听房……说起来,简直就是品质恶劣、道德败坏。不少人提起他来直摇头,离他远远的,甚至不愿意和他来往。有的干脆骂他“老王八蛋”、“活得恶心”、“败类”……但是也有的人说,他就这点毛病,待人挺好的,自己开个小超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时候钱不凑手甚…  相似文献   

8.
平等的人格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将车开到检修站修理,接待他的是一名女工。女工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洛依德。令洛依德倍感奇怪的是整个巴黎的人都知道自己,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惊异和兴奋。“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禁不住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  相似文献   

9.
1983年第5期的《中国语文》上刊登了李芳杰同志《“畸零人”?》一文,文章认为“‘畸零人’一词的新造值得商榷。”共实,“畸零人”一词并非新造。《红楼梦》第63回中,妙玉给宝玉下了个帖子,因她下着“槛外人”三字,宝玉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于是,邢岫崓给宝玉出主意,说道:“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  相似文献   

10.
雪鸿 《佛教文化》1996,(3):41-41
我喜欢让一个老人理发,老人在道旁露天营业,收费低廉,人又健谈。初次见面,他习惯地问:“你是干啥的?”我说:“当小官儿的。”他又问:“一个月挣多少钱?”我说:“运气好时能挣万儿八千的。”当他知我尚未成家时,问我老家在啥地方,一听“甘肃”,他眼一瞪,“五百里不见一根草,别去了,到这儿成个家”。接着为我出谋划策,最好“进门”,找有女无儿的人家,房子,老婆现成,他保证愿为我找个“好主地”。第二次他依然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打工的。”他很关心,“打工苦不苦?老板好不好?”我说:“的确很苦.老板有时好,…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是个崇尚“多子多福”的国家。无论是以色列犹太人还是以色列阿拉伯人,都十分重视家庭,喜欢生活在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以色列人喜爱孩子,没有孩子的家庭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不能生育的夫妇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常常遭到同事的歧视和冷遇。相反,生  相似文献   

12.
某国有个农夫,因喜欢出谜题而声名远播。国王也慕名前往,他独自一人找到农夫。“能为尊贵的陛下出题,草民万分荣幸。”农夫受宠若惊。  相似文献   

13.
某国有个农夫,因喜欢出谜题而声名远播。 国王也慕名前往,他独自一人找到农夫。 “能为尊贵的陛下出题,草民万分荣幸。”农夫受宠若惊。  相似文献   

14.
下意识     
带儿子去房山看石经,他又下意识地拿起记忆本和电子词典。孩子这样的下意识,已经有10年了。他说过,这些“下意识”会让他受益终生。儿子说话早,大约七个月时就能讲很多单音节字,抱着他翻幼儿画报时,他对喜欢的东西会盯好久,并在下一次看到时,准确地叫出来。八个月时,我有意识地将家中物品依他喜欢的顺序,分别贴上相应文字,这习惯源自一位教育学家说幼儿记忆符号与记忆物体相似之处,再后来,我做好多卡片,卡片上面是我自己画上去的物品,下面则是不大醒目的汉字。因为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卡片通常一周或是两周更新一次,孩子特别喜欢,那个年龄阶段的他,喜欢的应该是那些鲜艳,不过我依旧画着换着。到了他两周岁时,记忆汉字的能力出奇地强时,我意识到可能是这些利用“下意识”画画写写的卡片帮了他的忙。这鼓励我坚持换下去,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调整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计文 《天风》2004,(8):40-41
四十岁既是跨入不惑也是即将迈进可能的“中年危机”领域。中文把英文的“Crisis”翻译成“危机”之中都蕴含着“机会”、“转折点”之意。而我们所信的神是“改变和扭转生命”的主,他乐意使我们的“危机”变成“转机”。  相似文献   

16.
当你收到一位异性寄来“求爱信”,上面写着他(她)是多么喜欢你,希望能和你交个朋友,而且是不同一般的朋友时,你会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枫     
那天下午,我和一位美国苗族朋友在花溪公园散步,我问他:“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吗?”他回答说:“当然喜欢,初来乍到,一切都太新鲜了。”走着走着,他忽然兴奋地叫道:“枫木——那不是枫木吗?”我说:“是呀,你们那里也有?”“起初没有,后来,大伙儿新栽了一批,现在枝繁叶茂。”他说完,兴致勃勃地从背包的笔记本里取出一枚几近风干的枫叶,然后又从地上拾走一  相似文献   

18.
王晨 《哲学研究》2023,(10):38-47
鲍威尔对“人的解放”的研究与他的自我意识哲学紧密相关,普遍、无限、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实现。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基督教国家”两个概念上与鲍威尔的分歧揭开了探析鲍威尔“人的解放”思想的路径——通过扬弃外在的“他律”实现普遍性向自我意识的复归,而普遍性向自我意识复归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完成。因为集合了宗教、国家与经济三种不同的“他律”,所以犹太人问题成为鲍威尔“人的解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的集合体。对该问题的分析彰显出,虽然鲍威尔把握住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视自我意识为本质问题这一“颠倒”行为使得他的“人的解放”思想最终具有不可完善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职业演说家马克·桑布恩在佛的华盛顿公园附近一个小区买一套房子,迁入几天后,有人敲开他的房门。来人微笑着向他介绍己:“我的名字叫弗雷德,是这里邮差。我顺道来看看,向您表示迎,同时也希望对您有所了解,比您所从事的行业。”马克·桑布恩感到很惊讶,他了一辈子的邮件,还是第一次碰邮差做这样的自我介绍,但这确使他心中一暖。他很配合地告诉差:“我是个职业演说家,这算不真正的工作。”“那么,您肯定要经常出差旅了?”邮差问道,脸上始终浮着真的微笑。“是的,的确如此。我一年总有160天到200天出门在外。”演说如实回答。邮差点点头,继续…  相似文献   

20.
曾颖 《思维与智慧》2009,(10):30-31
1954年10月1日,他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加之与共和i国同生日,他的童年充满了优越感和“革命”的自豪感。然而,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父母被隔离审奄,他从10岁开始辍学并独自生活,而且日夜胆战心惊,连街都不敢上,怕被人打。1969年他15岁那年“走后门”当了兵,成了海军航空兵的一名电器员。因为几年的“饥寒交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