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脚站直!     
张蒙爱 《天风》2002,(6):19-19
最近,我们村一个女子服毒自杀了,她才22岁,如花一样美的生命,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她结婚时娘家用了她婆家一万元彩礼钱,而婚后婆婆和丈夫常为此和她怄气,又一次冲突之后,她便自杀了,她大概是想用自己生命的代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人用双手将自己的生命之树折断的时候,自杀的悲剧便发生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当一个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就采用自杀这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否定自己的存在。由于这种举动有悖社会常理,人们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本文试图对自杀的社会原因以及自杀的预防作初步探讨。 一、自杀的社会原因 对自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心理学家认为自杀是个医学问题,自杀的原因是心理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家把自杀归结为纯粹的化学问题,认为自杀是由于大脑化学物质失去平衡造成的;伦理学家则  相似文献   

3.
正自杀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1/4为中国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即使在教会中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几年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一个牧者沉痛地告诉我们:她刚接到一个电话,她教过的一位年轻神学生辍学后自杀去世了;几天后,另外一个牧者也难过地告诉我们:他所在教会诗班负责人将要读大学的儿子自杀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听到两位信徒自杀的事件,震惊和痛心之余也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自杀很重要的因素.着重介绍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发展沿革,大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以及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对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1,(4)
最近,台湾媒体连续报道多起自杀事件,引起岛内外广泛关注。伊甸基金会等为此发起“珍惜生命,向自杀说不”行动。著名牧师周联华劝勉有自杀倾向的人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也呼吁人们发扬爱心,适时给予关爱和援手,以降低自杀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7.
社会焦虑与大学生自杀人群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8.
采用冲动性特质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对63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校园排斥在冲动性特质与高中生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特质经由校园排斥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受生命意义感的调节,随着生命意义感的增加,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效应逐步减弱。冲动性特质可以通过校园排斥增加高中生自杀意念强度,而生命意义感能有效降低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10)
正前文中提到了孩子的情绪反应,以及如何做可以有效地舒缓孩子的情绪,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一下自杀干预的方法。几乎所有处于绝望中的人,在自杀行动之前都会因为大量的矛盾和痛苦,曾有意无意之间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等发出各种求救信号。其实他们切切寻求的,是希望能够结束沉重的痛苦,而不是真的想结束生命,就像前文中的小琳:她的身体反应——失去动力、疲惫困倦、  相似文献   

10.
安妮非常渴望继续留在学校。从上小学时开始,这位康奈尔大学的三年级学生就与精神抑郁和厌食症作斗争。后来,她一直定期去大学咨询服务中心看医生。但去年秋天,当安妮告诉医生她自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后,她接到学校发出的最后通牒——要么放弃自杀念头,要么离开学校。安妮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于是,就像任何一个头脑聪明的年轻人一样,她决定走第三条路一假装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1.
一个叫田甜的女孩,在梦一般的年华不幸为歹徒所伤,最后虽然性命保住了,但颈三椎骨以下高位截瘫。从病床上醒来时,她想到过死,然而由于手脚不能动, 她连自杀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在这种人生刚开始时,她12岁。16  相似文献   

12.
心理咨询室内,李先生谈起太太的死因一脸迷茫。虽然太太自杀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但每当想起,李先生仍然会眼角湿润,他说:"我们俩口子的感情一直挺好,我父母也为人厚道,很照顾她。可太太生下孩子后,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妈给她炖鸡汤,她说吃了  相似文献   

13.
敏君 《天风》2003,(7):44-45
母亲接受了这位永生的神后,完全换了一个人,由忧愁变得喜乐,由多病变得健康,以前的恐惧不再属于她,以前的黑暗也不再属于她,她得到的是真实的、完全的、有永生的生命。她的这个生命不再有死亡,乃是有基督生命的——  相似文献   

14.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将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r)分为三类:①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指各种威胁自己生命的意向包括可观察到但并未付诸实施的行为;②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已的生命但并未导致死亡的行为;③自杀身亡(complet-ed suicide),指自愿用各种手段残害自己的生命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近年来,国外有人又提出非致死性蓄意自伤(non-fatal deliberate self-harm)和蓄意自伤综合症(delib-erate self-harm syndrome)的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酷似自杀,但心理动机却缺乏自杀要求,多数未造成死亡后果的冲动性行为,因此有别于自杀。但也有人将其归之于自杀未遂之列.属于这类又有不少代用词如:类自杀(parasaicide),自残(self-mutilation)、自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伦理道德对自杀的基本价值态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防范自杀的道德干预机制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防范自杀的伦理机制,从而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呈现或价值实现搭建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2年9月,杭州某著名高校中文系,一个来自浙西山区的新生在向一个比自己高一届女生求爱失败之后,不堪承受失去爱情的痛苦,从学校最高教学楼上跳下去,结束了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的心理怎么如此脆弱?我们来看一看那个自杀殉情学生的成长历程,可能会找到答案。 真情相助,滋生了懵懂爱情 高三那年,玉红(化名)的班上转来了一个男生。由于高三那紧张的学习氛围,起初,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男生的存在。男生好像是害怕这样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总是默默无闻地干着自己的事情。有一天,细心的班长玉红,终于发现了男生那忧郁的眼神。直到这时,她才知道男生的名字——仇韵生。她后来才从他的口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珍贵,源于它的不可复制和逆转,一旦失去,永远都无法追回。圣经中关于生命有这样的描述:因为不能恒久,所以最是珍贵:因为能吐纳天地气息,所以胜过钻石的光芒。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敬畏理应成为我们的重要使命,但据权威调查机构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大死因,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同时,自杀是我国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据有关研究人员在一所中学里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一定的年龄段,竟有50%左右的孩子曾有过出走或自杀的念头。此项调查结果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寒而栗,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当代中学生为什么会对生命如此漠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异同、及其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寻找更加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生命观调查问卷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两个维度上;2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均倾向对男孩更加严肃严厉,对女孩更加宽松宽容;3在单独考虑教养方式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时,父亲与母亲对自杀态度均有显著地影响,但当同时考虑生命观和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共同作用时,表现出明显的"母亲效应"。  相似文献   

20.
春风 《天风》2011,(2):44-44
尽管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自杀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然则其本质乃是一样的:在自然死亡之期限尚未来到之先,提前自行结束自己在人世间的旅程。一、自杀行为不符合圣经教训和神的旨意人的身体和灵魂皆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也是上帝赋予的,故上帝是生命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