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方兴未艾,对其方法论的探讨十分重要.文章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偏重心理操作层面解决心理问题的不足进行了方法学反思,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中引入"人在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论,并从高级心理与社会化、心理问题与非心理同题的关联、基本需要与社会满足、社会学的结构化理论等方面论证了"人在环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纶 《心理学探新》2012,32(3):204-207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以《庄子》"和"思想为中心,探究其内涵并结合实际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出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健康新概念的指导下,全面考虑了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原因为基础和依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与之相伴,心理健康教育由逐渐被认识和重视,发展到部分地区中小学开展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教育部分别于1999年8月13日和2002年8月1日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师源性心理障碍"实质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危害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希望能从根本上消除"师源性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了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验证了加强"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莹 《心理科学》2001,24(1):87-89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小学教育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常重视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选择了两个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课题组有关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大众心理学》2020,(1):F0002-F0002
上海市建平中学成立于1944年,197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2003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秉持"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与"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幸福服务"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模式,以"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作为学校育人目标。上海市建平中学是上海市最早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之一,于1994年起陆续引进心理系毕业的专业心理教师,从此走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计秋萍 《大众心理学》2020,(3):25-25,24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更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适应的一种教育。它的表现形式可称之为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现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活动教学模式、"问、想、做、议"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宁宁 《学海》2002,(3):68-7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生所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表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并着重从教育体制、制度建设以及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normative fear investigation involving a sample of 918 Austr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anging in age from 718 years. The Fear Survey Schedu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I (FSSC-II) was administered to determine self-reported prevalence, intensity, and content of fear. Consistent with past research, girls generally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fearfulness than boys. Age differences also were found; younger children reported a higher intensity and a greater number of fears tha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normative fear were found, with younger children reporting more animal fears and older children reporting more fears relating to social evaluation or psychic stress. Significantly, althoug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normative fears in the 1990s (as compared with the 1960s) has changed (now including fear of AIDS and of nuclear war), the fears found to be most prevalent continue to relate to death and danger.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prepotency and preparedness concepts of fear.  相似文献   

12.
元认知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三要素假设的合理性。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三者为基本维度,编制一份元认知问卷;施测元认知问卷,利用LISREL8.02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三维度假设与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三维度假设与数据间有较好的拟合,且三维度假设比两维度假设与数据间的拟合更佳,从而为元认知三要素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5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中,延缓状态占67.5%,其余三种同一性状态各占10%左右;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与其他同一性状态相比,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在信息风格上得分最高,早闭状态的大学生在规范风格上得分最高,扩散状态的大学生在扩散风格上得分最高;亲子沟通中的开放性和问题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三种同一性风格为中介间接影响同一性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16.
Erik H. Erikson's life cycle schema consists of eight stages. Three are located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ges 1–5), one in childhood (5–12), one in adolescence, and three in adulthood. This essay proposes a relocation of the stages in terms of decades. The eight psychosocial crises in Erikson's model are retained, but each crisis and its resolution is the central theme of a decade of life. This relocation of Erikson's stages orients the life cycle schema more toward adulthood than to early childhood, as six of the stages now occur in the adult years. It also reflects Erikson's theoretical shift in emphasis from the ego to the sense of I in his later writings. A proposal for how the ninth and tenth decades fit into the schema is also offered.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ego development, and volunteering among retired seniors who were current, former, and new volunteers. Volunteer history, but not extensiveness of volunteer experi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ego development. Current volunteers had higher levels of ego development than former and new volunteers, and former volunteers had higher levels than new volunteer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ego development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Results of multiple-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openness and volunteering history and extensiven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ego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ego development is related to volunteering and suggests that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work promotes ego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自我控制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释理论,它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章最后对该模型的发展做出预期。近年来,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作为一种新的自控解本文旨在对这一自控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在文  相似文献   

19.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