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23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协办的2017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北京广化寺东院)举行。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始于2014年,每年一次,选取一个佛教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主题进行探讨,旨在以佛法之智慧来关切当下之现实社会。今年为第四次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在以往历史上,佛教所完成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统一、人生净化、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贡献上。没有这些贡献的存在,佛教不可能毫无价值地长期寄生式的存在,中国化的进程也就不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正是因为佛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注重"善知世间"等正确对待社会的理念,所以佛教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内在转圜空间。随着现代政权的建立和意识形态的更新,在科学发达、全球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佛教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对中国佛教而言,佛教文化除历史贡献仍具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居士佛教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从佛教初传居士对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促其融入中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中国佛教趋于衰落之后居士对佛教文化的复兴所起的作用这几个片段,论述了居士佛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以期对当前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1)
<正>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了解。约公元一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外来的佛学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历经近六百年的交融,到了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文化。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佛教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探讨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丝路宗教对话的经验与世界文明前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仅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思想与题材,而且还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体裁形式.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1、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旧文体的"新变";2、它为中国古代文体园增添了许多新的品种;3、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俗文体的发展.考察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认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而且对我们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和融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佛教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对外来的佛教文化创造性吸收和发展的过程。本文认为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在精神上相融相通,二是佛教为中国社会之所需。文章从政治、佛教义理、僧团制度、民众信仰、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概要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容,认为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应该继续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负时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整体性视野的佛教通史研究一直占据佛教研究的主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区域性视野的佛教通史随后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客观来讲,仍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巴蜀地区作为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已经被文献记载和后来不断出土的考古文物所证实。早在东汉中后期,佛教即已传入,并对丧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魏晋以降,巴蜀地区佛教义学飞速发展,至隋唐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教义学中心之一。而至今仍存的众多千年古寺与壁画造像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巴蜀佛教的悠久与厚重。质言之,巴蜀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学术界关于巴蜀佛教文化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单篇或专题性的研究上,系统而全面的巴蜀佛教文化研究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郭储 《中国宗教》2023,(10):62-63
<正>印度的阿育王与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阿育王文化不仅沉淀到中国文化的深处,还以中国为媒介,在东亚佛教文化圈的交流中拓展了生存空间。在东亚各国各自发生的佛教本土化解读、塑造与实践过程中,阿育王文化成为文化交往、交流乃至交融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与佛教有关的刊物有三类形式:第一类为教外研究机构主办的纯学术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中国藏学》、《五台山研究》、《禅学研究》等,中央级的佛教专业学术刊物则暂付阙如;第二类为佛教界主办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人文刊物,目前有从《法音》这一母体先后分离出来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二种;第三类为各级佛协或佛学院主办在教内流通的宗教刊物。从量上来看,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已占据有关杂志的首位,成为佛教文化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质上来看,近几年随着佛教教团的重建,其水准也不低于海外华人地区的同类刊物。本文介绍的是佛教界主办的后二类刊物。文革之前,国内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曾有《现代佛学》、《弘化》、《觉有情》等数种。至1964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以创新、改革著称的禅宗,以适应由古代佛教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发展的需要,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寄禅、太虚、印顺都是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创建的杰出代表,构成了鼎力于佛教改革的三个时代。从佛教的出世到入世,到“人生佛教”的提出,进而“人间佛教”理论的完善和实践,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创新,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兴佛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起源于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与我国原有的儒道文化互相激荡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可以说,历史上佛教成功地实现了全面深入的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印度佛教经典的全面汉译,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汉文大  相似文献   

13.
10世纪以降,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渐深入,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亦尤为注意与各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此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化”日渐深入。明中期以后,随着九华山佛教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小九华”,多与九华山佛教有关,其多位于今江淮分水岭以南的皖南、苏南及浙江等地。各地信众以大、小九华为坐标,通过当时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进行联接,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的九华佛教文化体系。这一佛教文化体系以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为主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是10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佛教发展“地域化”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两千余年来,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佛教文化与儒学、道教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主流文化,其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尤为广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佛教艺术,在近代基本上是空白,多为临摹复制古代的佛教艺术,具有独立创造性的太少”。(古干语)。就佛教尊像的造像而言,也同样欠系统、完整,尤其是在图与文的紧密结合以及佛教艺术发掘的深度上更为欠缺。现在,一部规模为十卷本,集百余万文字、千余幅图像的《中国佛教尊像故事》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丛书第一卷《佛陀尊像故事》(原名《佛陀尊像图谱》),已于2003年岁尾由宗教文化出版…  相似文献   

16.
宏度 《法音》1999,(12)
本刊讯11月22日26日,应韩国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长田云德长老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先生为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吴立民所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陈景富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宏度法师、中国佛教协会韩文翻译方元成教授为团员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对韩国天台宗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友好访问。23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出席了田云德总务院长花甲纪念论文集的首发式,张琳团长宣读了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贺词,并向田云德长老赠送了赵朴朴会长手书的绣金寿字挂轴,表达了中国佛教界对以田云德长老为首的韩国佛教天台宗的深厚情谊。韩国…  相似文献   

17.
象本 《法音》2020,(1):67-67
本刊讯2019年12月23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以“法治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佛教制度建设”为主题的“2019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召开。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5,(5)
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缘起中国佛教已有千八百余年之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不可分割。振兴佛教文化事业,针对当前佛教情况,必须首先加强佛教自身之建设,即切实加强佛教教育,培养僧才,提高佛...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中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把世俗与神圣融入于相依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