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孟子性善论与仁政论的结构性关联,从性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仁政学说在理论层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民本观念作为仁政学说核心思想的人性论根据;分析了仁政具体措施的性善论根基;探讨了王道方案过于理想化的人性论根源.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哲学家,“性善”学说是他以“仁”为中心的全部社会伦理观点的理论基础。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少人因为孟子具有反对封建改革的政治立场,而对他的理论全盘否定,这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他的阶级立场问题。  相似文献   

3.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相似文献   

4.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人性学说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启蒙德育学说更是奠基于此。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人性论在启蒙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性善论作为传统童蒙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向人之为人的应当,体现了理想化的道德诉求。探讨中国传统人性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道德资源,以及如何吸收传统人性论的精华为当代启蒙德育构建新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建立科学的启蒙德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培养新一代道德公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浩翔 《现代哲学》2016,(6):123-128
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孟子的性善论为确立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为儒家的仁政或德治提供了形上根据,同时也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据。孟子的仁义内在说对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孟子的孝悌之道重视人格尊严,不但没有维护专制政治,反而与专制政治相对立。此外,孝悌之道及建基在其上的家庭还可促成进一层的个体与群体得到谐和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仁政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主体之一。仁政论系统表达了儒家政治哲学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理论。通过对《孟子》本文的梳理和辨析,我们发现仁政论包含了层层递进的理论阐释。孟子从预设"五亩之宅"的仁政理想国出发,提出恒产恒心论,为仁政论确立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根基。知言养气论则立足于君道和臣道,论述了仁政施行的主体要约。孟子采用驳论的方式,依据对农家、墨家以及杨朱学说的批驳,对分工论和一本论进行了详尽的解说,阐明了仁政论的社会和人性根源。最后,孟子对仁政的实现也作出了系统的论证,规矩方圆论就是对如何施行仁政的社会治理途径的具体探讨。孟子提出的仁政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治,而是熔铸了德治、礼治、法治和仁治为一体的善良之政治。  相似文献   

8.
试论孟子仁政与孔子德政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在治道观上并不完全相同 ,而是同中有异。孟子在继承孔子正己以正人的德政原则的基础上 ,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原则的理论根据———性善论 ,而且以实行有利于民众生产、生活的政策措施———仁政为治国的第一要务 ,将治道的重心从孔子的“正己”转移到“安人” ,更加鲜明地凸现了儒家治道的民本主义精神。深入探讨孟子仁政与孔子德政之异同 ,对全面正确地把握儒家治道必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虽然"性善论"长久以来都被当作孟子学说的核心乃至其整个思想的标签,但由于人们在谈论、引用或发挥它时往往未曾事先对其进行细致的了解与深入的考察,如此便造成了许多问题与混乱,甚至导致对孟子整体思想之理解的严重歪曲。这种由认识不清所致的危害还不局限于孟子本人思想学说,如晚明时期阳明心学出现的重重流弊,一定程度上亦可归咎于阳明本人在创造性地继承孟子"性善论"时对其整体构架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因此,有必要对此学说本身的内容结构进行梳理,比较孟子与告子和荀子在广义"人性论"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性善论是先秦以来关于人性论的诸多界说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念之一,尤其是在儒家的传统之中。由于孟子在儒家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孟子人性论的相关讨论,自先秦以来,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在近来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讨论中,性可善论和性向善论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和影响力的观点。本文从梳理孟子关于性善论的文本论述出发,认为孟子所谓的性善论,是性本善,即人天生具有德性,孟子是以性本善的方式来确立人作为一个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必须是本善的,而非向善或者可善。  相似文献   

11.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内、外治理方法的区别;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则是由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而引生一人性“白板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言治道,表达了儒家的一贯思想,亦为孟子所肯定。但告子“仁内义外说”所表述的人性论,则与儒家尤其思孟一系的核心思想相抵触,故为孟子所驳斥。孟子与告子有关“仁内义外说”的论辩,凸显了孟子人性论的根本特色和精神实质。孟子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和情感生活的性善论,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表达的儒家治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本无矛盾,不能据此而将《六德》乃至郭店儒简排拒于思孟学派之外。  相似文献   

12.
陈赟 《现代哲学》2003,(1):82-88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影响下,对于人物之性,朱子提出了"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的说法,一方面来回应佛教,另一方面则维护孟子的"人禽之辨"。但"理同气异"与孟子的人性论有着本质区别,从而使儒家的性善论走向泛性善论。黄宗羲则根本否定了朱子的说法,他从"天人一气"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物之性是"一本万殊"的,即人物之性都来源于一气,但人之所禀是"有理之气",而物之所禀则是"无理之气",故惟有人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而草木禽兽只有知觉运动,从而使理学的人性论又回到孟子的性善论中去。  相似文献   

14.
“以生言性”为古代人性论的大传统,此乃所谓“生之谓性”。由于受牟宗三、徐复观等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学术界往往认为“以生言性”是自生理欲望以言性,是一个旧传统,而孔子之后,子思、孟子所开启的则是自德或理以言性,是超越之性、义理之性,是一个新传统;前者“是儒家人性论之消极面,不是儒家所特有”,后者则“是儒家人性论之积极面,亦是儒家所特有之人性论”。(牟宗三,1968年,第216页;徐复观,第3章第5节)这样,孟子的性善论与其之前的“以生言性”便是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对立关系。然而,同样是属于新儒家阵营的唐君毅先生,却不仅注意到孟…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16.
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正义》是清代乾嘉学者焦循晚年的学术名著,自它公开出版以来,深受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则从易学的角度,考察、发掘焦循阐述《孟子》思想的易学内涵,认为孟子崇尚的所谓先王之道,是以易学中的通神变化之道,即“时”的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并藉此对孟子的经权思想作了易学的发挥,指出其具有调适和顺化先王之道的双重特征。焦循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也烙有易学"感而遂通之性'伪印痕,但在论证过程中,焦循却摒弃孟子的性善说,成为告子人性论的维护者。至于重塑孟子的理想人格,焦循终究未能翻出儒家在现世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以道德实践为根本内容来构建理想人格的旧轨。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性善论是关联着天而言的,人性之善必须关联着天才有其绝对性与超越性。荀子讨论人性没有关联着天,故荀子的人性论无论是什么形态,都逃不了性恶论的窠臼。但荀子又欲以性恶论使人达致圣人,于是,他的道德动力便成了问题。荀子要解决道德动力问题,就必须向孟子的人性论和心论靠近,尽管这在荀子是不自觉的,但思想的理路必然如此。由此证明: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8.
<正> “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相似文献   

19.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孟子的人性论,港台儒学界近期有性善与向善之争。本文认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善与向善其实并不矛盾,向善乃性善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孟子的人性论应包括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只有在这一有机的整体中,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孟子和苟子分别对人性作了不同的规定:1.孟子所谓人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下引《孟子》只注篇名)“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