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看社会助长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助长是他人在场对活动者活动效率产生影响而致使人的心理成长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助长研究的发展及其理论观点;分析了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助长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及其在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中的应用。最后对社会助长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结合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2.
Zajonc和Baron分别提出社会唤醒理论和分心-冲突理论对社会助长效应进行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研究在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认知资源的解释观点。通过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对这一观点进行验证,结果发现: (1)行为数据符合社会唤醒理论假设(2)简单任务组比复杂任务组诱发更高的N1波幅。(3)简单任务下,有人在场诱发更高的N1波幅;复杂任务下,有人在与无人组诱发的N1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他人在场通过改变个体的注意力投入来影响任务的完成效果。研究很好的解释了社会唤醒理论和分心-冲突理论无法解释的盲区,为社会助长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助长理论的背景下,为了检验不同成绩水平的观察者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采用实验法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49名大学女生在3种观众条件下接受"错觉合取效应"测试。结果发现,在场观众的成绩水平对被试的工作绩效有影响,高、低成绩水平的观众都可助长被试的绩效;当有高成绩水平观众在场时,被试的工作绩效最高;当观众成绩优于被试时,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其它两种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朝旭  莫雷  Feng Wenlu 《心理科学》2004,27(6):1400-1403
为了检验金盛华于1989年提出的“性别助长假设”,采用现场实验探讨观众魅力对性别助长效应的干涉作用。32个中专学生(男女各半)在4种观众条件下测试BAH时间。结果表明,观众条件对女性被试的作业效绩无影响;而高魅力异性观众的在场能助长男性被试的效绩,而低魅力的异性观众在场会削弱其效绩。因此,性别助长效应受到诸多因素(如被试的性别、观众的魅力)的干涉,男性易出现助长现象,且高魅力的异性观众才对作业效绩具有助长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建峰  戴冰 《心理学报》2020,52(1):55-65
目前关于权力动机的研究主要关注权力动机的阴暗面, 但是对权力动机的积极面尚不清楚。本研究从公平与合作行为的角度出发, 分别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公共物品博弈任务, 探讨不同权力动机水平个体在内隐(眼睛线索)或外显(他人在场)社会存在下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不同。结果发现, 在眼睛线索或他人在场条件下, 相对于低权力动机者, 高权力动机者表现出更高的公平与合作水平。然而当没有社会存在线索时, 高低权力动机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高权力动机者出于名誉和地位的策略考虑, 也会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傅鑫媛  陆智远  寇彧 《心理学报》2015,47(8):1058-1066
道德伪善既有印象管理或欺人的一面, 也有自欺的一面。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众多, 而人际层面的影响因素则少有研究。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 以大学生为被试, 设置捐款情境, 探讨单个陌生他人在场及其真善/伪善行为能否抑制个体的道德伪善。结果表明:陌生他人单纯在场或做出伪善行为都不能抑制捐款情境中个体的道德伪善, 而在场陌生他人的真善行为可以有效抑制捐款情境中个体的道德伪善。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互动的提取小组中, 说者的选择性提取可能会导致听者对未提及但相关内容的遗忘, 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实验1首先考察了有无真实他人在场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结果显示只有在真实他人在场条件下, 该现象才会出现, 说明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受到听者对自下而上的社会互动情境加工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考察了在他人在场条件下, 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结果显示该现象只与其作为说者时的个体提取诱发遗忘效应大小有关, 提示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与个体提取诱发遗忘过程类似, 都会受到个体自上而下的排除竞争项目侵入记忆的无意抑制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人际交流情形下个体记忆的形成与改变提供了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孙楚  耿海燕 《心理学报》2023,55(2):224-236
为了实现流畅的社会互动,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区分二者。然而个体对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存在共享神经表征,那么大脑是如何在同时完成自我与他人视角信息加工的前提下又不至于混淆二者的呢?本文通过创新性的、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内隐视觉观点采择任务,发现对于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存在频率约为1 Hz的行为振荡现象,并且二者存在180°左右的相位差。这一结果说明在有他人在场的社会情景中,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交替优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政治评价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政治准则、规范,通过舆论形式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的判断;道德评价则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的判断。社会对人的这种行为褒贬抑扬,反映了作为客体的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知觉辨别恐惧条件反射范式,将主观电击预期和皮肤电反应作为主要指标,考察他人在场对恐惧习得过程和恐惧泛化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恐惧习得过程未出现显著的组间差异。在恐惧泛化上,他人在场抑制了恐惧泛化水平,表现为皮肤电泛化水平更低、泛化梯度更广。研究初步证明,他人在场可能会分散个体的注意资源,降低个体的知觉辨别能力,进而抑制恐惧泛化。因此,他人在场在临床上对情绪障碍,特别是恐惧和焦虑相关障碍群体的干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和结构性访谈,研究学习不良和学习优良的小学四年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反应数量与质量总体上不如学习优良儿童;学习优良儿童更能注意到特质线索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他们在自我估计时体现了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倾向,而且具有策略性;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依据情境做出对他人行为的判断,无论是社会判断还是自我估计都还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3.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看两性冒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 男性冒险行为有社会助长和性别助长效应, 求偶动机与异性高魅力均可助长男性冒险行为。按照进化心理学观点, 冒险行为能表现男性作为潜在配偶的积极特征, 可增加其获得异性配偶的几率。择偶偏好研究也证实, 女性青睐敢于冒险的男性。作者认为, 女性冒险行为与求偶动机的关系主要受社会文化影响, 如中国女性在中意的异性面前更避险, 冒险行为领域中进化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14.
周宗奎 《心理科学》1998,21(4):378-378,374
行为评价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从而确定个体社会行为特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发展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等级评定、直接观察、行为角色扮演和自我报告。1等级评定等级评定指由他人对儿童的某些社会行为填写行为核查表或直接评定等级。等级评定和行为核查表都要求他人对儿童的行为或某些特点作出判断.他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知觉可由提名、排序、核查表、等级星表等多种形式获得。行为核查表要求填表人就儿童是否表现了某种行为或特点作出二择一迫选判断;等级评定要求明确…  相似文献   

15.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2,25(6):702-705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的道德冲突情境中,线索及其与行为的匹配性对儿童行为预测、情绪推断及其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7、8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根据他人特质推测情绪的能力,但是他们还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2)儿童对亲社会情境和犯过情境存在不同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3)在他人特质与行为匹配的时间,儿童更容易根据他人的特质来推测其情绪反应;(4)在他人特质不良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根据特质来预测其行为;(5)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优于对他人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要彼此接触和交往。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散漫的、初步的群体性活动,通常在社会学里称作“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方式方面的一致性行动,一般指那些大型的、相对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它常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相互作用日益扩大,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各种集体行为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由“社会促进”作用引起的。有的是因为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的社会助长现象,如各种“热”、时髦、时狂等时尚的流行;有的是出于群体对一个人行为的作用,导致他放弃控制其行为的正常约束而去从事他个人从未想到会单独完成的行为,如盲目躁动、传闻甚至骚扰社会安定等初级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17.
儿童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险行为是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的行为意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儿童的冒险行为受到个体、家庭、社会-情境三个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方面,儿童的性别和年龄会影响他们对风险的知觉、对受伤风险的估计和对行为后果的归因;认知决策能力和预期情绪体验则影响到儿童对风险情境的判断。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和兄姐是影响儿童冒险行为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冒险行为,而兄姐的言语和行为会改变他们的风险决策。从社会-情境的角度来看,风险情境会对儿童的冒险决策带来压力,有同伴在场时会促使儿童更倾向于参与冒险。综合分析并探讨冒险行为的各个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对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儿童因冒险行为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除了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动方式,还需要理解他人的社会性线索、信号、意图和行为,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反应。婴幼儿时期,个体就已经开始探索社会,对社会中的个体行为作出回应。为了探讨婴幼儿这种社会理解能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引入了心理理论对其作出解释,并且探寻了婴幼儿社会理解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婴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的表现在15个月时显现,开始表现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本文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权利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道德义务的实质,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义务关系,因此,有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也必然有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要求,这种行为要求,属于道德范围的,便是道德权利。道德权利的客观基础便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利益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由于介入公共生活的人员成分复杂,目标和价值追求各异,彼此间的矛盾冲突难以避免.社会公德向个人提示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存在,并强调这种存在的不容忽视性,提升个人对“公共性”的道德认知;通过内化为公众的道德心理标尺,借助舆论的引导和鞭挞功能,评价并调节个人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借助社会公德制度化的措施,整合多样化的个人行为和价值取向,引导个人行为与公共生活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