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不同的积淀过程,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少数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大规模的战争杀戮将被和平与发展所替代,意识形态的残酷斗争与搏击将为人类文化的交融与竞争所削弱,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长期竞争将主要凸显各自文化的生命力。有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重放光辉、凸现优势的世纪。无论从继承发扬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角度,还是从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强盛繁荣的角度,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历史文化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之潮流,因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必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其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推进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许多特殊的扶持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各族人民正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推出一个文化,发展一方经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等,成为各地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一大景观和特色,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有的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有的不少地方地理优势明显,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6.
黄幸平 《天风》2018,(6):12-13
教会文艺创作要贴近教会、贴近社会、贴近人心,要坚持为教会、为社会服务的导向。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繁荣;实现文化繁荣,需要文艺发展:实现文艺发展,需要重视文艺创作。民族复兴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铸造灵魂、塑造精神,文艺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是一个终生动态发展的过程。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亲社会行为等紧密相关。本研究选取1328名11~20岁的青少年为被试,探求青少年民族认同(包括对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发现20岁是青少年认同的关键时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等对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1年8月8日,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5周年的喜庆日子。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民族工作如沐春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级民族事务部门始终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抓团结进步,促繁荣发展为民族工作奋斗目标,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水族总人口为406902人,分布在贯州境内的有369723人,占水族总人口的90.86%。其主体群落在秦汉时期就定居在苗岭山脉以南珠江水系的都柳江和龙盘江上游一带。水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能歌善舞的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展现了水族独有的民族魅力,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水族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自古生息在我国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彝族,约有人口700万,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民族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人民不仅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上飞跃的发展,还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山地文化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在我国民族体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文化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无意识。其具体形成途径有三条:适应、文化压抑和文化赞许、以及习惯。  相似文献   

14.
孔令来 《学海》2002,(3):199-202
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多维动态复合体。民族文化发展 ,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还受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民族自身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认同与趋同、继承与创新、中心与边缘以及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各种矛盾运动中呈现出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广大人民的重视和关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的变化,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民族文化遗产消失速度加快,失传现象严重,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根据这一精神,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做好民族文化工作谈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卓新平 《天风》2012,(1):36-37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社会共构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之“道”是什么?这种“道统”能否一以贯之以及如何继承与弘扬,在现代性和世俗性的当今社会几乎被遗忘或悬置。在今天强调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机遇之际,反思中国文化及其精神资源,制定中国的文化战略,以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嬗变,就显得既特别及时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文化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用以观察一切问题的主要观点。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系统。随着文化软实力在一国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对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表现形态的研究成为重要课题。英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在《作为实践的文化》一书中把文化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是我省落实中央民族民族工作会议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黎平县在省、州民委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喜人成效。至目前为此,全县25个乡镇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基本实现“四落实”,即教师落实、教材落实、班级落实、课时落实,培养了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推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副省长吴嘉甫5月18日下午在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歌舞团调研时强调,民族文化事业部门要依托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面向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市场,创新机制,锐意进取,争创民族文化品牌,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促进,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