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几何图形是对一类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抽象、在思维发展的研究中,对儿童的识图能力、掌握几何概念的能力,以及利用几何图形来研究空间认知的发展的探索比较多,而对几何图形推理能力的研究却不多见。事实上,能从一系列基本的几何图形中找出图形变...  相似文献   

2.
几何图形视错觉是视错觉的一种重要形式。某些平面图形的几何学关系(如,长度、角度、面积、曲度等)所引起的视知觉效应,同客观的实际情况会有差异。这种复杂的空间知觉现象,称之为几何图形视错觉。早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家就设计了许多典型的几何视错觉图形,对几何图形视错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企图说明这种复杂的知觉现象。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几何图形视错觉问题逐渐从一种特殊的空间知觉现象转变成研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时的一两道试题,阅读是为了形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包括理解力,还要将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体验与读者本身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从而内化成有读者个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作为个人的行为指导。我们学校建设书香校园活动,是以生态阅读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形与数、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掌握几何知识中显得尤为突出。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初步掌握几何概念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小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识别简单的几何图形,掌握若干基本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概念,学会初步绘制简单几何图形的方法,逐步学会在复杂几何图形中识别简单几何图形,熟悉图形的变化与改组,学会求几种简单的几何形体的长度、面积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乃是对皮亚杰关于儿童开始认识几何图形是“从拓扑到欧氏几何”论点的反证。其根据有二:1.儿童认识各种拓扑和欧氏几何图形有难易先后,而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认识拓扑关系远早于欧氏几何图形”。2.实验证明,幼儿开始对圆、正方形和三角形都画成不规则的圆形,这是由于其绘画技能不够完善。不能以此作为“儿童认识几何图形是从拓扑开始”的论据。  相似文献   

6.
儿童认知几何图形干扰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王贞琳  梁萍 《心理学报》1997,30(4):377-385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儿童几何图形认知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过程。研究对象是5-10岁儿童145名,研究材料有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选择直观因素、种类内干扰、种类外干扰3种干扰。采取称名、指认、分类、确认、鉴别5种实验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对几何图形非本质因素的摆脱、对变式图形的确认、对非同类相似图形的鉴别是儿童初级几何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采集双重标准分类,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离析是儿童几何图形分类能力发展的主要过渡形态;语言提示对儿童几何图形分类的改进作用不大,对确认和鉴别图形有显著性影响;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初级几何知识只相当于5岁儿童水平,这种现象值得有关教育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笛卡儿的困境 提出心物二元论的人不算少,但以笛卡儿最著名。他推崇的认知方法着眼于对象的分割、形状和运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倚重自明的观念;不过,笛卡儿很快就知道,有些对象没有可割性、形状和运动可言;于是提出心物二元论,指出对象如果有分割、形状和运动可言,便统称为“物”,否则便统称为“心”;两者都可知,所用的方法和概念却不相同。虽然如此,笛卡儿毕竟没有切断心物之间的联系,他清楚地表明了人由心物两种实体合并而成,承认心通过意念引发行动;如果是这样,行动便有别与笛卡儿所指的物,也有别于他所指的心;那么,行为究竟是物还是心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让笛卡儿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8.
<正>"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在一所学校几何课的教室里有一首打油诗:"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了几何又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其实不然,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和图形性质的一门数学分科,在其理论中,每一个图形都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组成,而人生也蕴含着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九种,每一个图形都富有人生哲理,投射出基督长阔高深之爱(参弗3:18;伯11:8-9;诗86:13)。保罗说:"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  相似文献   

9.
一、在设计中“破坏”的种类 传统的审美一般情况下比较注重一件事物的完美性。通常一事物长时间在正常状态下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有时候破坏反而成了一种创造。若将完整的形态有意识地加以破坏、分割,对事物的注意力则会因常态的消失而受到冲击。破坏是通过减缺、分割、解构重组的方式使图形造成残缺不完整的形态,观者在这种图形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的视觉上的紧张与冲突,这种有意识的破坏以追求反向的审美趣味,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0.
平面几何图形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蔡成后 《心理科学》2005,28(3):569-572
在人工语法范式下,以平面几何图形为材料。探讨平面几何图形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并增设性别变量以了解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性别差异。以10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分内隐和外显学习组,每组男女各半。结果表明:1、指导语上不存在主效应,即平面几何图形内隐学习存在优势效应。2、性别变量不存在主效应,即男女在学习能力上性别差异不显著。3、单元变量上存在主效应,单元二的成绩好于单元一。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内隐学习优势效应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的目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颇有争论。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一、生产力是不是一个独立自在的事物?二、能否说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力量不断地发挥出  相似文献   

12.
引言如果你被训练成一位哲学家而突然丧失了说话、书写和阅读的能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不会觉得有一种死或涅槃、或者有意无意地失去控制的感觉?你会不会以科学家的客观眼光看待自己,或者充满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迷惑?你会不会以为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一) 讨论物质的可分性,首先必须明确可分性的含义。一个物体分割成为在空间分离开来的几个独立部分,这是从古以来人们对于物质可分性的基本理解。换句话说,如果物体A能在上述意义下分割成为物体B和物体C,那么A是可分的,并且A与B、C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在逻辑上是一种反对称、可传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古远清”这个名字被媒体炒热是在他与余秋雨打官司之后。正是因为这起官司,古远清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他的生活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余古之争”成了“近年世界华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然而透过传媒运作的猎奇策略和社会舆论的围观心态给该事件带来的浮躁成分,拨开种种纷扰的遮蔽,应该如何冷静地看待这一文人之间的对话,是炒作、文人相轻还是其它?这种争执和纠纷的关键问题究竟在哪里? 他们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借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本刊记者在威海见到了古远清教授, 并且有机会与他做了一次详谈。  相似文献   

15.
身为职场人士,您的通讯录是什么样的?是否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话号码本?时下,一些职场有心人十分善于管理自己的通讯录,有的甚至将其绘制成了一张一目了然的“人脉图”,并定期进行整理和保持联络。这种“人脉图”,往往为其职场成功添力不少。  相似文献   

16.
将儿童几何图形预期表象分为两种水平,即再认水平的预期表象和生成水平的预期表象。采用“平移”、“对称”、“重叠”三种平面几何图形的预期表象作业和“展开”、“旋转”、“截面”三种立体几何图形的预期表象作业考察了3至12岁儿童几何图形预期表象的发生和发展。结果表明:儿童再认预期表象的发生早于生成预期表象的发生;儿童预期表象的发生和发展明显受几何图形类型和作业类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悉昙字记》是中唐时期山阴沙门智广所撰述的一部梵汉双语语音学著作,其"归敬颂"na-ma?ssa-rva-j?ā-ya(当读作namas?sarva-j?āya)被后代众多的抄、刻者误读成了na-ma?sa-rva-j?ā-ya,并使梵文书写发生讹变。这种讹误,不仅导致这些梵文对音汉字的注释体例产生不一致的矛盾,而且使namas与sarva-?j?āya的语法不能协调。  相似文献   

18.
影像诊断医生把格式塔现象或Aunt Minnie方法称为特定的影像征象。困惑的是这种特定的影像征象的形成,即无法用理性推理、也无法用言语来解释。格式塔的拓扑方法是研究影像征象形成的一种新课题。拓扑性质是指拓扑学所说的平面几何图形在连续变换下保持不变这一性质,即主要征象与诊断依据是同胚的和共相的,这就体现了影像诊断在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婴儿对他人动作意图的正确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婴儿根据他人意图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更好的社会互动.婴儿的这种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根源,对自身的社会反应、心理理论以及语言理解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婴儿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呢?经验论认为是学习的结果,但目的论则认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两种理论都获得了一些实证支持,目前还没有一致结论.这类研究对具身认知、身心关系的探讨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文化史上存在普遍而强烈的崇古意识,这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现象。所谓崇古意识,就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以远古圣人为礼仪、法度、技术和器具的创始人、发明者。崇古意识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领域。无论在哲学、历史、伦理、宗教,还是在医学、历法等学科,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这一观念如此之盛,以至历史的回复意识成了中国文化的强大潜流。崇古意识的文化涵义是什么?滋生这种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的根源是什么?这是本文所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