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存在正当与善何者优先的问题,而它又可区分为内部优先性问题与外部优先性问题,不注意这种区分可能在讨论相关问题时陷入混乱.并不是所有伦理学都存在内部优先性问题,不过,在那试图合理解释实际行为评价的伦理学中,无疑可能存在优先性问题.对于某些特定的伦理学来说,优先性问题或许是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回答它才可能对行为作出合适的评价,但并不是所有伦理学都同意这一点,因而把它当作伦理学基本问题并没有充分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恶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恶,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相似文献   

3.
黄秋萍 《世界哲学》2023,(6):147-156
拉康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将传统伦理学中的“善”视为一种“伪科学”,视为律法和权力关系的伪装,这种“善”恰如商品一样是被制造和再生产出来的。对“善”的追逐将产生出“康德即萨德”的倒错形式,并使主体自身的欲望受阻。拉康试图通过萨德的原乐伦理学来把康德伦理学中缺失的欲望维度寻找回来。这一欲望产生于律法的内在分裂之处,并以“恶”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恶”揭示了伦理实体的内在匮乏,它使被律法质询的主体形成了重复性的驱力,并以本体论上的否定性姿态为伦理实体的匮乏进行揽责。在精神分析伦理学中,“善”与“恶”处于视差辩证法中,善恶的差异是一个本体论上的差异,善恶的调停呼唤一个采取伦理行动的主体。精神分析伦理学最终赋予主体深刻的伦理责任,它鲜明地展现了驱力的否定性功能及其历史维度,并通过驱力因素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内在连接,为社会斗争的历史线索提供了驱力维度。  相似文献   

4.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图说》中的"图"存在严重错误。在"说"中对人心的规定是有善有恶,而"图"中人心的指向仅仅为恶;在"说"中对四端的规定是道心及人心之善,而"图"中四端仅指道心而未涵盖人心之善。于是,"图"与"说"就存在严重冲突。其实,"图"对人心的描述属于栗谷人心道心思想的前说,而"说"对人心的看法则属于其人心道心思想的后说。导致"图"存在错误的原因,可以区分为非学术原因与学术原因。"图"之错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因而不应轻视。应该在"图"中的"人心"一词与"善"一词之间加上一条直线,从而既明确了人心有善有恶,又说明了四端涵盖道心及人心之善。一旦这样修改,就消除了"图"与"说"之间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图说》中的"图"存在严重错误。在"说"中对人心的规定是有善有恶,而"图"中人心的指向仅仅为恶;在"说"中对四端的规定是道心及人心之善,而"图"中四端仅指道心而未涵盖人心之善。于是,"图"与"说"就存在严重冲突。其实,"图"对人心的描述属于栗谷人心道心思想的前说,而"说"对人心的看法则属于其人心道心思想的后说。导致"图"存在错误的原因,可以区分为非学术原因与学术原因。"图"之错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因而不应轻视。应该在"图"中的"人心"一词与"善"一词之间加上一条直线,从而既明确了人心有善有恶,又说明了四端涵盖道心及人心之善。一旦这样修改,就消除了"图"与"说"之间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本文中的“善”泛指道德伦理领域中的正面的价值。它与“恶”相对而言,指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显示公平、友爱、正义等表现在概念上的概括。也可以说,善是跟在个人层次上损人利己,在社会层次上的弱肉强食等现象相反的价值取向。大部分人都不否认善和恶的存在。但是在二者的起源上,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关善和恶的起源的理论往往与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有联系。一般说来,主张人性善的人需要解释恶的起源。主张人性恶的人则要解释善的起源。在中国,孟子以其性善论而闻名。他认为,人之变恶,是由于失去了本心。在西方,卢梭也主张人性善。他…  相似文献   

7.
一、汉语中的“人文”概念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中国文字中,和Human对应的概念是“人文”、“人道”,即人的,人类的东西。在这里,没有善与恶的区分,也没有美与丑的差别。只要是人的、人类的,都可以称为“人文”、“人道”。与人文对应的概念是“天文”。“人文”是人的、人类的;天文就是非人的,自然的,也就是通常说的“自然现象”。在和人文对应的意义上,天文指一切自然现象。在自然现象之中,又可以分出“地理”,与天文相对。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再分出“鸟兽之纹”,即鸟兽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地理也是地文,鸟兽之纹也就是兽文,地文和兽…  相似文献   

8.
江璐 《现代哲学》2016,(4):81-87
本文旨在论证利玛窦《天主实义》中所论述的"人性善"属于宗教改革前基督教历来的传统学说,以此来纠正明清西学东渐学界中将儒家人性善论点视为与基督教思想不兼容的倾向。并将第七篇与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学加以对照,揭示这一部分在阿奎那伦理学体系中的位置,同时也通过后者解读和分析第七篇的内容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宋明儒学中 ,“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 :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 ,一是指境界上的“虚而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 ,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 ,但均未能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 ,而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 ,非称理而谈。因而 ,也就不能据此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哲学     
在缪勒的《辩证法》(Dialectic,1953年,纽约)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伦理学”。本译文只译出“伦理学”中的一节。缪勒在这一节中,首先叙述和批评了伦理的唯物主义、快乐主义、进步哲学、道德主义与反道德主义,说它们“夸大和孤立生活的要素”,都没把握住生活的辩证的整体。缪勒于是提出他的生活的哲学。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是“诸矛盾的一个不矛盾的统一性”,“其中没有一方面能有希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道德的绝对理念应当存在于生活的斗争中而又超出生活的斗争。他的生活哲学的辩证原则是:“无条件地肯定”“道德的斗争”,“不要夸大或孤立一个价值而牺牲别的价值”。他认为,活力和精神是伦理的两极,这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如果只有精神而没有活力,那么精神就成为死的精神,这样就陷入了道德主义和形式主义。如果只有活力而没有精神,那么活力就没有意义与方向,这样就陷入反道德主义。在本节最后,缪勒强调“个人的快乐”和“社会的福利”这两个对立面的不可分的统一性,并借此反对共产主义。他说,“孤立起来的个人主义就成为一种与社会的福利相矛盾的‘粗野的自私自利’,而孤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就陷入一种极权的共产主义。”缪勒的观点是一种反动的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凶恶敌人。  相似文献   

11.
曲蓉  李萍 《伦理学研究》2003,(6):106-110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他将善良意志提升到道德领域的至善地位,从而确定了道德的纯粹性。他还借助善良意志划分了善与恶的界限,指明了责任作为检验善恶的标准,将传统德性论的品质和功用主义的幸福都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由此,康德还将伦理与道德的界限做了区分,他强调伦理与道德各自明确自身的权责,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孺子事例”中,外在主义在解释为什么“援手”对个体具有权威性时遭遇困境,无法为“援手”进行辩护.朱熹的伦理学提供了一种以外在主义为基础的调和性框架:第一,承认价值实在论;第二,“仁”是对价值实在论的受动回应能力,在面临孺子入井时必然产生“恻隐”,“恻隐”是唯一的动机性及辩护性理由.这种主张拒绝了主体经验的关涉,对一个没有任何善、好、对或者恶、坏、错价值经验的主体而言,援手是必然的.如果主体依照的是由“入井”的价值事实所引起的“恻隐”而行动,则援手是获得辩护的;如果行为者所依照的是某种理想的价值信念或者利益的追求,则援手无法获得辩护.朱熹的框架既包含了外在主义对于规范性的权威的认同,又包含了内在主义关于行为解释的主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授弗雷杰于一九六六年写了一本书,名为“境遇伦理学”。弗雷杰的基本理论是:没有一件事是普世公认为对的或是错的;也没有一件事本质上是善的或本质上是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伦理学与作为应用的“实践”伦理学的严格区分,是随着近代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对立兴起的,在古代的哲学中不仅不存在这种区分,而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区分使得哲学伦理学本身变得可疑,事实上也陷入了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在哲学伦理学内部可以看出有两条可能的出路,一条是康德的形式主义路线,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道路。但两者都不能独立解决这一困境,而要互补为一门伦理学可能的部分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徐晓鸿 《中国宗教》2018,(12):24-26
我国基督教是宗教领域在改革开放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基督教今天的发展。改革开放对我国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单说来,“基督教在中国”可以从基督教传入中国算起,包括教会的建立、崇拜的方式、经济的来源、人事的任命、神学的研究以及各项事工的开展都是外国人掌控,或受西方差会的影响;“中国基督教”的标志是“自治、自养、自传”,自治是主权在我的体现,自养是经济独立的彰显,自传是神学重构的宏愿,这三者完全实现了,才可以是真正的中国基督教。  相似文献   

16.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7.
陈坚 《宗教学研究》2005,46(3):91-97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别站在犹太教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场揭示了"恶"对于宗教修持的积极作用,阐明了"恶"的宗教价值,尽管他们所说的"恶"的内涵不同.其中贝施特主张"恶"中分有"善"的神性,通过"恶"可以回归上帝;智顗主张"恶"中本具"善"的"实相",通过观"恶"的"烦恼心"可以达到解脱.可以说,在"恶"的宗教价值这个问题上,贝施特和智顗进行了一次跨宗教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黄凤想 《天风》2002,(7):40-41
圣经启示我们,上帝非常重视信从他之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上帝希望我们择善避恶,离恶行善,要人在世界中作义人。处在21世纪全社会强烈要求重新重视伦理道德作用之时,我认为基督教伦理中“爱”的原则更应受到重视,并付诸于行动。一、基督教伦理是动机伦理伦理学所讨论的是善恶问题,这个善恶问题是指着什么说的呢?一般的伦理学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伦理观点。其一为目的伦理,即强调人所应该达到的目的。其二为行为伦理,即注重的是行为本身。大多数基督教伦理学家皆认为上面的两种答案虽能回答一些伦理问题,但还有许多缺点,从而提出动机伦理将之完善。动机伦理最重要之点是察看人的行为的动机,如果我们分辨善恶,首先应该判别动机的善恶。圣经四福音书就证实了这一点:“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因为看果  相似文献   

19.
“非暴力伦理学”这个词组使人觉得象是同语反复,而且常常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会有非暴力伦理学么?”实际上,从道德(即规范理想)意义上加以考察的伦理学,就定义讲是与非暴力一致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文化形式(包括世界宗教),其特点与非暴力观点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谈到愉悦伦理学时,那么它可能是与内省愉悦伦理学是对立的;当谈到善良意志伦理学时,则通常表示它有别于结果的伦理学。在这些场合和其他类似的场合,一个定义只突出道德的某个特征并赋予其以本质意义。非暴力伦理学具有另一种逻辑地位,因为具有善的内容规定性的非暴力,可以被看作是伦理学本身的同义语。但是,除了这种一般的涵义和认识方面的丰富涵义外,非暴力伦理学这一概念还有其与今天的道  相似文献   

20.
倪培民 《哲学动态》2023,(7):46-54+128
“平庸之善”是由阿伦特“平庸之恶”一词引申而来。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可以说是“平庸之善”,即善行成为人们无需思虑决断的常态。这种常态需要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条件。传统儒家“风行草偃”的观念揭示了个人修炼功夫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即个人(尤其是社会精英层)的功夫可以“外体化”为社会风气(文化)和社会体制,而大众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体制的“功用”表现。只有当个人的德性“外体化”为相对独立于个人修持的社会存在,形成体制性的保障和文化氛围,才能防止“平庸之恶”的泛滥和促进“平庸之善”的形成。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状态来看,功夫的提升就是“人类的成熟”;个人功夫“外体化”为社会的体制和文化,就是人类总体功夫的“体身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