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永明 《法音》2000,(11):15-20
唯识学,自玄奘大师不惜身命赴印承传流布中土以后,经窥基大师百部论疏广为阐释,曾作为一大宗派而盛极一时。然而宋元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又几乎成了绝学。迨至晚清,杨仁山居士创金陵刻经处,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久已绝迹于中国的唯识学、因明学经典,广为刊布流通,近代学人又得以重温唯识要典。又经章太炎、欧阳竟无等大师的竭力阐扬,唯识学得以绝处逢生,并且蔚为大观,成为显学,甚至成为了对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传统思想资源。然而,到了曾师事欧阳竟无专攻唯识学的熊十力作《新唯识论》,竟至于有论者因此而认为“…  相似文献   

2.
李勇 《法音》2011,(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观念,认为唯识学由于思想精深、论证繁琐,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唐代以后终成绝学,因此唯识学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不大。在近代的唯识学复兴运动中,以唯识学来反思、批判汉传佛教的思想也非常流行,似乎汉  相似文献   

3.
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下)佛日对西方文化的回应晚近法相唯识学的复兴,实质上是东方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文化挑战的一种回应,弘扬唯识的人士,不少怀有佛学救国、学术救国的热忱,对面临的时势挑战,具有较清醒的认识,对唯识学所具的优势和弱点,也不无反省。太虚大师...  相似文献   

4.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唯识无境”是大乘佛教有宗唯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唯识无境”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唯识学性质的认识。由于中国佛教的主流是性宗,所以在教内也多数从性宗维度出发,对“唯识无境”作性宗哲学的阐释。至于佛教以外的哲学学术界,对“唯识无境’设几乎都是望文生义。从古至今,对“唯识无境”这个命题的本质规定,给予正确阐释的只有唯识宗几部著作。但是,由于唯识宗的论典深奥,多为直译或直陈命题,即使有用逻辑推论,也是用因明逻辑格式,因明逻辑学本身就十分玄奥,对其理解就很难,更何况用因明逻辑方式所表达的唯…  相似文献   

7.
法相唯识学的重昌,乃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重大事件。复兴唯识学的主将杨文会、欧阳渐、吕等人,其本意在排拒华化而回归于印度佛教,但却事与愿违,其唯识思想还是被儒化,本文对这一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随之而来的是科学观念与宗教观的碰撞。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思潮中,中国佛教走向了复兴。之所以能够复兴,这其中既有社会根源、内在思想根源也有时代契机的作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发生的,佛学研究热潮的带动、庙产兴学背景下的僧教育改革以及传统丛林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正地论学派是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学派,自北魏绵延至唐初,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共同构成南北朝时期的唯识古学思潮,是玄奘传入唯识今学系统以前中国佛教唯识学的代表。地论学派还是华严宗与四分律宗学说渊源所在,华严宗六相圆融和法界缘起思想的形成,以及《四分律》在北朝的弘扬,皆与地论学派有密切关联。然而系统性研究的缺失,导致中国佛教思想史著述往往对其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0.
晚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继先秦、魏晋之后再一次思想大碰撞、百家齐争鸣的时期.经过长期的萎靡不振之后,中国佛教也在此时应运新生,掀起短暂的复兴狂澜.禅、净、律、华严、天台、唯识等宗派龙象涌现,大师频出,展示着佛教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平生将其革命理想奠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脉上,尤为偏重于佛学,历来论者多重视其所称之“法相之理,华严之行”,也就是佛教的唯识学与华严学。但实际上,章氏于《答铁铮》文中强调的“自贵其心”与“依自不依他”无神论精神信念,直接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章太炎基于禅宗无神论的立场对正统唯识学思想产生了善意误读。“中国化佛教”禅宗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宗教信仰的思想枷锁,汲取了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了“祛魅”的认识论和人生观。但元明清以来,由于禅宗作为“制度化宗教”而存在,又逐渐失去了无神论的思想锋芒,此其局限。  相似文献   

12.
因明概观     
因明概观胡晓光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近代以来由...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7)
正南京金陵刻经处由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所创立,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校勘、刻印、流通佛教经典,并办有癨洹精舍,开中国近代佛教教育之先河。另外,他还首倡建立佛学研究会,其思想主张,与时俱进,深具世界性眼光,给当时的佛教界、文化界以深刻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正因如此,金陵刻经处成为了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的策源地、中国佛教教育  相似文献   

14.
湘军是作为太平军的对立物而出现的。针对太平军毁佛寺等破坏中国传统宗教行为,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声称要"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湘军在和太平军的斗争过程中及取得胜利之后,举起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采取多种手段恢复传统文化及相应设施,在客观上也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创造了某些条件。这些条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近代佛教复兴的两个关键人物,即俗界的杨文会居士和教界的敬安法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二是捐资修建佛教寺庙和刻印佛经,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创造了一定物质和文化条件:曾国荃倡修的南京毗卢寺,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活动的重要中心,而他和曾纪泽支持和资助的长沙刻经处则是近代中国刻印佛经的重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宋代时,五台山清凉寺的佛教继承了唐代佛教的脉络,特别是继承了德感国师弘扬唯识学的传统,又出现了一位“于唯识一宗,洞明底蕴,后大弘其道“的成觉大师.……  相似文献   

16.
北宗禅发展到明代,再次出现兴盛之势。北宗禅的重兴,一方面承继着“观心看净”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不断融摄相关思想来完善自身理论,其中唯识学便是明代北宗禅僧关注的重要思想。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关注,一方面表现在北宗禅僧与唯识学者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北宗禅僧如无迹正诲、了凡乘时等,其自身便是唯识学专家。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关注,既与明代佛教发展的大势相契,也与应对时代命题尤其是外来宗教的冲击与责难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学术界有关唯识学的研究展现出新的气象。其主要在唯识史学的研究、唯识理论与思想研究、唯识经典的研究与诠释、唯识学与现代科学的比较研究、近代唯识学复兴研究。这五个方向都有力作问世,构成了唯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在研究方法上,多从文献学、哲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适时地转变研究思路,必将使唯识学的研究开创出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的天台宗研究本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源头之一。然自杨仁山、欧阳竟无等倡导的“居士佛教”兴起后,近代佛教思潮的主体一变而为法相唯识学的推进。天台宗哲学体系本身,受到了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一系佛教学者的强烈批判。而在新儒学领域,天台宗哲学却得到了近代以来新儒家们的重视,其代表者如牟宗三推崇天台圆教哲学为“佛说之极致”。本文以欧阳竟无与牟宗三对待天台宗义理颇具代表性的相反价值取向为视角进行剖析和反恩。  相似文献   

19.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西行求学、回国译讲和培养人才以及从理论上继承、发展陈那新因明三个方面来加以评述。玄奘法师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也是运用因明工具宣传其唯识思想的典范。在留学后期,奘师创造性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唯识思想,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无人敢破,不战而胜,取得了辉煌胜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这为奘师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玄奘进入北…  相似文献   

20.
《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是郑伟宏继《佛家逻辑通论》出版之后的又一力作。因明学是印度逻辑的主体,也是中国逻辑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因明学研究已成为国际逻辑研究潮流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对因明学的研究不但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