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扬 《学海》2023,(1):5-12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融通结合、双向赋能,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文化自强迈进的过程。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与根本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品质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导范式。当前,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战略共识,并且具备良好的文化实践基础,但也面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文化建设仍有短板等严峻挑战。因此,应从文化内容、文化功能、文化绩效、文化创新等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探索文化自信自强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本质的“伦理证成”使命与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本质是伦理,其最后的成果则是优雅人性和高尚道德人格境界的养成。文化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和国家信仰、接续民族精神血脉等多重重大使命。面对普遍的"文化失序"以及文化自身内在的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功能日渐弱化、钝化的严峻现实,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意义上,以生成中的、成长中的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开放气度的"大中华文化"之价值重建的立场和姿态,按照文明人类之道德价值实现的实践逻辑,着力培育市场化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公共性伦理的生活生态,整饬业已"碎片化"的道德生活现实,创制具有典范性、引导性的人类共享的道德价值,引领人类逐渐回归到文化本质的伦理证成与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民族的核心要素。文化与民族之间通过"传"与"承"两个并存、继起的环节实现有机的整合,促使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稳定、延续、再生的特征,最终形成模式化发展。维吾尔人移居中亚已有百年的历史,探讨其文化传承场景及媒介,有益于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本土化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民族复兴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不是经济上的第一,也不是军事实力的第一,而是文化的自觉和自强。为了能达到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的现代化历程,而且要反思源自欧洲的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我们所要的自觉的文化必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是体现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和要求的文化,即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也谈人化自然的内涵和实质傅诗济人化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论述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时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对象性关系去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寿良据马克思的论述,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作用,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人离不开自然界,需要自然界提供生活的和活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具有强烈的追求对象的本质力量,并且必须凭借现实的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在这里,作为对象性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自然界,使外部自然界变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变成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这种经过人的木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已不是与人分离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为人所占有的、获得了“人的本质”的、属于“N的”自然,gF“x化的自然界”。这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真正含义。显然,这里的“人化”决不是一些同志所理解的“A的干预而发生变f匕”,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化”:自然界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享用、消化,成  相似文献   

6.
《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连续刊发了云杉同志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以下简称云杉文)。为了回应此文并推动哲学、伦理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问题的思考,2011年5月7-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法律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原农村有着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其社区文化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同时,要与目前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本地的文化形态和建设尚面临诸多困境。为实现中原新农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本文力求通过对其当前现状分析,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构想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与不同学科进行对话,是深化发展伦理研究的重要路径.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对发展伦理学的深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态度"这个层面,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其所倡导的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识、文化自觉精神,有助于发展伦理学文化态度的自觉化;其二,作为其方法论支撑的"文化相对论"所存在的深层问题,有助于人们辩证确认发展伦理学的基本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0.
建立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伦理”作为历史范畴相对于狭义伦理是指广义伦理 ,相对于传统伦理是指现代伦理 ,相对于区域性伦理是指世界伦理 ,相对于既成形态的伦理是指动态伦理。这样的伦理是生成性伦理与继起性伦理、代内伦理与代际伦理、现实性伦理与虚拟性伦理以及多层次伦理的统一。建立全球伦理的可能性在于其生态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和伦理自身的根据 ,但是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必须克服种种障碍 ,只有自觉地创造条件 ,才能促进全球伦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8)
<正>近日,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接受中国网采访。中国网:您对习近平主席:"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从宗教角度来看,您如何理解?学诚法师:文化是文明的核心要素。文明的复兴与重塑源自于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而这些都需要立足于对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儒释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以其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敏锐洞察和深刻领悟凝聚为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2.
牛杰 《美与时代》2024,(1):124-1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景观是意义深远的重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城市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是文化自信融入现代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为现代城市创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也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与文化承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着被边缘化或被替代的发展困境。这是策略设计的趋利性、公民美育的有限性以及技术要素的挑战性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结果。因此,健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制度,加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审查机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审美要素融合,引导公众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秉持高度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审美水平,是重要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身体性(生命性)与文化性的融合统一。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生命伦理的主体形态中,体育是人身体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我存在的行为展示,是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是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身体的自由是通过生命的积极活动对外在的与内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束缚的克服而得以展开和实现的。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来看,体育包含了人的生理自在、生物自知、生存自我、生活自觉与存在自由的不同层面,它们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底层到高端的递进提升的紧密结构。人作为体育的主体,其生命伦理价值的维系主要体现在生理自在的身体属性、生物自知的存在基础、生存自我的本性解释、生活自觉的文化关怀和生命自由的本质实现中。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伦理学是近代以来伦理文化发展史上最具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伦理学研究类型,亦是5000年中华伦理文明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价值辉耀。全面总结70年来中国伦理学研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伦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期待,有助于增强伦理精神的自觉、伦理学研究的自信和新型伦理文明建设的自强意识,在不忘初心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造出与风云际会的新时代相适应且能引领新时代更好地发展前行的伦理学学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长期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贡献,佛教才能从一个地方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当代世界佛教才能具有这样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我们今天才能对佛教历史文化具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加强研究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保存、弘扬和丰富,有利于树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为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被打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烙印的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很窄,它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作为人类劳动高级形式的创新劳动,从哲学人类学的意义上更加充分地体现和确证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和满足了人的需要本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创新劳动,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人学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死亡的必然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焦虑,人类一生都在发展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来应对死亡焦虑,以建构起有限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人始终受到关系的影响和塑造,死亡焦虑也具有关系属性,它并非产生于死亡本身,而是产生于关系的割裂、来自于对立本身。随着传统社会关系联结的不断削弱,死亡焦虑正在成为一个日益突显的社会心理问题。一方面,死亡焦虑促使我们积极地建立关系性联结,寻求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丰富深刻的关系性联结也有助于人们纾解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相似文献   

19.
自西医冲击以来,中医是否科学、中医和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其间,中医虽沉降起伏、饱受争议,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在总体上呈现出国家越来越重视、作用得到肯定、地位快速提升、影响快速扩大的趋势。通过时、空、人三个维度的观察辨识中医之发展,可见时间流转中的起伏需要中医自信,空间流变中的困境需要中医自主,人间流传中的认同需要中医自强。中医自信、自主和自强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扎根中国、文化自信、互学互鉴、融合共生、共享共用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力图从人生命的生成性及其表现形式即社会文化视域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个体实现自身生命本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而必要的环节。人的生命的生成性决定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性。一般从广义的角度说,社会文化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不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则不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