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刘明 《心理科学》1998,21(3):281-282
1引言当代关于成就动机的认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十分活跃,归因理论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一个。继Weiner从原因源、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维度对行为归因特征及其特定心理学意义进行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对成就背景中的成败归因进行了广泛研究与探索。我国一些研究者对中小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及归因方式的训练进行过不少探索,但是研究基本局限于学业成败范围内。本研究试图从学生的学业及人际两方面来探讨学生的认知归因特点,并考察它们与学生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素质教育实践有所启发。2研究方法2.1被试:来自上海市两所普通高中高二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董圣鸿  张璟  熊红星 《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之后,西方学者在成就范围内对成败归因进行广泛探索,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就更少。为此,本研究采用MMCS归因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心理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烈敏 《心理科学》1999,(6):559-560
1引言学生学业不良问题(LearningDisabilities)是目前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为了解释教育实际情境中学生学业成绩分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寻找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和焦虑状态四个心理能力和身心状态项目.比较小学与初中学业优劣不同的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差异。2研究方法2.1被试在上海市某中心小学四年级六个班中.每班取学习成绩一贯优秀且近次考试名列前茅者10人,平时成绩一贯低劣且近次考试名列最末…  相似文献   

4.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韩仁生 《心理学报》1996,29(2):140-147
从小三、初二、高二随机选择有效被试410名,探讨了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有不同的认知,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失败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情境,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能改变。(3)成功后学生主要产生了感激、自豪与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了内疚;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井维华  韩仁生 《心理科学》2003,26(3):457-460
从小三、初二、高二随机选择有效被试406名,探讨了中小学生对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和期望特点。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交往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成败结果差异显著;成功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失败情境。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成就目标定向水平均显著优于低学绩组学生;高成就目标定向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分组学生;(2)在学业归因方面,师生关系高分组学生更倾向于将学业成功归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而低分组学生则更倾向于将学业失败归为外部因素;在人际归因方面,高分组学生倾向于对成功做双重归因,而低分组学生则更易于对成败做外部归因;(3)掌握目标定向、学业成绩及人际内控对师生关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学业外控对师生关系和掌握目标定向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定向通过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静珊  王娜 《心理科学》2017,40(5):1222-1227
在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距离下,让被试对同、异性成败行为进行归因,考查性别归因偏差现象(对异性美化、对同性贬损的归因)在社会距离上的变化。结果发现:(1)对于成功行为:被试对陌生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能力-运气)显著高于陌生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被试对同、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差异不显著。(2)对于失败行为:被试对陌生同、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运气-能力)差异不显著;被试对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显著高于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结论:性别归因偏差,在远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表现失败时消失;在近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消失,表现失败时出现。结合相关研究和进化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了193名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对学习不良和非学习不良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进行了对比,并考察了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学生和非学习不良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有明显不同,与非学习不良学生相比,学习不良学生较少把学习成败解释为内部原因,而更多解释为有势力他人的控制。学习不良学生在成败归因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另一方面,本研究显示,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具有深层型学习动机,采取深层型学习策略;而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不可知因素的学生,不大可能采取成就型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Russell的归因维度量表等问卷对被试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效能期望影响着被试运动中的归因和情感反应;所测被试倾向于把运动结果归于个人可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原因;归因能预测运动后的情感反应,但并非所有的归因维度都与运动后的情感反应有显著性相关;成败结果是影响被试归因和情感反应的重要因素;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均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宏 《心理科学》2006,29(6):1474-1476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和SCL-90心理健康量表。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有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②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其心理健康有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初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1958年,海德(Heider)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每个人都会化力气去寻找行为因果性,进行归因。如果认为行为由外部因素引起,叫外部归因。认为行为由个人内部因素引起,则叫内部归因。1971年。美国的韦纳(B·Weiner)提出了成败归因的模型。他认为,人们往往把成败行为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四种因素。其中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在因素,任务难度和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归因理论的发展,关于归因过程的研究已深入到许多社会问题中,一个专门用于教育问题的模型是韦纳(Bernard Weiner,1971,1974)的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型.本文将介绍韦纳的模型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探讨学生归因前提,并且着重于教师对学生成败因果关系知觉的影响.最后,本文将讨论几点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我归因指的是人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及成因推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外部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的较多,而对内部因素,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解释自己的学业失败,即对他们学业失败的自我归因研究较少.自我归因作为主体意识,无论其正确与否,一旦形成都会对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及未来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编问卷对913名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和学习动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 (1)整体上看中学生较多使用内在原因和可控原因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 (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3)归因倾向与学习动力有明显联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自挫因子”对学习动力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还就如何进行归因训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赵国军  张国礼 《心理科学》2003,26(5):808-811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人们对行为的不同预测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考察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性情归因和情景归因对他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预测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归因方式都导致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多于对消极行为的预测,而情景归因下的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又显著多于性情归因下的被试。在此基础上,在引人价值判断的因素后,发现不同的归因方式启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到对行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海外学生在应付诸多社会、学业情境时要比东道国学生更为困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米歇尔·巴克等人对留学澳大利亚的海外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了解学生在澳大利亚应付日常社会情境和学业情境的困难程度,他们应付社会情境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对在特定学业情境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归因.中国学生在这两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文章中还对几种影响留学生适应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学业责任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自编量表考察中小学生学业责任心状况。被试:徐州、盐城、镇江三个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1678名,分析时删除未填写性别的72名被试,对1606名被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年级之间的学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初中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2.女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显著高于男生;3.初中阶段,镇江地区学生比盐城地区学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高;4.高中阶段,徐州地区学生比镇江地区学生学业责任心水平高,盐城地区学生比镇江地区学生学业责任心水平高;5.镇江地区,初中学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学生,小学生的学业责任心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学生。  相似文献   

19.
1研究的理论基础1.1理论依据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分析及过程中各事件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归因的原理和操作规律,从而达到理解、预测和控制各类身边事件的目的。用琼斯、卡努里、凯利、尼斯贝特、瓦林斯、韦纳等归因理论大师们的话来说:“归因理论是同一般人试图推论可见行为起因所利用的规则打交道的。”1972…  相似文献   

20.
以阈上启动和投射方法对内隐归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阈上启动方法和投射方法,对内隐归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存在内隐归因;(2)被试的内隐归因不受被试外显归因影响;(3)内隐归因不受被试性别、年级和专业影响;(4)归因偏差更多的受个体内隐归因的影响,而不是受外显归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