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国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曾进行过长期讨论。近两年来,讨论又继续开展。报刊上陆续发表各种观点的文章,一些地方的哲学学会和大专院校哲学系,都举行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会。涉及到的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同哲学最高问题是不是一个概念?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还是诸多方面?各方面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世纪呼唤生物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学哲学是与医学哲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哲学学科,是医学哲学的基础,可以为医学哲学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本期<医学与哲学>杂志集中发表了国内几名生物学哲学研究学者的文章,以供读者了解生物学哲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和进展,推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4年第3期短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是个难度相当大的问题,要对它作出完整的科学的表述,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研究。”事实正是如此。自从这一讨论开展以来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在其中的一些文章中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倾向:离开哲学的历史发展,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前的哲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近1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者们不仅将这一研究领域在形成之初所讨论的一些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实践理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哲学界一些学者对实践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讨论情况作一综述,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实践理性的含义对此,学术界大体有四种不同理解:1、实践理性就是实践观念,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实践掌握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解释和发挥。赵卫关于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涵义的论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赵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涉及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概念之含义(如全面、自由人联合体、劳动工具的发展、自由地发展和自由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而且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表述中概括出的一般含义也有新意,其中有的含义较接近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含义,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对改革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改革的哲学基础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现综述如下: 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哲学基础。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对中西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比较、如何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何在等等,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似又未更深入的展开讨论。冯友兰先生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的英文稿,从一个角度对中西哲学作了分析和比较,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故将中译稿予以发表。我们期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后,我国便有一些学者展开了对辩证逻辑的研究。7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了一些辩证逻辑的专著,研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辩证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对象,在其定义、内容、范畴体系以及表述等方面,长期来见解纷纭,难于取得共识。诸葛殷同同志这篇文章,是对1989年出版的两本辩证逻辑教材,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侧重从思维形式角度进行讨论,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为推进辩证逻辑的深入研究,完善其学科体系,并使其获得科学的表述,我们欢迎关心这个问题的专家学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3.А.卡缅斯基(1915-)是苏俄仅存的少数俄国哲学史方面的真正专家。40年代反世界主义的“运动”中,他因自己的俄国哲学史观点而受到牵连和批判。《哲学问题》杂志1995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组对1993年俄美双边讨论会(有关材料发表在《哲学译丛》1996年第3-4期上)作出反应的文章。此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斯坎兰和地瓦利茨基这两位西方学者在1993年会议上对俄方报告人M.H格罗莫夫报告表述的批评立场,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在我看来,他们的批评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根有据的。瓦利茨基早在1991年的会议上就对这样一种情况感到“惊讶”,即在…  相似文献   

11.
民主德国哲学杂志自今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结构、表述及任务,尤其是对哲学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1964年《德国哲学杂志》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哲学与生活》(提纲)的文章,对今后如何进行讨论以及哲学的任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将全文译出,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在人类文化早期就形成了一种哲学观念,即认为数是世界的本质表现,从毕达歌拉斯的数量主义开始,科学的数学化已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的数学化成了启蒙运动时的真正理想,知识的数学组织被视为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组织的合理追求,而且数学化令人向往的前景进一步扩大了范围,正如莱布  相似文献   

13.
自本刊1983年第9期发表王恒君同志的《时间变慢质疑》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与该文商榷的稿子和信件。为此,我们请教了几位对相对论有一定研究的,同志。他们认为,相对论的时间定义是依赖于某些物理过程(如光信号对钟)所作出的。相对论的时间变慢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性质,它确实没有穷尽时间概念的所有含义,如何从哲学上正确地概括相对论的成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在进行讨论。我们期望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取得新的进展。鉴于本刊篇幅所限,不可能过多地发表这方面的专文,现仅发表乐传新同志的来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数学实在     
数学实在是每一个数学研究者或教学者都会碰到的问题。一个典型的“正在工作的数学家”,在他研究数学时,他确信自己正在研究一种客观的实在,但是,当被问及这些实在的哲学含义时,他用来防身的最简单的遁词却是他根本不相信数学的实在性。大约在最近半个世纪里,数学哲学中形式主义的观点扶摇直上,而同一时期,数学杂志,甚至教科书或专题论文中占统治地位的表述方式就是坚持定义和证明的详尽精密、确凿可靠。由此可见,徘徊于实在论和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改革经过了20多年以后,现在有一些学者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反省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①其中,汪信砚教授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的《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一文(以下简称《误区》),比较集中和概括性地谈到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阅读《误区》一文,笔者感到汪教授确实抓住了当前事关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反映了汪教授作为哲学学者的理论敏锐性和洞察力。但是…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当代数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数学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它可以表述为:像自然数、函数或者集合这类数学对象是否是独立于我们思维的真实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立场,即数学实在论与数学反实在论:数学实在论认为,存在抽象数学对象,它们既独立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同时又独立于我们的思维;数学反实在论认为,不存在抽象的数学对象,或者数学对象不独立于我们的思维。①  相似文献   

17.
下面发表的是他回国后写的对中国哲学的观感。以他人之识反观自身,通过国外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哲学是不无裨益的。为此,我们特辟了“外国学者谈中国哲学”栏。欢迎大家踊跃提供这方面的稿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主体性或主体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蒙培元先生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应当是完全肯定的,而且主体思维或内向型思维乃是中国哲学传统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根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把主体的内在意识作为根本对象,把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内向型思维,即主张返回到自身,确立并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实现自身的内在本质。”(蒙培元,第6页)蒙先生的话代表了中国哲学界许多学者的看法。然而在中国哲学中,像“主”、“客”或“内”、“外”之类的词,都易引起歧义,其具体含义往往与对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更清晰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数学系教授。他从客观性原则出发,认为数学是一门客观的科学,并对数学哲学中的形式主义、直觉主义、逻辑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作了分析和评论,引起数学界一些人的重视。例如S.M.莱恩说:“数学哲学中的这些学派或理论没有一个对数学的本质作出令人满意的分析。N.D.古德曼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数学是一门客观的科学》,对这种缺陷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最近发表的数学哲学方面的一些著作,从普特兰、奎因到王浩,都很少提出新的见解,很少从数学输入新的东西”(《数学译林》1989年第2期第136—144页)。为了使读者了解古德曼的工作,我把它翻译出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