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觉与行佛     
释星云 《法音》2021,(10):54-59
出版《云水三千》时,曾有人问我:"什么叫云水三千?"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经常在五大洲来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云飘来又飘去,地下的河水流过去又流回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 这数十年来,看到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办的各种弘法活动,也都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这真是值得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在1992年的秋天,一位相熟的居士跟我说,在广济寺云水堂的后院,住着一位老居士,叫张范中,曾经出过家,随侍过印光老法师,很有学问,也很讲修持。我一听心里就喜欢,于是就请这位师兄为我引见。  相似文献   

3.
生成云水性     
人最亲近的是什么?是自然。 说起自然,又是什么会总萦绕着人不去呢?恐怕不用想,那就是云与水。生活在南国水乡的我,只要来到户外,举目,便 有云水映满我们的眼际;  相似文献   

4.
张阳 《中国道教》2014,(2):53-55
正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宋神宗熙宁二年,陆龙图公诜镇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张伯端生平正史中皆不见其传,《正统道藏》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称《仙鉴》)卷49记载: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  相似文献   

5.
读黄山     
一、读雾我们到黄山时,是一个细雨迷茫的春晨。由于行程所迫,我们既向往黄山的风光,又不能因迷恋而耽搁了自已该做好的那份事儿,所以从慈光阁坐缆车成了唯一的选择。我当时想,这也如同成事一样,没有定法,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已的时间、空间、体智而定。像我们这种总是被事务推着跑的人,有云水之意,也无云水之力。黄山的云雾,是出了名的。没有到黄山前,在电视、图片上看到黄山的云雾,我就暗自决心,一定要到黄山去看云。而真正在雾中的人会是什么感受呢?那种如梦如幻的感受,将一个佛说人生如梦的理念,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坐上缆…  相似文献   

6.
云水斋诗稿     
重游东林寺写怀重游虎丘咏生公说法台开三年后我重来,恍若白莲社又开。昔日荒凉都不见,虎溪桥畔现楼台。剑池塔影几徘徊,曾是生公旧讲台。废理执言今甚昔,顽石应再点头来登九华山神光岭述意礼赵州从捻禅师塔绿叶兼红叶,群峰在望中。烟霞怜我老,云外一声钟!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云水斋诗稿@拙缁~~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06,(8):F0004-F0004
《信仰的危机》,《穆斯林爱国主义教程》,《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心的思路》,《云水悠悠》  相似文献   

8.
读书·读山·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开书,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着的文字,那些沉甸甸的文字,那些无数次唤醒了良知的文字,是我们先辈奔腾不息的热血。读书的时候,但觉天高地阔心地宽。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融入了山野的空灵,听淙淙流泉,看云卷云舒,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这时,你便会有了一种云水悠悠的心情,就能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读书的时候,心里便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是书,使我避开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误区。我始终相信,一个对书敬而远之的现代人,无论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白翎 《天风》1997,(6):43-43
国土重辉,金瓯补,畅吐豪气。贺回归,峰峦叠翠,云水结喜。创痛百年终于此,雄威千古光邦稷。抚今昔,荣辱两重天,堪慷叙。  相似文献   

10.
国土重辉,金瓯补,畅吐豪气。贺回归,峰峦叠翠,云水结喜。创痛百年终于此,雄威千古光邦稷。抚今昔,荣辱两重天,堪慷叙。  相似文献   

11.
十方丛林内的执事有:方丈、监院、客堂、寮房、库房、账房、经堂、典造、十方堂(亦名云水堂)、号房(亦名迎宾)。客、寮、库、账、经、典、堂、号、名为八大执事。客寮库账,为内执事,经典堂号,为外执事。设备有:钟、鼓、钟板、梆点。经坛设备、法器有:击子、鱼、铃、磐、钟、鼓、铙、钹、铛、镲。法衣有:高功衣,班、监院衣、侍者衣、朝简(即笏板)。高功用象牙朝简,经师用木朝简,监院用象牙朝简,客寮木简。有的丛林有方丈,有的丛林没有方丈。全真道教十方丛林都有监院。监院由全真道众投票选举,在选举以前,大家研究讨论,看谁  相似文献   

12.
和尚与电脑     
和尚常在深山老林,结茅而居。一瓶一钵,云水万里,被人看成是正常的。如果住在闹市,甚至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且不说和尚自己怎么想,走在街上,从人们的眼光中,还是可以读出几分好奇的。如果有两个或多个佛学院的学生,从北京西四大街走过,我敢说,那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代生活进入了和尚的生活,谁也无法否认——不管是门内人,还是门外人;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有文化的;不管是崇尚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不管是认为文明可以使社会进步的,还是认为文明使社会落后的。面对现实,我们敢于思考、勤于思考也好,不敢于思考、懒于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东台望海峰     
《五台山研究》2014,(3):F0004-F0004
<正>东台,即东台顶,亦名望海峰,位于台怀镇东13公里,海拔2796米,台顶周长1500米,夷平面面积20公顷。明代高僧释镇澄说它状若鳌背,大元帝师八思巴说它犹似大象顶髻。观看"云海日出"是东台的一大特色,北宋张商英《东台》诗曰: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圆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火一团。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  相似文献   

14.
韩胜利 《天风》1994,(8):32-33
编辑同工:我有一个三妹妹,信主已经三年之久,至今我还不相信她是个信主的人,我考虑她是属于《天风》里说的那种受了异端邪说影响的人。她第一次听见福音是1990年10月,有一个女人向她介绍关于信主的好处。我曾对她说: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6,(6):14-14
《群仙会祝图》(局部),明,作者仇英。图中描绘八仙等诸神仙赴瑶池,为西王母献寿。在瑶池各路神仙各显神通。画风工整典雅,人物众多、层次清晰,布局爽朗,云水气势、杂树错落。用笔工细绵密,敷色淡  相似文献   

16.
小僧出生于一曹洞宗寺院,为家庭的长男。出家以后,一直想,既然身为出家人,总应该到一道场去参学,而且要去,就要到素称最严格的大本山永平寺去。昭和五十七年(1982)3月,26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永平寺一年的修行生活,给小增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印象和回忆,以下即是一些生活片断及感想。地藏院3月11日午后2时,到达地藏院。门外张贴着告示,“入内,面壁静坐等候”。于是脱下草鞋,摘下个笠,解开绑腿,进了门。地藏院是云水僧歇脚之地,到永平寺之前,在此住~宿,做一应准备。按规定必须午后四时到达,我显然来早了。打坐…  相似文献   

17.
田:你我认识有二十年了吧?凌:今年整二十年。田:咱们和佛教音乐结缘也二十年了!凌:是啊,你是一心一意,大有建树;我是三心二意,一事无成。田:随缘就好。我这辈子就庆幸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干自己爱干的工作(指从事佛教音乐研究)。凌:我也庆幸自己这辈子可以三心二意乱干自己爱干的事儿。说起佛教音乐,我在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的编委时,曾在佛教音乐部分写了一篇《北京智化寺音乐述略》。其间对智化寺音乐、佛教音乐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问题思考较多,有些问题佛教界和音乐界都很关注,意见也多有分歧,我想听听你的看法,首…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兰州白云观,自一九八六年十月开放后,经过维修和重塑神像,于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五日,举行开光迎神典礼。兰州白云观,座落在兰州市滨河路中段。面临黄河,背依龙尾山,环境十分幽雅。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一八三六年),又名吕祖庙。观内有三座大殿,巍峨雄伟。还有戏楼、牌坊、东西云水堂、东西道院等建筑。古槐、松柏挺立,布局错落有致。是兰州地区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十年动乱中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道观曾被一些单位和居民占用。一九八六年十月。  相似文献   

19.
内丹,道家之瑰宝。悟道、修道之硕果,直至成道,突破虚空为了道。而世人难窥其貌。 唐宋时期,道教内丹之学兴盛。崔希范是此际著名的炼丹家,其著《入药镜》阐述了内丹理论,成为著名的内丹著作。关于真人生平事迹无从考证,但在《修真十书》卷21《天元入药镜》卷首说:“余少游云水,曾遇至人论养生之术,修龙虎之要,须知山川福地,异境灵坛,苦历烟霞。  相似文献   

20.
兰州白云观     
甘肃省兰州白云观,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据史料记载,白云观祭祀的道教神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因而又称吕祖庙。白云观位于兰州市区的黄河岸边,河对面是丝路雄关——金城关遗址。有趣的是白云观面前的一段河流波浪涛涛,俗称“白马浪”。清代陈镛《白云观碑记》云:嘉庆以来,吕洞宾经常“凌波徐行”于白马浪之上。兰州没有祀奉他的专祠,兰州人民“禀请”清代陕、甘总督修建一座道观,以祀奉吕洞宾。总督接受了这一请求,“辟地树宫”命名为白云观。据史料记载,原来全观的建筑呈中轴对称之势,戏楼、牌坊、大殿、启圣殿、东西云水堂、东西道院,启圣殿后,还有结构精巧的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四照亭,再后有群仙楼、飞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