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贲 《中国宗教》2022,(8):80-81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转型时期。相对于唐代而言,这一时期的建筑尽管规模较小,但是建筑形态更加灵活、装饰艺术更加.多样化,而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甚至出现了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营造法式》。宋代佛教建筑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儒释道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佛教建筑淡化了宗教属性,使用传统的木构筑体系以及院落式布局,建筑审美崇尚简约,注重与环境的融合。这些建筑特色都与当时的世俗建筑相似,在现今留存的宋代佛教建筑中得到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这种建筑风格和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屋顶造型、色彩和平面布置等方面。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能给人极其特殊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朝阳门桥东行不远的朝阳路南侧,一座横跨神路街的琉璃过街牌楼屹立在众多的现代化楼群之中,它的建筑风格与其周边建筑是那么的不相融合,但却令人有现代楼群中的明珠之感。牌楼,古代叫“绰楔”,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样式,是从牌坊演变而来。牌坊只用华表加横梁,而牌楼在横梁之上还修斗拱屋檐如同楼顶,大都做为古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通常坐落在古建筑群的导入部分,能把整个建筑烘托得更加华丽和层次分明。一部分牌楼自成一体设置于街心、桥头、路口、墓前,成为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群,特别是道教,常以牌楼为门或将牌楼放在导入部分。在海…  相似文献   

4.
贲卦美学初探——对中国传统建筑斗拱艺术嬗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孕育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贲卦是体现<周易>美学思想的重要一卦,本文在文与质的关系上研究贲卦的美学思想,梳理贲卦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符号--斗拱演变历程的影响,探求其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六合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作为建筑形制经历了初现、发展、成熟和衍变阶段。六合形制的初现至发展阶段,体现在由四面围起的空间转换成四壁、屋顶与台基,象征着天地四面;六合形制的成熟阶段,体现在四合院的四面建筑物、院落和台基,以及位于天下之中、四面筑有城墙的都城;在六合形制成熟的基础上,衍变出了像符望阁这样拥有中心寝宫、四个“凸”字形空间加上顶层六个空间的特殊建筑。六合形制的演变,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6.
神庙、会馆和宗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演剧场所,它们的类型、功能、演剧活动以及信仰民俗已得到前人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我们在研究以上几个方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中国古代神庙、会馆和宗祠的美学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神庙、会馆和宗祠体现了中国人宇宙时空观念和尚中意识,以及"礼乐相济"的传统,而且这些建筑兼顾了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杜庆余 《天风》2003,(2):49-49
教堂建筑总给人一种美感,有的教堂建筑高大雄伟,给人一种力量感;有的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节奏感;有的玲珑精细,给人一种遐想感。教堂建筑风格各异,好像凝固的音乐符号。那种哥德式、罗马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好像传统的经典音乐符号凝固在空间;那种后现代主义新潮式样的建筑,好像时尚的跳  相似文献   

8.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7,(4):36-36
永乐宫龙鸱吻,元代,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象征辟除火灾,而在建筑上则有严密封固瓦垄,使脊  相似文献   

9.
古塔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山西的分市范围也较为广泛,遍及全省各县,总数达485座之多。它们耸立于高山大川,或耸立于名胜古地,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代表性构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土木结合的建筑体,更是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脉的直观表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统建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的兴起,斗拱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小,在建筑装饰上的应用却逐渐增多。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自信,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理念的改变,斗拱不仅不会消失,还将在未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北京的清真寺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制:整体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有明显中轴线,采用合院布局,通常都有数进庭院,大门、礼拜大殿、主要配殿、碑亭等依次配置,采用歇山顶或硬山顶,大木起脊、斗拱飞檐,使用琉璃瓦覆盖,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一直以来都具有美学上的功效,而哥特式建筑作为一种古典建筑的典范已经成为人们无法绕过的一道风景,持续了几百年的哥特式建筑不限于一国,也不限于一种建筑物。哥特式建筑被赋予了一切以神秘象征的意义,使一切建筑形体本身都充满了相应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赵月 《中国宗教》2018,(5):72-73
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徽州古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州地区古民居建筑装饰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的科学分析,并通过对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现状、表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保护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村古建筑群”主要是民居。民居植根于特定的地域、适合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因此民居建筑形态多样、风格各异,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不少古村、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民居就像那古老的琴瑟弹奏的一曲曲古月,悠远、美丽而又神秘。  相似文献   

16.
温静 《法音》2009,(1):51-54
中国的辽金时期佛教兴盛,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有很多遗构保留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也为辽金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地位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对于辽代统治者来说,信奉佛教是其吸收汉地文化,借以统治汉人的工具。因此,辽代皇帝研究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在辽统治  相似文献   

17.
"画院"是五代两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的别称,而中国古代画院建制是指将宫廷绘画纳入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下进行管理。古代画院的建制源于宫廷绘画,始于五代,即翰林图画院,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古代画院服务于统治者意志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反映了统治者的审美意识,同时与统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话语与权力的角逐关系,权力与话语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符号,优秀的建筑是唯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本文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和"的思想结合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对当前部分居住社区规划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建筑设计的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1"藏"与"象"的关系反映了"器"与"道"的辨证关系 "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问题.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张载、王夫之等一再强调"器"是第一性的、本源的,而道只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具体点说,"器"是体,"道"为用,"道"在"器"中,故学"器"应该学"道";"器"在先,"道"在后,"道""器"无相离,故变"器"必然变"道".  相似文献   

20.
广仁王庙     
《五台山研究》1994,(4):2-2
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至今还有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一○六座,占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百分之七十四以上。其中,唐代建筑四座,五代时期的建筑三座。这里选登的广仁王庙的正殿就是一座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广仁王庙,亦名五龙庙,在芮城县中龙泉村北端,距著名的全真道祖庭永乐宫一公里,是一座四合院的庙堂建筑。现存戏台、厢房、正殿和山门。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平面方形,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头仅施栏额而无普柏枋,仅设柱头斗栱而无补间斗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