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忠忱   《心理科学进展》1988,6(2):77-83
本文是通过教育心理实验,探讨1—2岁儿童在早期教育条件下,认识颜色的潜在能力和心理依据;探讨儿童早期认识颜色在其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色觉的良好发展是认识颜色的前提,第二信号系统初始形成、理解颜色名称的概括性是认识颜色的第一步;而把颜色特征与其相匹配的名称准确、巩固地联系起来则是认识颜色的关键。在特定的早期教育中,儿童在13个月时能认识各种基本色和黑白色,24个月时能认识16种颜色,儿童早期认识了颜色,提高了感知水平;促进了视觉表象的发展;因而加速了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既有文化普遍性, 又表现出文化特异性。为了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交流的作用。亲子交流是儿童早期社会交流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密切相关。文章分别比较了抚养者的亲子谈话和儿童情景记忆的中西文化差异, 以及它们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来理解中国儿童心理理论获得与发展的特异性, 最后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汇报了《学前及初小儿童中文识字量表》(PPCLS)的编制及初步效度检验工作。首先根据北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列生字表确定出2600个汉字作为PPCLS测验用字库。然后采用分等抽样测查法选出200个汉字作为PPCLS的测验用字。PPCLS包含四个分量表:字图匹配,听音辨字,指字认字,认字说话。本文描述了PPCLS的以下心理测量学特征:(1)量表的结构和内容效度,(2)量表的信度(内部一致性和再测信度),(3)量表的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本研究表明,PPCLS在北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均表现出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具备发展性量表的特点,适用于三地学前儿童的测试。  相似文献   

4.
汉字心理研究对于汉字信息处理,首先是汉字信息输入编码具有积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观察字形或识字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能动地去如实反映字形、字音和字义以及三者的联结关系的过程。认字(首先观察字形)是人积极主动地将字形如实地反映于头脑之中。因此研究汉字信息输入编码方法就要从人同字间的辩证关系出发,一方面分析字形的结构特征依照字形实际;另方面根据人的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运用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汉字心理)于编码研究中,使编  相似文献   

5.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燕燕  桑标 《心理科学》2003,26(6):1108-1109
儿童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TOM)的研究已经成为近 2 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心理理论起始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探讨上。近来发展心理学者把研究的注意转移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上。一般认为 ,儿童在 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即 4岁儿童就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但在研究中 ,研究者也发现同一年龄儿…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文化是从识字开始的;而且字汇掌握的数量,又是衡量儿童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中外学者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从研究识字开始。  相似文献   

7.
桑标  李燕燕 《心理科学》2006,29(3):553-557
本研究通过观察亲子互动游戏来考查母亲———孩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和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存在显著相关,提示母亲有效地谈论心理状态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也存在显著相关,提示儿童将心理理论任务中涉及的表征问题与信念词所隐含的表征属性相联系是形成心理理论、正确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前提。当控制了母亲和儿童的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总数后,母亲及孩子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都不再存在显著相关,提示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是以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为中介而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具有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从儿童对父亲的依恋、父亲在儿童某些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儿童问题行为与父亲的关系几个角度探讨了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而且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莫雷  周广东  温红博 《心理学报》2010,42(5):569-580
从儿童对数字属性的认识角度探讨一年级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中采用不同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两个实验均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一测量一年级儿童在15cm数字线长度下0~100与0~1000两种范围上的数字估计;实验二测量一年级儿童对0~1000范围10cm和20cm数字线长度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在不同的数字范围还是在不同的数字线长度下,儿童对低端数字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即儿童倾向于将低端数字与固定的线段长度对应起来,且这种对应关系不随数字范围与数字线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心理长度的存在是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和不同数字线长度中采用不同数字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儿童对数概念的认识发展到等距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丽锦  吴南  郑砚 《心理学报》2008,40(7):819-827
为比较语言本身和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贡献以及欺骗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探查了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和相关欺骗训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选取语言能力达到常模水平但未通过外表-事实区分任务的4岁组儿童77名,随机分为3个训练组和1个对照组,对其进行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前测,在各组的两种能力发展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对3个训练组分别作如下处理:完全训练组:带有心理状态动词的补语句法及欺骗训练;情境交际组:伴随语言情境交际训练和欺骗训练;补语句法组:心理状态动词和补语句法训练。一周后进行心理理论后测。结果表明,3个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理理论表现上均有显著差异。相对于一般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补语句法和心理状态动词更能显著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早期欺骗经历也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若二者结合使用则更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亲子互动游戏观察来考查亲子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第一,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的亲子游戏参与方式中的主动参与和建议游戏两种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对于母亲来说,指导游戏的参与方式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显著相关。第二,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儿童情感交流方面的分享积极情感和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母亲这方面的指标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没有显著相关。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丁芳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3,26(5):896-897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是继皮亚杰理论、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面。心理理论意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目前 ,考察执行性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西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试就执行性功能与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以期为我国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积累资料 ,并能为在实践中指导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1 什么是执行性功能  Welsh和Pennington(1988)将执行性功能定义…  相似文献   

13.
周楠  方晓义 《心理科学》2011,34(3):714-722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动机、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较多关注一般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而对自闭症儿童领域的心理理论的研究不够。本研究在原有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完全“非言语”改进,以意外内容任务为主要测试内容,将智力落后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到实验当中,进一步探索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编后的非言语意外内容任务适用于自闭症和智力落后儿童;包括低言语能力个体在内的所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显著低于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相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在物品转移和调换的注意方面存在更大障碍。  相似文献   

14.
儿童心理虐待是指抚养人对儿童长期、反复采取的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行为,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已有研究显示心理虐待影响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中国对儿童心理虐待还不够重视,对此,通过总结国内儿童心理虐待危害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心理虐待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消极影响;讨论儿童心理虐待在国内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趋势,即国内关于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研究方法,儿童的年龄阶段及心理虐待的类型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  Wu Wei 《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儿童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心理弹性发展意蕴。对523名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通过逆境/压力综合评定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甄别出心理弹性儿童99人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人。对全部被试施测12类心理理论任务。在控制了阅读能力、性别和年龄所进行的多元协方差分析(MANCOVA)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儿童在心理理论得分总体上显著高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对12类任务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两组儿童心理理论得分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诸如假装、讽刺、说服、双重欺骗、误解等5类任务上,白谎任务上组间差异临界显著,其余任务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所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最后较详细讨论了心理理论对心理弹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阅读水平儿童的汉字字形输出与再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实验采用与和选择任务,对比研究了不同阅读水平儿童在汉字字形输出和再认过程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结果发现:汉字声旁的规则必影响所有阅读水平儿童听写和听选择的正确和率错误率;阅读水平低的儿童阅读水平高的儿童产生更多的同音替代;与阅读水平高的儿童相比,阅读水平低的儿童更加需要线性的帮助。文章从心理词典结构和字词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差异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18.
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李娟  傅小兰  林仲贤 《心理学报》2000,32(2):121-126
该研究以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儿童及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对左右、上下和半包围三种结构类型的90个真字、假字和非字进行词汇判断,以探讨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结构类型的相应影响,以及年龄对汉字识别中结构类型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形成是以识字为基础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萌发了正字法意识,但至五年级时才基本达到了成人水平。(2)只有小学一年级被试的真字识别受结构类型影响。汉字识别中是否存在结构类型效应可能与被试识字经验、材料熟悉性等因素有关.(3)年级内部正字法意识的萌发和年级之间正字法意识发展的差异不受结构类型的影响,但萌发之后各年级内部均是对左右结构汉字正字法意识优于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长度的角度探讨二年级儿童在0~100和0~1000数字范围存在不同表征方式的原因。实验一要求二年级儿童完成长度均为10cm,范围分别为0~100和0~1000的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二要求儿童对长度分别为10cm和18cm,范围均为0~1000的数字线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在两个实验中二年级儿童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但与以往研究的一年级儿童相比,心理长度的范围有所缩小。随着数字范围的增大或长度的减小,儿童的表征方式出现了从线性表征向对数表征的转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精确的表征方式可能与心理长度策略的使用有关,心理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年级儿童的估计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长度的角度探讨二年级儿童在0~100和0~1000数字范围存在不同表征方式的原因。实验一要求二年级儿童完成长度均为10cm,范围分别为0~100和0~1000的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二要求儿童对长度分别为10cm和18cm,范围均为0~1000的数字线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在两个实验中二年级儿童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但与以往研究的一年级儿童相比,心理长度的范围有所缩小。随着数字范围的增大或长度的减小,儿童的表征方式出现了从线性表征向对数表征的转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精确的表征方式可能与心理长度策略的使用有关,心理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年级儿童的估计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