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雪芳  张红霞  陈振杰 《心理学报》2017,(10):1344-1356
在营销实践中,多位代言人同时出现在一则广告中的组合代言广告日益增多,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本文探究了组合代言中代言人关系类型(合作型组合代言vs.冲突型组合代言)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合作型组合代言,冲突型组合代言会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这种作用是通过消费者感知到的广告生动性所中介的;消费者的情感强度可以调节这种作用,对于情感强度较高的消费者,冲突型组合代言能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而对于情感强度较低的消费者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代言人之间的差异程度也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即当消费者对组合代言中代言人们的评价相差较小时,冲突型组合代言能提升广告效果,当对代言人们的评价相差较大时,则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还对这些发现的理论贡献、营销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服务失误不能避免,因此在服务失误时获得消费者宽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怀旧能否促进消费者宽恕?本文探究通过怀旧营销激发怀旧情绪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6个实验的结果显示,激发怀旧情绪提高消费者宽恕,这一影响由共情中介。品牌形象类型(能力型vs.温暖型)和服务失误的严重性起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怀旧功能和宽恕前因的相关研究,为企业借助怀旧营销进行服务失误补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广告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个体特征与广告诉求之间的一致性。以往研究忽略了文化衍生的权力感作为关键心理特征与不同诉求广告之间的匹配性效应。本文探讨文化衍生的权力感(个人权力感vs.社会权力感)对广告诉求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启动个人(vs.社会)权力感的消费者更加偏好感性(vs.理性)诉求广告, 其中唤醒度发挥中介作用。当启动个人(vs.社会)权力感时, 个体更加强调满足自我需要和寻求挑战以不断提高地位与声望, 更容易激发兴奋等高(vs.低)唤醒度, 从而更加偏好感性(vs.理性)诉求广告。此外, 合理化需要在文化衍生的权力感通过唤醒度对广告诉求偏好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在不启动合理化需要时, 文化衍生的权力感通过唤醒度对广告诉求偏好发挥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 而当启动合理化需要时, 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文基于文化取向的视角揭示了权力感影响广告诉求偏好的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 为企业根据文化衍生的权力感差异制定广告营销策略等方面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品牌名称是建立品牌-消费者关系的重要连接点,是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品牌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品牌名称的语音特征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但鲜有研究考察语音特征对消费者的道德反应的影响及其路径。本研究基于心智知觉理论,探究了品牌分别作为道德主体和道德受害者两种不同的角色时,叠音品牌名称影响消费者道德反应的非对称性路径。具体而言:品牌作为道德主体违规的情境下,相较于非叠音,叠音品牌名称能通过降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思考”维度(而非“感受”维度),来缓解消费者对品牌的消极道德反应(愤怒、厌恶、谴责、惩罚行为意图);而当品牌作为道德受害者受害的情境下,叠音品牌名称则通过提升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感受”维度(而非“思考”维度),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道德反应(同情、怜悯、遗憾、购买支持行为意图)。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证明了假设,从理论上创新性地探索了语音特征与道德反应的因果关系,揭示了品牌心智的两个维度作为不对称中介存在的机制,为实践中品牌道德事件公关和公益营销传播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我概念对两类怀旧广告诉求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怀旧风潮盛行的大背景下, 怀旧广告日益受到了广告主的青睐。然而, 由于怀旧诉求未能正确匹配目标受众, 导致一些怀旧广告的无效甚至是起反面效果。基于此, 通过区分个人怀旧诉求和虚拟集体怀旧诉求, 并将其联结于消费者的两种自我概念形态(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 经由两个实验探查了受众的自我概念形态对不同怀旧广告诉求的反应。实验一采用2(怀旧诉求:个人怀旧与虚拟集体怀旧)×2(自我概念: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组间因子设计, 检验自我概念形态是否对个人怀旧诉求广告、虚拟集体怀旧诉求广告的效果起调节作用; 实验二通过对自我概念采用不一样的操控方式, 对认知反应进行更加有效的测量, 对同一被试接触到怀旧广告信息前后的品牌态度进行对比等, 重复检验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独立自我程度高的消费者往往偏好于个人怀旧诉求, 而互依自我程度高的消费者往往偏好于虚拟集体怀旧诉求。研究结果表明:怀旧虽是一项很好的广告题材, 但在具体应用时, 需要注意怀旧诉求与目标受众的匹配性。本研究拓展了自我概念这一重要心理变量在怀旧广告领域的应用; 同时, 论文研究结果对于怀旧营销、跨文化营销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劲松  王高  赵平 《心理学报》2006,38(6):924-933
采用实验调查和认知编码的方法,探讨消费者的广告前后品牌态度,品牌认知反应、广告认知反应、广告态度和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告前的品牌态度对广告认知反应、品牌认知反应和广告后的品牌态度有影响;(2)广告认知反应直接影响广告态度,但不直接影响品牌认知反应;(3)消费者的广告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品牌认知反应和广告后的品牌态度,还直接影响购买意向。这说明在品牌延伸条件下,广告态度的双中介影响模型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7.
广告代言人参与度研究:深层代言还是浅层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霞  刘雪楠 《心理学报》2010,42(5):587-598
有关广告代言人效果、消费者卷入的研究都曾引起学界的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代言人在品牌代言时实际参与(卷入)的程度是否影响消费者对其代言效果的认识,当代言不同类别的产品时这种代言效果是否依然存在,此外,消费者的个性特点是否也会影响这种代言效果等仍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本文通过2(代言人高参与度/代言人低参与度)×2(高认知需求/低认知需求)×2(享乐型产品/功能型产品)的实验设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代言人参与的深浅程度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品牌文化感知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认知需求对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无论是代言享乐型还是功能型产品,代言人参与程度都会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品牌文化感知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消费者对于明星代言享乐型产品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功能型产品。特别地,这种作用还受到消费者认知需求水平的影响。即当消费者认知需求水平高时,名人参与代言的程度会对其品牌态度造成积极的正向的影响;而当消费者认知需求水平低时,名人参与代言程度则不会对其品牌态度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产品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 一个企业的广告不仅会对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促进作用, 而且对其它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被称为广告的溢出效应。以往研究发现, 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具有溢出效应, 但该研究仅验证了溢出效应存在, 并未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的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是当务之急, 实验一探讨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主要包括探讨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中介变量包括消费者对强势品牌的涉入度、感知产品质量、行业市场份额变化三个变量, 调节变量包括消费者广告态度、消费者任务导向、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同质性四个变量。实验二探讨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的溢出效应的整体分布规律, 包括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两个时期的溢出效应分布规律。研究将揭示强势品牌广告竞争的作用机制和整体分布规律, 有利于丰富溢出效应理论和广告效果理论。  相似文献   

9.
陈欢  毕圣  庞隽 《心理学报》2016,48(12):1589-1599
作者考察了权力感知对消费者怀旧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3个实验, 作者发现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更加偏好怀旧产品或怀旧品牌, 而寻找生活意义的动机在该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权力的缺失导致个体认为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 进而激发出寻找生活意义的动机。由于怀旧可以通过回忆有意义的事件和提供社会支持两条途径来帮助个体重拾生活意义, 因此低权力的消费者倾向于进行怀旧消费。这一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权力和怀旧文献, 并对怀旧营销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的品牌仅邀请一位名人代言, 而有的品牌由多位名人代言, 那么一人代言还是多人代言会更有效?为了回答该问题, 研究基于形象转移视角和单人积极偏差, 深入探究了品牌代言人数因素(一位代言人vs.多位代言人)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相比品牌多人代言, 品牌单人代言使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更高。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一位(vs.多位)品牌代言人的自我-品牌联结更紧密, 进而促进品牌态度。该品牌代言人效应仅局限于象征型产品, 而对于非身份象征型产品, 品牌单人代言(vs.品牌多人代言)对品牌态度无显著差异。此外, 当多位品牌代言人为一个团体时, 品牌代言人数效应将被逆转, 即品牌多人代言(vs.品牌单人代言)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更高。  相似文献   

11.
有的品牌仅邀请一位名人代言,而有的品牌由多位名人代言,那么一人代言还是多人代言会更有效?为了回答该问题,研究基于形象转移视角和单人积极偏差,深入探究了品牌代言人数因素(一位代言人vs.多位代言人)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相比品牌多人代言,品牌单人代言使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更高。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一位(vs.多位)品牌代言人的自我-品牌联结更紧密,进而促进品牌态度。该品牌代言人效应仅局限于象征型产品,而对于非身份象征型产品,品牌单人代言(vs.品牌多人代言)对品牌态度无显著差异。此外,当多位品牌代言人为一个团体时,品牌代言人数效应将被逆转,即品牌多人代言(vs.品牌单人代言)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更高。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张淑颖冯凯 《心理科学》2022,45(5):1174-1181
社会排斥会导致许多消极影响,人们会尝试通过各种策略对此进行缓解,而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应对方式。本文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和消费选择偏向(体验性消费vs.实物性消费)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怀旧的调节作用和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体验性消费的偏好,怀旧调节了社会排斥与体验性消费偏向的关系,并通过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冲了社会排斥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传体广告能够唤起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某些以往记忆,它会影响人们对广告信息的加工方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在营销实战和研究中,都备受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它的内在机制,以及与事实性广告相比,在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改变等方面的优势。结果发现自传体广告确实在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改变等方面具有优势效应。此外还发现了自传体广告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作为广告文案经常被应用于营销实践中,但少有文献探讨此类应用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被试,基于信号理论和情感迁移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文案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注意和感知。研究1通过眼动实验考察网络语言广告文案对被试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标准语言,网络语言广告文案吸引了受众更多的注意,但在广告观看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减少受众对于广告图片的注意。研究2采用问卷方法考察网络语言文案对广告信任和产品评价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网络语言文案会提升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的评价,这一效应受到受众的感知广告有趣性的部分中介。另外,网络语言文案会降低消费者的广告信任,这一效应受到受众的感知广告严谨性的完全中介。本文还讨论了研究结果对于学术理论和营销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本研究考察青少年留守经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和粗暴养育的调节作用。以525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非适应性认知问卷、粗暴养育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有留守经历的个体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程度更高,而且非适应性认知越强,网络成瘾程度越高;(2)留守经历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3)留守经历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受到粗暴养育的调节。具体而言,经历较多粗暴养育的青少年,留守经历会增加非适应性认知;但是对于经历较少粗暴养育的青少年,留守经历不会对非适应性认知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留守经历会增强非适应性认知,进而增加网络成瘾的倾向。但是,如果青少年家庭中粗暴养育程度较低,青少年留守经历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就会消失。  相似文献   

16.
口碑追加形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口碑方向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信  陈毅文 《心理学报》2016,(6):722-732
网络购物越来越成为大众钟爱的购物方式,而网络口碑在网络购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消费者作出决策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5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操纵产品网络口碑,探讨不同追加形式(不追加、追加一致和追加不一致)和口碑方向(正向、负向)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口碑方向调节追加形式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正向口碑组中,不追加和追加一致组购买意向显著高于追加不一致组;负向口碑组中,不追加组,追加一致组和追加不一致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还发现了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满意度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最后对商家如何管理追加口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魏华  汪涛  周宗奎  冯文婷  丁倩 《心理学报》2016,(11):1479-1488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产生影响,但少有研究考察品牌名称语音特征中叠音的作用。本研究将从婴儿图式的角度,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通过4个实验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的影响,并检验元音特征和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叠音品牌名称相比,叠音品牌名称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更像婴儿,进而感觉该品牌更加温暖,但是能力更低。(2)叠音对于消费者温暖知觉的影响受到元音特征的调节。当品牌名称中含有前元音时,叠音对于温暖知觉的影响会削弱。(3)叠音对于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对于享乐型产品,消费者更偏好叠音品牌名称;对于实用型产品,消费者更偏好非叠音品牌名称。本文为品牌名称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丰富了婴儿图式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参照群体类型与自我—品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伟强  于春玲  赵平 《心理学报》2009,41(2):156-166
自我-品牌联系(Self-brand Connection)指消费者使用某品牌构建、强化和表达自我的程度。研究参照群体的类型对消费者的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非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是不同的,消费者会使用品牌形象与渴望群体一致的品牌来表明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也会使用品牌形象与规避群体相悖的品牌来表明自己不是什么类型的人;消费者对成员群体的情感承诺程度会调节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情感承诺度高、中的成员群体比情感承诺度低的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口碑两极分化的产品, 指那些被许多消费者评价好的同时又被其他许多消费者评价不好的产品。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遭受褒贬不一的口碑越来越普遍。当面临口碑两极分化的产品, 消费者如何认知? 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口碑两极分化产品的偏好? 其中间机制与边界条件是什么? 回答这些问题对企业有效开展营销具有重要意义。口碑两极分化会提高消费者的购物风险感知, 引发“冲突”联想, 同时还可能使得消费者对目标产品产生感知独特性。这些特征契合了自我建构理论中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依存型自我建构个体在独特性需求、冲突解决风格与调节定向方面的行为差异, 因而自我建构是影响口碑两极分化产品偏好的重要前因变量, 且独特性需求、冲突解决风格与调节定向是三条中介路径。购物风险水平、购物任务情境、消费场合公开性以及产品类型是以上中介效应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居住流动性是指人们改变居住地(即搬家)的频率。作为关键的社会生态因素之一, 其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已有学者从健康福祉、社会关系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居住流动性的后因结果进行了综述。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但目前未发现有综述研究对居住流动性引发的消费者行为反应进行总结, 也未见研究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归纳解释。在梳理居住流动性导致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反应的研究之后, 借用调节定向理论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类论述, 指出居住流动性会导致消费者分别采取促进型反应策略或预防型反应策略。进一步地, 提出居住流动的自主性(主动vs.被动)以及方向性(向上vs.向下)能够解释经历居住流动的消费者何时会选择促进型策略或预防型策略。最后, 针对所搭建的居住流动性促进和预防策略框架, 提出几个潜在的研究议题, 以供学者进一步探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