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考察了小学4~6年级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中理解阶段和执行阶段使用表征模型的情况,研究运用实验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58名4~6年级学生进行了应用题改写任务和缩写任务.结果表明:(1)学生在理解阶段更多地选择情境条件,使用情境模型来表征问题;在执行阶段较少选择情境条件,转而使用问题模型来表征问题;(2)随着年级的升高,相对于优等生来说,其他学生在缩写任务中对情境条件的选择数量越来越少,而优等生在这方面一直都做得很好.差等生识别多余条件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生改变,而优等生却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对其解决不规则问题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不规则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这些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上看,学优生的成绩要好于学差生,口头报告分析显示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而学差生较多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在三年级时,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的解题正确率有所提高,但到四年级时,正确率却有所下降;(3)在解决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小学二年级单纯型数困儿童与混合型数困儿童进行一致/环一致应用题测验,以考察两类数困生在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正常组学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数困组较多地使用直译策略;正常组在列式成绩显著优于数困组,列式时间显著少于数困组.(2)在两种表征策略(直泽表征、问题模型表征)上,单困组与双困组没有显著差异.(3)在列式成绩、列式时间上,单困组与双困组没有显著差异.(4)简单提示对三类学生的表征策略、列式成绩及列式时间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小学生表征数学应用题策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一个2(成功与否)×2(提示与否)×2(题型)的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解决和差应用题的表征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比较应用题的表征相类似,小学生对和差应用题的表征也存在着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2)不成功组解题者在表征和差应用题时倾向于运用直译策略,而成功组的解题者更倾向于运用问题模型策略,这导致了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列式上的差异,特别是在不一致题型上表现得更明显;(3)在读题前给以“请注意理解这道题的意思”这样简单的提示,对不成功的解题者对和差问题的正确表征并不能起到作用;(4)成功的和差应用题解题者和不成功的解题者在列式正确性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表征应用题的元认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运用四种不同形式的应用题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应用题表征的元认知监控测试,结果证明,优中差学生之间元认知监控能力有显着差异,加强元认知监控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应用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9.
数学应用题规则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应用题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的一种练习任务,但现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应用题忽视了学生对题目中现实情境的深入思考,这与应用题设计的初衷有所差距,由此研究者将应用题划分为规则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本文对规则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其相关研究的介绍和分析,说明了学生对课本上规则应用题的解题成绩要好于与现实生活情境更为接近的不规则应用题,产生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规则应用题的形式、学生的心理表征、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原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非规则应用题的情境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指出了规则应用题的局限,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小学一~三年级儿童加减法策略选择的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90名小学一~三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加减法算术题的策略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儿童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减法算术题,在解决两个数的算术题时用到了13种策略,在解决三个数的算术题时用到了8种策略。2儿童在解决同一道题时大多能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策略的总目呈简约化发展的趋势。4在解决两个数的算术题时,不同年级的儿童在使用出声策略、拆十策略、手势策略、逆算策略、数数策略的次数上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5儿童在解决三个数的算术题时,各年级儿童使用出声策略、手势策略、对位策略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使用频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1.
12.
算术应用题的分类结果与数学成绩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算术应用题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级、不同数学成绩学生对算术应用题的分类结果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算术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数学成绩优生与数学成绩差生对算术应用题分类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HIDETSUGU TAJIKA NARAO NAKATSU HIRONARI NOZAKI EWALD NEUMANN SHUNICHI MARUNO 《The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7,49(3):222-233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a metacognitive strategy known as self‐explanation influences word problem solv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nts were 79 sixth‐graders. They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groups: the self‐explanation group, the self‐learning group, or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in each group performed a ratio word problem test and a transfer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in the self‐explanation group outperformed students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on both the ratio word problem test and on the transfer test. In addition, high explainers who generated more self‐explanations relating to deep understanding of worked‐out examples outperformed low explainers on both ratio word problem and transfer tests. The self‐explanation effect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情境模型与问题模型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是对问题所述情境的日常化的定性表征,后者是基于图式知识对问题关键变量的数量关系表征。本文介绍了两种模型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