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语法–语义灵活性任务和语义肯定性任务,以4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一般认知灵活性、语法–语义灵活性与句子理解的关系。控制性别作用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一般认知灵活性只显著预测一般肯定句理解速度,语法–语义灵活性显著预测一般肯定、一般否定、肯定反问、否定反问、双重否定和三重否定句理解速度;(2)语法–语义灵活性比一般认知灵活性对一般肯定句理解速度的预测作用更大;(3)语法–语义灵活性对肯定反问句比对否定反问句理解速度的预测作用更大。这表明语法–语义灵活性比一般认知灵活性对句子理解速度的贡献更大,且认知灵活性对不同句式句子理解速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不)+积极/消极情绪词”和“(不)+愤怒/悲伤情绪词”形式的情绪词语或否定短语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采取词-图匹配范式和趋近-回避范式,以否定加工的早期(250ms)和中后期(1000ms)两种探测时间,探讨否定对情绪词效价与动机维度加工是否符合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结果发现,否定情绪效价部分符合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早期以被否定的情绪状态模拟为主,即不高兴会首先激活高兴;中后期,否定消极词和积极词都被理解为积极;否定情绪动机维度并不符合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否定对愤怒与悲伤的趋近-回避的影响出现在否定加工中后期,否定改变愤怒的动机方向,由趋近变为回避,却没有改变悲伤的动机方向,悲伤仍表现为回避。本研究证明否定对情绪词的效价和动机维度部分符合两步模拟假设,否定情绪词有其特定的加工过程,各维度加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5,37(5):575-581
听觉词的语义激活过程是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热点问题。近期出现了两种假设:(1)全部通达理论;(2)语义背景依赖假设。采用缺失音素的中文双字词为材料,考察了中文听觉词的语音、语义激活进程。实验1考察了影响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语音、语义激活的因素;实验2考察了在听觉词理解初期,词义提取是否存在句子背景效应。结果表明:(1)对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识别受听觉词语音和句子语义背景影响;(2)句子语义背景在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识别之初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文听觉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王小艳  钟毅平  范伟  雷潇 《心理科学》2013,36(4):827-831
采用ERP技术考察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交互作用的时间进程。以汉语“把字句”为实验材料,分别比较句法违例句与双重违例句的LAN和P600效应、语义违例句与双重违例句的N400效应。与句法违例句相比,双重违例句的LAN效应的波幅更负,潜伏期更长,皮层分布更广泛;双重违例句的P600效应出现减弱趋势;双重违例句的N400效应的潜伏期显著长于语义违例句。结果表明,在句子加工的各个阶段,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呈持续交互作用,支持句子的平行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28名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和28名汉语母语者为被试,运用眼动技术,阐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句子加工机制。研究发现:在句法歧义结构加工过程中,语义和语境在早期加工阶段即时起作用,符合句子加工理论中的相互作用模型和基于制约的模型。在本实验中,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接近汉语母语者水平,其L2句子晚期加工也与汉语母语者趋于一致,符合L2句子加工的会聚假设。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汉语句子加工是限制性并行的,符合相互作用模型和基于制约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句法和语义在汉语简单句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新  荆其诚 《心理学报》1999,32(4):361-368
两个实验探讨句法和语义在汉语简单句加工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验一采用施事判断任务,发现句法作用与语义可逆性的作用都很显著;实验二采用快速句子判断任务,发现句法作用是主要的,语义可逆性无显著作用;两个实验都发现句法与语义可逆性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1)在汉语简单句理解的过程中句法因素的作用是主要的,语义因素的作用是次要的,只要当实验任务更多地强调语义分析时,语义因素才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寿欣  董立达  宫大志 《心理学报》2008,40(11):1149-1157
采用经典实验室研究范式,实验一探讨了前瞻记忆任务为知觉加工条件下,注意状态和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时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实验二探讨了前瞻记忆任务为语义加工条件下,注意状态和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时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类型是语义加工和知觉加工两种条件下,场依存与场独立个体均发现了TAP效应的存在,而且场依存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TAP效应;(2)当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的加工类型不一致时,场独立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个体,而在两类任务加工类型一致情况下,场独立与场依存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不存在明显差异;(3)在前瞻记忆任务是知觉加工时,分心对前瞻记忆成绩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在前瞻记忆任务是语义加工时,只有当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不一致时,分心对前瞻记忆才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分心条件下的TAP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是指个体产生一个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研究发现:(1)句法启动不能简单用词汇、题元或韵律等因素来解释;(2)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题元角色数目以及顺序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3)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具有心理现实性;(4)存在说和写之间以及从理解到产生的跨通道句法启动。这些发现促使研究者提出了新的句子产生理论,如句法启动模型和动词句法表征模型。论文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结合边界呈现的实验范式, 当注视点越过特定位置时, 预视字则变为另一目标字, 从而保证预视字只呈现在副中央凹区域。实验1自变量为预视字频率, 预视字与目标字均与当前句子具有语义连贯性。实验发现, 当预视字是低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实验2在预视字与当前句子语义不连贯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预视字的字频对中央凹加工的效应。实验发现, 预视字是高频时, 中央凹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更短。然而在以区域作为数据分析的单位时,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仅在首次注视时间上呈现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副中央凹的词汇属性会对中央凹的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比较微弱, 该结果为阅读加工理论中的并行加工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陈广耀  何先友  刘涛 《心理学报》2018,50(2):186-196
2个眼动实验分别探讨强弱语义语境下的否定句加工机制, 以便考察语言理解是命题表征的过程还是经验模拟的过程, 抑或是二者兼具。在实验中, 被试首先听句子(强语义语境:如“胳膊不是弯曲的”的备择选项为“伸直的胳膊”, 其中“弯曲−伸直”为具有反义关系的强语义连接关系; 弱语义语境:如加工“裙子不是蓝色的”的备择选项为“黑色的裙子”, “蓝色−黑色”为弱语义连接关系), 然后会看到4张同时呈现的图片, 被试的任务是按键选择与句子描述匹配的图片。结果发现, 在强语义语境条件下, 被试在早期(201~600 ms时窗)对描述事件否定状态的图片(弯曲的胳膊)与描述事件实际状态的图片(伸直的胳膊)的注视概率没有差别, 晚期(601 ms后)仅对描述事件实际状态的图片的注视概率更高; 弱语义语境条件下, 被试在早期(401~600 ms)仅对描述事件否定状态的图片(蓝裙子)注视概率更高, 晚期(801 ms后)仅对描述事件实际状态的图片(黑色裙子)注视概率更高; 并且, 都对描述事件否定状态的图片的注视概率低于随机水平。结果支持符号依存假设和抑制假设。  相似文献   

11.
12.
陈庆荣  邓铸  谭顶良 《心理学报》2008,40(5):543-551
采用眼球追踪-分析法考察了“句子-图片”验证范式下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式和语义关系类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图继时呈现没有消除语义失配效应,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瞳孔直径扩大。语义失配会显著干扰句法难度低的句式的句图信息整合。(2)句式影响句子-图片信息的整合过程,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瞳孔直径随句法难度增加而增加。(3)汉语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语义失配效应受句式影响,表现出任务的特异性,这说明成分比较模型不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13.
量词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缪小春  桑标 《心理学报》1992,25(3):10-17
本研究试图探索人们对舍有“所有”、“每一个”、“有一些”等量词的肯定句、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理解。要求成人被试尽快判断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句子和哪一幅图画的内容相符。结果表明,影响反应时的因素为(1)句子的表层结构和它的底层意义的一致程度;(2)句子的意义和从图画中得出的命题的一致程度;(3)句子中使用的量词。结果还表明,否定句的判断时间不一定全都比肯定句的长。  相似文献   

14.
以往关于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是一步完成的还是两步完成的, 结果并不一致, 这与各个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类型有关。本研究以汉语确定性无界否定句为研究对象, 采用句-图匹配范式和2(句子类型:汉语确定性无界肯定句和汉语确定性无界否定句) × 2 (图片描绘事物状态与句子描述的事物状态的匹配类型:匹配与不匹配)被试内实验设计, 以对图片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 探讨其理解的早期(250 ms)、中期(750 ms)和晚期(1500 ms)的心理模拟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确定性无界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是分两步进行的, 首先模拟的是否定句的被否定状态, 随着加工时间的推进, 完成了对确定性无界否定句的第二步模拟即对实际状态的模拟。但是, 比其他类型否定句的模拟过程所用的时间要短, 即在阅读理解的中期就完成了心理模拟。  相似文献   

15.
The experiments reported here we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of var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yntactic form of sentences and their semantic function. The experimental task required subjects to decide whether pairs of sentences had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mean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 confirmed the prediction that the times taken to decide about pairs of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would be shorter when the negative was performing its natural function of signalling a change of meaning. To a lesser extent, performance on pairs of active and passive sentences was facilitated when the two sentences meant the same thing. These results were found both with “meaningful” sentence material and with abstract x-y sentences. A second experiment provided a control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results were due to syntactic derivational factors rather than to the semantic function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omprehenders mentally simulate a described situation even when this situation is explicitly negated in the sentence. In two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read negative sentences such as There was no eagle in the sky, and subsequently responded to pictures of mentioned entities in the context of a recognition task. Participants' responses following negative sentences were faster when the depicted entity matched rather than mismatched the negated situ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rehenders simulate the negated situation when processing a negated sentence. The results thereby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experiential-simulations view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omprehenders mentally simulate a described situation even when this situation is explicitly negated in the sentence. In two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read negative sentences such as There was no eagle in the sky, and subsequently responded to pictures of mentioned entities in the context of a recognition task. Participants' responses following negative sentences were faster when the depicted entity matched rather than mismatched the negated situ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rehenders simulate the negated situation when processing a negated sentence. The results thereby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experiential-simulations view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在句子理解中的整合时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goort等(2004)应用背离范式发现世界知识和单词意义在句末的整合是同时进行的。本研究将背离信息提前到句首短语中,旨在探讨世界知识在句子阅读过程中被整合的时程特征。实验采用四词句子为材料,其中第二个词(目标词)含有单词意义或世界知识背离信息,记录并比较被试在阅读后三个词时诱发的脑电变化。结果发现:与正确句子比较,无论是单词意义背离还是世界知识背离,背离目标词均引发出经典的N400,二者在峰值时间和始潜时上无显著差异,但世界知识背离信息诱发的N400波幅值相对较小。句中的后继单词不再诱发类似的N400;但到句子结尾,两类含有背离信息句子的句末正常单词又诱发出类似N400的一个负波。结果提示,在句子理解过程中,世界知识的整合与单词意义的整合相似,可能是随着句子理解过程即时进行的,整合的结果不影响后继信息的加工;但到了句末,读者在对整个句子内容作真实性判断时会对先前进行过的整合再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