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传统道德文化是网络游戏得以传播的有效形式,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鲜活的人物是网络游戏取之不尽的素材,丰富的文化、文明的准则是网络游戏设计的丰富理念,精美的建筑、悦耳的音乐等审美元素是网络游戏引人入胜的场景。而网络游戏则是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的现代方式,它有助于大众亲近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把握与弘扬传统文化。但网络游戏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却存在着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娱乐化的问题。这是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智彪 《现代哲学》2006,(5):121-12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磊 《美与时代》2015,(2):102-104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其创造的背后蕴含着设计师对于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剖析、解构、运用与加工。作为网络游戏世界观的基础架构,游戏场景在构建世界、营造场景、渲染气氛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其背后所运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在新时期中外文明高度交融与开放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师应借助这一媒介,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运用其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更要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滕守尧 《学海》2001,(1):42-45
20世纪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威胁着人类的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反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一代人针对工业化倾向展示了全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种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更为突显.新一代人千方百计地要恢复和发展自己已被工业化组织剥夺和损害了的"感受力".他们认为,当自己的精力健康地、建设性地发挥出来时,产生的不是"暴力"而正是作为审美文化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5.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6.
在由法律、社会规范、市场和代码等构成的网络规范体系中,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独立的规范力和一种具有渗透性的元规范力,可以弥补其他规范力的缺陷,在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中起着独特的规范作用.充分发挥网络道德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增强网络公共道德意识,提高电子商务道德水平,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进入消费社会,城市审美文化应当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兴的重点领域;城市审美文化研究有着自身的独特视域和文化形态,并且贵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应当发挥其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陶冶引领作用;城市审美文化研究以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为旨归.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审美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思想价值、意义和功能。人类学的文化理解对审美教育的启示是:审美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系;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与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具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可能存在类似的认知偏向和神经机制。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点探测范式研究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问题。结果显示:(1)与一般使用者相比,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2)游戏图片对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诱发的P2的振幅小于一般使用者;(3)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对游戏图片位置上出现的探测点的加工(P1)较早。结果提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存在特定的脑电模式。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中国网民已达1.03亿人,大学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占71.1%。青少年网瘾问题日益显著,据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学生网络依赖倾向者高达13.65万人,平均每周“泡”在网上的时间约为9小时,假期则超过21小时。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受网络游戏暴力倾向的影响,青少年行凶杀人和自杀的案例在中国不断见诸媒体。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一批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网络游戏,青少年上网问题再次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审美文化,山水审美也是多层主体的审美体验,即对象性审美主体与空间性审美主体相叠加所形成的多层次的主体体验。在山水审美空间中,自然之物的连续性,即身体主体与自然空间交往过程中自然之物呈现秩序的连绵不断,是山水作为审美空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作为经典的史诗代表,作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传播少数民族精神、信仰的一种方式,甚至作为世界文化进程中的一个源流。对其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拯救保护和传播发扬,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学,传播民族文化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本文立足网络游戏这一新型的、受众面较广的、更易于大众接受的传播方式出发,结合史诗与网络游戏来研究新媒介对史诗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铂 《美与时代》2023,(12):101-1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乡村作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应具备充足的审美价值,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为其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概括乡村旅游审美文化的重要性、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并对乡村旅游审美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4.
田宇 《美与时代》2023,(6):111-113
碑刻书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文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碑刻书法的历史分析与解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它在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与分析,深入探讨碑刻书法的艺术审美特点和文化意义,并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理解和欣赏碑刻书法作品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也将展望碑刻书法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15.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16.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人的审美意识尺度决定其审美心境高度。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美学中已经蕴含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它的正价值领域是由生命意识、日常生活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科学文化意识、自由实现意识、创造意识、价值实现意识等七个逐层上升的意识层面所构成。这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敞开着审美心境的无穷时空,孕育着审美创造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8.
道教审美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将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道教文艺为代表的道教审美文化 ,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条独特的分支 ,曾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文学源远流长 ,道教艺术别具特色 ,道教美学思想富于民族特色。进入新世纪 ,怎样研究和引导道教审美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有利于抵制邪教 ,也应提上文化发展的日程。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说是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独有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一直是艺术领域中特别的存在。文人画是随着民族文化进步而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加深新的内涵,它将在中国画艺术范畴中生存,并流传和发展。因而今日重读也是必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的审美修养、经验、能力的积累,在休闲活动中就会越加自觉地体会和感悟到更丰富、深化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这对于我们提高休闲活动的质量,促进休闲经济和产品的发展,打造好"休闲城市",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