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NVivo10质性分析的高效数学学习心理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多项课题与研究都围绕高效数学学习学生心理结构展开,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数学教育等。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众多使得已有研究主题分布广泛。以质性分析的方法基于NVivo10软件对47篇相关文献进行质性分析,初步建立了高效数学学习学生的心理结构模型。数学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应当以非智力因素为学习的动力源泉,以较为完善的心理机制作为前提,以高水平的元认知作为监控系统,以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学习保障,以较高的数学学习素养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体现。当这五部分结构要素全部或者部分之间相互促进,高效率数学学习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2.
采用儿童数学焦虑量表、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小学生数学元认知问卷,对508名乡镇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测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成绩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学焦虑显著负向预测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数学元认知和数学成绩,数学元认知显著正向预测数学成绩;(2)在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预测中,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数学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元认知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起链式多重中介的作用。因此,数学焦虑除了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或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而且可通过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而通过数学元认知间接影响数学成绩。文章讨论了上述发现的理论及教育实践含义。  相似文献   

3.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要实现高效率学习,应在知识呈现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情况下,具备以下五个主要心理要素:选择性注意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前提,元认知是高效率学习的监控系统,非智力因素是高效率学习的动力源泉,学习策略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保障,内隐认知,特别是内隐学习是高效率学习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4.
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和量表法考察了原有知识、学习策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结论如下:(l)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2)原有知识、学习策略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高中生学业成就出现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原有知识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学习策略和非智力因素;(3)智力通过原有知识对学业成就发挥重要的间接影响;(4)非智力因素还通过原有知识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227名大学二年级理科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学习策略在思维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在等级制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关系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资源管理策略在等级制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在整体性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而资源管理策略在整体性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3)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在开放性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4)元认知策略在等级制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在开放性风格与数学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都是相对较大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元认知能力的评价和测试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难点,特别是就数学学科而言,已有研究多围绕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评价以及能力的培养展开,鲜有全面评价学生数学学习元认知水平的问卷。同时,没有针对高中生编制的元认知水平调查问卷。故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问卷进行修正和完善,通过征求专家意见与样本测试和数据分析,形成《高中生数学元认知水平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信度方面,问卷整体的内部信度为0.952,分半信度为0.931,重测信度为0.946,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测量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倪杭英  马剑虹 《应用心理学》2007,13(1):61-64,86
现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成绩会受到学习策略、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生的英语成绩、学习策略、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讨论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和路径,得出以下结论:一、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自我效能感、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显著,英语成绩受认知记忆策略的影响最大;二、最常用的英语学习策略是补偿策略、记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三、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自我效能感因素为学习能力和挑战心,主要学习观念因素是方法和自信.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学能力实体观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消极学业情绪量表(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量表,对106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数学能力实体观、学业自我效能感、羞愧、厌倦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在数学能力实体观和数学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这表明,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实体观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数学学习投入,也可分别经由学业自我效能感、厌倦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数学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9.
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小学、初中至高中阶段优生、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趋势 ,并探讨智力、非智力因素与优生、差生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显示 :(1)优生、差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不同 ,但发展顺序一致 ,初二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转折期 ;(2 )非智力因素在优生中普遍高于同年级差生 ;并对优生、差生学习成绩影响差异显著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呈显著正相关 ,它们共同影响学习成绩。就被试总体而言 :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 2 2 % ,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为 59%。  相似文献   

10.
答会明 《心理科学》2007,30(3):676-679
以501名参加过CET4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ESEQ)、英语学习焦虑量表(ELAS)和英语学习策略量表(ELSI)的测量,探讨CET4成绩与其主要影响因素性别、英语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焦虑和英语学习策略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结果显示:(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低于男生);(2)性别除与英语学习策略不存在直接路径作用外,与CET4成绩、英语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焦虑间均存在直接路径作用;(3)英语学习焦虑对CET4成绩既存在直接路径作用,又通过英语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产生问接路径作用;(4)英语学习策略仅通过英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对CET4成绩产生间接路径作用。研究还表明英语自我效能感在CET4成绩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中起着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对101名初中生在两年半间数学元认知的发展状况进行5次测试。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等探讨初中生数学元认知的发展轨迹,并考察性别对数学元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数学元认知及各成分在初二表现出下降趋势。(2)初中生数学元认知的发展表现出三种类型,即高-缓慢下降组(32.67%)、中-显著下降组(54.46%)以及低-缓慢下降组(12.87%)。(3)与女生相比,男生有着更多的数学元认知知识和更高的数学元认知初始水平,且与低-缓慢下降组相比,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属于高-缓慢下降组。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本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结构与表现特点。研究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四个因素,即数学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能够较好地解释数学学习观的心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随着年级升高显著下降,而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升;男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明显高于女生,但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女生则明显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探讨小学儿童的数学态度、学业拖延、数学元认知与数学成就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内在作用机制,对515名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拖延在儿童的数学态度与数学成就之间发挥着即时和纵向中介作用;(2)不同水平数学元认知个体在纵向中介模型中“数学态度→数学成就”这一路径上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较积极的数学态度有利于减少小学儿童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而提高其数学成就,而高数学元认知则能够监控和调节个体的数学态度,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数学成就。该发现为有效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同伴支持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177名七、八年级学生感知到的同伴支持、数学认同、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习投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同伴支持不仅能直接预测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投入,还通过数学认同经数学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来预测数学学习投入;对数学认同和数学焦虑的得分进行潜剖面分析,可将学生分为高认同-低焦虑、中认同-中焦虑和低认同-高焦虑三组,同伴支持可预测学生的不同亚组,三组学生的数学学习投入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上述发现为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relations betwee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self-concept, goal orient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adults studying for a high school diploma.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145 adults (55 males and 90 females) enrolled in nine first year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adult students at five high schools in three cities in Norway. The age of the students varied from 18 to 52 years. Data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thematics self-concept in adult years build strongly on achievement in school years and that it is predictive of adult students’ goal orient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Three weakly correlated dimensions of goal orientation predicted interest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mathematics lessons differently.  相似文献   

16.
选取2133名11岁和15岁学生,采用PISA测试为数学素养指标,探讨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维度与数学素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11岁学生的内部动机明显地强于15岁学生。(2)11岁学生内部动机中的挑战性动机与数学素养间的相关程度明显弱于15岁学生。(3)11岁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组,数学素养和内、外学习动机有明显的相关,低数学素养学生组两者则不相关;对于15岁低数学素养的学生组,数学素养得分和内、外部学习动机有明显的相关,高数学素养学生组两者则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It is argued that the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way mathematics is taught at school. In this paper,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of the NCTM's Standards is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is explicit assumption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hool mathematics. The main conceptual tool used for this purpose is the model of two dichotomous philosophies of mathematics-absolutist versus- fallibilist and their relation to mathematics pedagogy.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a fallibilist view of mathematics is assumed in the Standards and that most of its pedagogical assumptions and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this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ported two studies investiga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elf-schema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their self-congruent learning engagement patterns. Using cluster analyses, Study 1 located two contrasting groups of students hol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f-schema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mong Chinese participants. MANOVA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se two groups of Chinese schematic students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 the use of achievement goal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expected levels of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were validated and extended in Study 2 using a culturally different sample, Australian students. Again, cluster analyses successfully classified Australian participants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schematic cluster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se two groups of schematic students approached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a self-congruent manner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Study 1. The converging results in both studies lent empirical support to the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chematic students and the validity of using the self-schema concept to investigat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learning engagement pattern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tudents’ different academic self-schema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相似文献   

19.
基于PISA2009的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使用两水平线性模型,考察阅读投入对15岁学生阅读素养成绩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模式在中国上海、韩国、芬兰和美国之间的异同。结果发现:(1)总体上,在四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阅读投入均与阅读素养表现关系密切。(2)具体到构成阅读投入的各个变量,阅读兴趣、控制策略、理解和识记元认知策略以及总结元认知策略均对阅读素养表现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模式;阅读时间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网上阅读活动的多样性、校内阅读变量、记忆以及精细化加工策略对阅读素养表现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此外,本研究探讨了从增加个性化阅读时间、增加阅读文本的多样性以及进行有效学习策略的指导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