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和"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已出现了“和”这一名词及相关思想。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也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被理解为事物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便是指事物的形成要以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为前提。这一思路在尔后的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了发挥,从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淮南子》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  相似文献   

3.
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2年8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系任教.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0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并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兼任教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副执行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198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担任鲁斯学人作访问研究,1995-1996年为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任客座教授,1999年在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任特聘研究员,1999-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任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4.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tradition)与“过去”(Past)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受到高度尊重,以至有学者称中国哲学为“过去取向的”或“崇古”的。可以说,中国哲学这种对于作为传统的过去的崇敬的取向,既是它源远流长、连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使得它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目的是简略地来检视中国哲学对于传统和过去的态度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3,(11):34-36
在读柏拉图对话文体的哲学著作时,好像自己也置身于与哲人的对话之中.而那睿智和深邃的哲思,就在对话中自然地流淌.哲人已逝,但著作尚存.对于已逝哲人,后人只能借研读其著作与之对话.就是还在世的当代哲学家,能与之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真正与之对话,也只能研读其著作.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在研读哲人的著作时,是否意识到是一种与哲人的对话?有自觉的对话意识与没有这种意识会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发问:存在不存在这种对话的可能?对话如果可能,那么这种对话可能包括哪些内涵?  相似文献   

8.
"感"·"象"·"数"--《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哲学人类学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周易研究》2005,(3):10-18
象数观念是<周易>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周易>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王俊 《哲学动态》2004,(7):32-33
由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和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联合主办的"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5~8日在杭州召开.研讨会分别就现象学与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福柯哲学从多个角度对当代法国哲学进行了研讨.该会体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王东生 《学海》2006,(2):198-200
言及“哲学”,自有几分凝重、几分深邃。近年来又平添了几分新鲜,因为谈论哲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惟其如此,江苏省委宣传部重点研究课题、卞敏研究员新书《邓小平应用哲学思想研究》的问世,使学界倍加关注,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对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题、内容和特征,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发。全书分三篇16章,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际内容和显著特点出发,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尊重生活与历史的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三个大的方面,对邓小平应用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详尽而又深刻地论述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重复”是话语研究的重要话题,分析医患交流中的重复可以体现出医患的地位与关系。参考会话分析研究方法,纳入了28篇真实场景下生殖医学诊所的医患和护患对话,对其中的“重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用ATLAS.ti定性分析软件对会话中的“重复主体”、“重复功能”等进行分级编码,呈现出各类重复在会话中的分布情况,再现了医生和患者所采用的不同重复类型。揭示了对话中医患双方之间的话语权以及知识不对等关系,并为改善医生和患者的言语沟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双方更有效地开展交流、建立更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is essay deals with a commonly voiced concern with Barth's theology as expressed in the form that his theology illegitimately secures itself from critique, polices its narrow location assiduously and only lets in a few carefully vetted others when convinced that they can be useful. In contrast, through exploring John Milbank's distinction between dialogue and conversation it becomes possible to critique James Barr's and Clark Pinnock's understandings of “conversation” in a way that serves to hear Barth, and what it entails for theology to be “conversationa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Indeed, it will be maintained that “conversation” is an appropriate metaphor to apply to what Barth was doing with his theology.  相似文献   

15.
The dialogue is concerned to do two things. In the first place it seeks to display the extreme difficulty of discussing conceptual issues with students whose academic backgrounds are the social sciences. Its point is not to criticize any element of those disciplines per se, but to illustrate the sort of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many beginning students appear to acquire from them. The second point is to offer a reminder that perhaps the part of philosophizing which requires the most care is the stating of just the question which one wishes to raise ‐ the getting into position, as it were, to think to any end.  相似文献   

16.
17.
18.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 Is there a sense in which we can be said to empathize with a philosophical position and, if so, what does empathy consist of here? Drawing on themes in the work of...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