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邑人 《天风》2002,(4):56
学堂里的女孩子进来之后,穿着整齐了,头发梳好了,她们编织的手工还拿到杭城礼拜堂里去卖钱呢!苏珊拿写信回去告诉父母:"这群小姑娘都是我一个个教出来的,听着她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耶稣爱我"这样的赞美诗时,我心里充满了赞美主的歌,孩子们多数不知道父母为谁,有几个看我就像她们的妈妈,我觉得好像找到了一个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在农村基层教会工作的年轻的女传道人,我有机会认识了很多信主的姊妹们。由于是同性的缘故,姊妹们乐于与我亲近,并常常将她们心里的困惑告诉我,希望我能给予解答。 记得刚回到教会不久,在一次礼拜聚会后,几位三、四十岁左右的姊妹,带着几分羞涩,走进我的卧室。她们坐下,却又沉默,那欲言又止的神色,我至今难忘。原来她们想问我一个问题“与丈夫同房是犯罪吗?”当时的我还是个姑娘,并不知道她们的难处。我本着经训告诉她们:  相似文献   

3.
安慰子 《天风》2006,(4):27
在一天下午,我有幸穿过校园的那棵梧桐树下,在斑驳的树荫里,我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女孩在那里玩耍。她们大约有五六岁的样子,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娃哈哈的塑料瓶子,跑到院子里的水笼头下边接满水,然后跑到院子中间,把瓶中的水向天空洒去,她们一边转圈,一边甩着手中的小瓶子,任水洒向她们的头上、身上,宛如两只美丽的蝴蝶在树荫里飞舞。那清脆悦耳的笑声, 如同那洒下的点点水珠,在干涩的土地上,敲出了串串快乐的音符。那转动的小花裙子,如同一条幸福的彩带一样,把我的心缠住了。我沉浸在这快乐的空间里,忘却了周围的世界,我的心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悠远的回忆里……曾几何时,我也曾这样,穿着漂亮的花裙子, 像一只春天里飘舞的蝴蝶,在父母,在儿时玩伴的身边飞来飞去,不知什么是烦恼,日子像一颗  相似文献   

4.
黄春春 《天风》2022,(6):44-44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 上个月我们过了母亲节,这个月又迎来了父亲节.我们感恩自己的父母,更感恩天父,因为他是创造生命的主,也是赐给我们新生命的主!父母养育了我们,而孩子又出于我们,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尊老爱幼都是基本的伦理要求.然而,这段经文(参弗6:1-4)提醒我们,这些都必须有一个规范,就是"要在主里",子女要在主里听从父母,父母要按照主的教训养育子女.  相似文献   

5.
秦昱 《天风》2014,(4):34-35
一个孩子向我求助,电话里,他倾诉着自己被大人误会、被大人误解的委屈。我不禁感慨,这样的孩子实在需要主的爱,而这份爱是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感谢主恩     
姚章书 《天风》2005,(10):51-51
古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奉劝人世间子女小辈: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当趁父母健在有生之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光阴流逝如飞箭,不知不觉已迈入古稀之年。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希”,在世的年日不多了,屈指可数,如同客旅。我家内外五个子女都是在我未信主前家庭逆境中出生长大的,他们自幼饱尝了家庭灾难的痛苦,缺衣少食,在他们一个  相似文献   

7.
爱吃醋的妻     
妻是一个极爱吃醋的人。一个休息日,我在家整理相册,忽然发现我大学毕业时照的一张全班合影上多了两个洞,我纳闷地仔细一看,原来是挨着我的左右站着的两位班里最漂亮的女生被刀剜掉了,露出两个洞,只剩下我孤伶伶地站在那里。我骇然大呼:“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妻走过来看看,漫不经心地说:“是我干的。我看她们俩老挤着你,就把她们去掉了。”“天哪!这是我珍贵的纪念,你怎么能下如此毒手!难道一张照片你也嫉妒吗?”我质问她。“瞧你大惊小怪的,不就是少俩人吗?多数同学还在嘛。”她轻描淡写地说。“胡说,她们俩招你惹你啦?”“她们俩难道没有…  相似文献   

8.
不说     
正在书店里安静地看自己想看的书,确实是一种享受,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可是,那天,我却惬意不起来。因为,旁边的两个高中生,一直在说着闲话,与学习无关的闲话。一开始,我认为她们说上一会儿就结束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们没完没了地拉呱儿。我想制止她们,可是,如果直截了当地制止,会不会让那年轻的脸庞挂不住?我还不忍心。再说,坐在不远处的一个中年读者,我发现,那目光一遍遍射向她们,  相似文献   

9.
韩胜利 《天风》1994,(8):32-33
编辑同工:我有一个三妹妹,信主已经三年之久,至今我还不相信她是个信主的人,我考虑她是属于《天风》里说的那种受了异端邪说影响的人。她第一次听见福音是1990年10月,有一个女人向她介绍关于信主的好处。我曾对她说:  相似文献   

10.
“敬求救主帮助你,安慰勉励看顾你;主真愿意帮助你,主必领你到底……”《赞美诗(新编)》275首,是姑婆婆在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在她住院的最后2个多月里,每天都叫我唱这首歌给她听。 姑婆汪桂芬,湖南省永州市人,中等个子,一直留着短发,慈祥的面孔上常常带着微笑。她一生勤奋工作,没有结婚,晚辈们都尊称她为姑婆婆。听姑婆婆说:她的父母都是裁缝,在天父的带领下,姑婆婆的父母较早听到福音,并成了当地第一对信耶稣的、而且是第一对传福音的夫妇。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丑女,打从娘胎出来,就很自卑。上小学时,同学们就给我起了绰号“赛西施”,当时我还以为西施是个丑八怪呢!后来才知道这是故意起个相反的绰号。没有办法,我就自己努力学习,把自己关在学习的乐园里,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可是,我已是大四学生了,同宿舍的女生都出双入对的,自己就是没有人来搭理。虽说子女不能嫌弃父母,可是,他们为什么“创造”自己那么“缺斤少两”呢?主持人,你给说说看,我该如何是好呢?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重男轻女的父母对我并不太重视。在我几岁的时候哥哥就住校了,父母又要上班,只能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夏天还好,天没有黑父母就下班回家了。可是秋冬就不一样了,在父母还没下班时,天就黑了,我一人在家,当西北风肆虐地把家里的窗户玻璃吹得“咣啷、咣啷”地响时,心中对鬼及黑暗的恐惧就会浮上心头,经常在守候父母的时间里睡着了,随即又被充满鬼怪的噩梦吓醒了。但我应该值得庆幸的是,我上学时成绩特好,家里边张贴的一张张三好学生奖状,使父母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在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供我继续读书。可我的内心却…  相似文献   

13.
经历福音     
求真 《天风》1997,(11):37-38
我是几年前走上信神的道路的,在这几年中我亲身经历了神的信实和帮助,也感到福音的宝贵和真实,所以非常愿意将自己的经历和主内的弟兄姊妹以及那些愿意认识神的人一起分享,希望能使大家得着些造就和启发。 1967年,我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们那一带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很勤劳。  相似文献   

14.
正公司招聘,我作为负责人,这是我第一次负责招聘工作,因此我也很上心,准备招聘几个真正的人才。有一份简历引起了我的注意,简历的主人是一个姓张的小姑娘,28岁,大学毕业6年,但是工作经历很丰富,居然曾经在五个公司工作过,而且工作的职位并不完全一样,有行政,有策划,看起来像个多面手,而且在她的荣誉栏里还有本市的一个奖项,我去网上一查,果然她是获奖者,这令我对她颇有好感。面试的时候这个姑娘的表现虽不出彩,但也是中规中矩,最终公  相似文献   

15.
经历福音     
求真 《天风》1997,(11)
我是几年前走上信神的道路的,在这几年中我亲身经历了神的信实和帮助,也感到福音的宝贵和真实,所以非常愿意将自己的经历和主内的弟兄姊妹以及那些愿意认识神的人一起分享,希望能使大家得着些造就和启发。 1967年,我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们那一带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很勤劳,一年到头  相似文献   

16.
出家杂谈     
向你介绍我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信佛,母亲的母亲也信佛。这就是我早早就接触佛法的缘起。 我93年毕业于家乡县城第一中学,那时我19岁,在家乡小学里作代课教师。但年少轻狂的我不能安于现状,一年后,我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个去了北京,想想那时真是盲目,做了很多违背母亲意愿的事。四年后,我从北京回到家。也是因缘成熟了,家乡居士  相似文献   

17.
倪光道 《天风》2008,(21):8-9
我的外公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传道人,父母也是基督徒,本人是1967年"文革"期间开始信主、1973年受洗的。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里,我想得最多的,就是1978年前后的教会生活。回想起来,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何介苗 《天风》2006,(6):14-15
马大与马利亚的关系从肉身而言是同胞姐妹,从信仰而言是同道,同信耶稣,从事奉工作而言是同工,同跟随、同事奉耶稣的。因此,从“同胞”、“同道”、“同工”的“三同”的关系来说,她们应该是同心,毫无隔膜。但她们也有不同点,有各自的特点:1、马大性格热情活泼,马利亚性格安静温柔;2、马大的恩赐适合接待、伺候主,马利亚的恩赐适合陪伴主。如果把马大、马利亚不同性情、不同恩赐结合起来事奉主显然又是最恰当、合适。是的,她们堪称最佳搭档,马大伺候了主,马利亚陪伴了主,她们在各自的工作上荣耀主。但马利亚得主的称赞,马大却受了主的责备,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在我进行一组有关婚姻与家庭的调查与采访过程中,猛然发现,在婚姻遇到挫折的女性里,容貌出众的女人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理说,这些漂亮的女人应该更容易得到美满和幸福的婚姻,她们的丈夫对她们更应该是宠爱有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她们的婚姻受“伤”呢?通过与她们中几个人的交谈,我发现恰恰是她们的美丽惹的祸,由  相似文献   

20.
不随便言爱     
看《三国演义》,总也忘不了曹操兵败赤壁后的三次大哭与三次大笑,那哭哭得有道理,那笑笑得合逻辑,于是极佩服那妙笔生花的罗贯中。 巧的是最近雹书,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有个男的就要死了,临死前哭了三声,并解释道:“这第一声哭,是送给那些我爱过她们而她们并不爱我的女人的,请转告他们,就说我原谅她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