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坚 《中国宗教》2018,(3):76-77
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则完全采用的是贵州当地民居的风格,且特别强调中国的庭院空间。设计中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力求于闹市中独辟清静之地。这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环绕在教堂周围,由中式的长廊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座中式的院落。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历程,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贵州交融的一个缩影。贵州是一片古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正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各地建造了很多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彩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与天主教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天主教堂建筑装饰艺术。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对梁枋、斗拱、柱等构件进行髹饰。建筑彩绘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使色彩更加丰富、建筑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具有实用目的,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天主教堂的建筑设计主动突破固有教堂建筑模式的桎梏,将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融入其中,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格,成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为研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实物,并为天主教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华夏,在传天主福音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在中国传天主福音的奠基者,也是最早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人的.他交给中国的士大夫,“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入乡随俗”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应的传教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沈思  朱琨 《中国宗教》2018,(8):78-79
基督宗教遗存的众多文物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揭示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也为研究基督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只有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才能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考察天主教中国化在文物中的艺术呈现,对于今天的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也必将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基督宗教遗存的众多文物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揭示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也为研究基督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只有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才能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考察天主教中国化在文物中的艺术呈现,对于今天的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也必将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中式建筑是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居住环境中的体现,其建筑形制和特征所反映的是对文化思想的表达和追求,这种追求表达在空间营造上与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不谋而合。文章从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出发,简要分析中式建筑中空间感的营造法则以及中式建筑的理念在当下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充一主教来自贵州。中国天主教第七届会议在京召开期间,笔者借会务组服务之机,专访了这位86岁高龄的主教。 问:尊敬的主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杂居的地方,几百年前,基督的福音就已传到这里。并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进而融合,请你谈谈基督福音对贵  相似文献   

9.
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合办的培植神职人员接班人的一所天主教学校,院址设在成都平安桥主教座堂。四川省天主教“两会”在云、贵两  相似文献   

10.
正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室内空间的结构是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上的露德堂,是西南地区占地总面积最大的天主教堂,1899年由来川的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Franois Fleury选址修建。中国现存有5座百年以上的露德圣母堂,而璧山这座露德堂就是其中一座,且是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天主教堂。露德堂是典雅朴素的石头教堂,它是西方建筑特色与中式元素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在那个纷乱年代的中西交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周边天主教友的聚集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吉祥文字是中国汉字文化和吉祥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吉祥文字纹样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构成形式与文化寓意与现代中式家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将它运用于中式家具的设计,将会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13.
张菊荣在2008年第6期《中国天主教》上发表文章《天主教的社会思想与福传》。文章认为,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是建立在天主教的神哲学和伦理学之上,在关注社会、直面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及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式传统建筑的改造升级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中式传统建筑改造升级的探索却一直没有突破性发展。改造升级有两种方式: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翻修,用于居住、商业功能使用;或对建筑进行修复,仅作展示作用。这两种,其一为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而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外貌,另一为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缺失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面对中式传统建筑升级改造,想要的不仅是对其在室内室外都保留原来的样貌,更想要的是中式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在对传统中式建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使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我国传统徽式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独具特色的建筑美学及其建筑实用性使它一直被推崇。文章主要研究在传承传统徽式建筑文化和考虑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对徽式建筑改造与升级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分析徽式建筑改造中融入现代元素的优势,并提出现代设计元素在徽式建筑改造中的整体思路以及徽式建筑改造升级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正广州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东汉末年,道教自中原传入,广州成为道教南传重地;西晋时期,广州是佛教自海路传入中国的最早之地;唐朝初年,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东航来华,也是以广州为前站。中外宗教在广州汇合、碰撞、交融,使广州成为海内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绥远教区天主教的发展为背景,概述了天主教传教士通过医疗活动与绥远社会各阶层从交往到交融的过程,进而论证了这种交融的结果对天主教的传教事业和绥远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和深远影响。传教士与绥远社会交融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天主教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使天主教这种外来宗教本土化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对绥远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作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天主教会与绥远省政府关系融洽,营造出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论文交融互摄式运用了宗教学和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搜集于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数百幅宣教对联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条分缕析,进而就对联这一原本被汉民族用以承载"伦理之道"与"知行之道"的器具,何以成为了中国文化语境下非汉族的布依族天主教信徒传载"肉身之道"的载体,以及布依族天主教信徒究竟如何运用对联的载道功用,把宗教神学的"超性"哲理与尘世生活的"现世"伦理有机结合,从而构建起了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这一和合"场域"等论题做出了初步的学理论释。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多年来,马邦耀始终带领遵义市天主教界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依法开展宗教活动。马邦耀神父,布依族,贵州安顺人。作为一名85后教职人员,他于2012年毕业于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2012年5月在天主教贵州教区祝圣为神父,2012年6月起任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天主教堂本堂神父,负责绥阳县、务川县、正安县、道真县天主教教务工作,常驻绥阳县天主教堂。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