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少数民族教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政策的特殊优惠,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线上去审视,面临的现实是: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第二,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距更加凸现,正如人们所说:“差距越拉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室内用餐环境中绿化设计的分析,试图从设计最初的、最重要的三个元素“点、线、面”来分析室内用餐环境中绿化材料的布局形式,希望能够给设计师们说明拥有室内绿化设计的用餐环境能够人们带来十分重要的回归自然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线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视觉语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从最初的描摹自然,到后期的写意、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审美与发展展开研究,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特点,并从线的观物取象和写形、线的写意、线的写神和形神兼备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线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素描这种绘画形式。那一时期的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迭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们运用了透视、解剖等原理,为素描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完善了素描的绘画语言。而在这中素描又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形式,为了体现形体结构素描,一类是以明暗色调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形式是将形体的体积认识和明暗感觉统一起来的素描方式。虽然是两种类型的表现手法,但是都突出了素描的体积和空间感。  相似文献   

5.
画工笔人物的用线和造型在中国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有造型严谨、刻画生动等特点,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很多工笔人物画家的著作都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灌溉,陶冶人们的情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笔人物画在技巧上有很大的变化,文章从用线和造型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并对中国画工笔人物用线和造型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中国画工笔人物用线和造型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在中国画工笔人物中,用线和造型能为艺术作品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6.
一、线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表现形式 线是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点与面共同构成了画面的形象.线是从物体的轮廓中提炼出来的,所以线本身就是对形体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平面表达形式.线本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质感,这些都可以用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形象. 我们可以从远古时代的岩洞壁画得知,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文明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懂得了用线条塑造形象,山洞内壁画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这证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线的巨大表现力.如古埃及人的壁画,就是用勾线和平涂颜色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虽然线条简单、稚拙,对事物外形描绘也显得粗略、程式化,仅靠线条本身的叠加来表现物象的结构和透视关系,但这种简单的造型却给人们传达了形象的基本信息,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古朴自然美,体现了人们对线的造型功能、抽象功能的把握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绘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然而线在绘画作品中的价值并没有减退,反而不断地发展.在西方,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实质上就是线的艺术.线不但可以表现物象形体的结构特征,也可以用于表现物象的明暗、体积、色感、质感等.  相似文献   

7.
<正>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具有强大功能的手机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上支付、视频通话、获取资讯、网络购物等需求仅通过小小的几寸屏幕便得以满足,手机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但人们也被手机“绑架”:因手机没带而产生的焦虑、为电量不足而产生的紧张……无手机恐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8.
展览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直深受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二空间,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线上展览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展览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线上与线下展览的连接提供了条件。当前线上展览的发展正处于摸索期,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两种形式也各有优劣。文章对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协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为实现展览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健康稳步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9.
地铁文化既可以是城市文化的具体物化和缩影,也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从而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以地铁为载体,以中原文化为底本,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的8个“文化墙”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是郑州地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的运营,地铁“文化墙”在展现其强大的文化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郑州地铁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形成初期,先祖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就创造了艺术。人们的交往需要多种形式来传递各种信息和自身情感。作为绘画艺术中的形态语言,特别是线化的形态语言,也正是人类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线化的形态绘画语言,更能率直随意地表情达意,因为线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尝试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绘画最基础的,也是最为快捷的、直接的捕捉稍纵即逝思想  相似文献   

11.
笔墨向为中国画的底线、命根子,除此,还有诸如以线造型、意象造型、似与不似间、书写性,等等。总之,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为上。此类无可非议的对中国绘画的准则要素的追求无意间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无须多思地以此指引中国画的发展和格局指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代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大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各地都纷纷涌现,济南中海广场·环宇城(下称环宇城)就是其中之一。面对综合体内消费场所应有尽有、人如潮涌的情况,其客流线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要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客户群体的分类、公共客流线的形态、客流线设计要点、公共设施设计等方面对公共客流线的形态、尺度、风格、立面、铺装、灯光、色彩等综合设计,给顾客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原始社会所确立的线的艺术形式被延续下来,这是中国画用线艺术的渊源所在.真正的艺术是个体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真实无伪的表现.情与理的统一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这一意识对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法同样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观念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精神负担越来越重,人们很容易长时间处在一种消极和抑郁的情绪中,为很多疾病的产生埋下隐患,影响到身体的康健。然而,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又不得不保持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好的心态。所以,在人们不断追寻和提高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本文旨在使人们全面了解传统体育养生中所蕴舍的科学的养生观念,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够调其心志、强身健体、放松心境、益寿延年,更能对现代科学健身观的建立提供依据和参考,对现代人的健康养生观起到健康科学的指导。预期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论述使国人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之道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地铁所承载的能发扬的正是城市的文化,以宁波为例,对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硬件文化及软件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以地铁乘客为研究样本,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一方面了解到人们对宁波地铁文化的满意度情况,一方面发现宁波地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查了国内外优秀地铁文化建设的案例,对宁波城市文化建设与宁波地铁建设提出了建议,包括政府政策、服务设施人性化、地铁活动定期化、地铁文化地方化、地铁布局互补化等,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起操纵作用的却是人们的意识观念。这一综合观念的改变是由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变化着的现象当中,人们更注意生活质量、学习工作效率、娱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德茹 《美与时代》2014,(11):33-33
连续的雾霾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更可怕的是它蒙蔽了人们的心,人们感受不到在迷雾背后自己真正的需求。雾霾笼罩着整个天津,人们看不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对整个城市越来越陌生……没有根源的城市景观风格,让人们的灵魂无处安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汉语背景下不同反应方式(手动,眼动)、不同方位(水平,垂直)上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TEARC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四个实验均采用两类时间词语诱发被试的时间表征,采用2(时间:过去、将来)×2(反应手/眼跳方向:左、右/上、下)的被试内设计。结果表明汉语背景下的人们将过去和身体左边(上)联系在一起,把将来和右边(下)联系在一起,人们存在自左向右和自上而下的STEARC效应,这种效应不存在手动和眼动的分离,人们对时间的表征不仅是一条时间线,更是一个心理时间地图。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已经融入到了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中。色彩本身所特有的强大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能提高空间信息识别性,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运用色彩的象征性手法,汇集周边区域文化元素,形成象征性符号并运用到地铁空间设计中,能使人们与周边区域信息建立潜移默化的认知联系。色彩作为象征性符号,融入城市文化的同时传播了城市文化,促进了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有机互动,建立具有"人文意象"的站域空间。广州地铁6号线在色彩运用方面就非常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