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崔丽娟  赵鑫 《心理科学》2004,27(3):721-723
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成瘾的界定问题。本文采用标准没定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安戈夫(angoff)方法对网络成瘾进行评定,并分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界定分数为7,即受试者在量表的12个项目中,有7个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网络成瘾。用Angoff方法产生的测验分界分数则有79.25%的受试者与外在效标划分一致。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 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 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 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安戈夫方法对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丽娟 《应用心理学》2006,12(2):142-147
旨在探讨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问题。采用标准设定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安戈夫方法对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分别进行评定,最终得到的网络成瘾的界定量表,共有12个项目,界定分数为8,即受试者在12个项目中有8项作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量表,共有10个项目,界定分数为7,即受试者在10个项目中有7项作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4.
李笑燃  姜永志  张斌 《心理科学》2018,(5):1117-1123
摘 要:为探讨孤独感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孤独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量表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年级整群分层取样方式选取287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8.0、Amos以及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孤独感、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同时孤独感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移动社交媒介已日益成为人们网络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为考察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7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会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会对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支持会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网络社交效能和希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问卷、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网络社交效能问卷和希望量表对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山西、天津、云南等省份八所中学的80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427名,女生378名;被试平均年龄为13.38岁,SD =0.63)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2)网络社交效能在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也在真实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希望在真实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探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和正常使用个体对社交信息注意偏向的特异性加工模式。实验1通过点探测任务探讨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对社交信息的注意偏向行为特点,实验2结合点探测任务和眼动追踪技术,进一步探索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对社交信息注意偏向的视觉变化进程和注视模式。结果显示,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在平均朝向分数、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比率上均显著高于正常使用个体;早期和晚期眼动指标分析表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个体对社交信息的注意偏向具有特异性,表现为警觉-维持模式。  相似文献   

8.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支持,网络社交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影响。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是人们行为的终极理由,其中他人的认可与接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支撑。当青少年生活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环境中,其自我价值可能越高,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可能会减弱。我们从全国7个省收集了1216份青少年自评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网络成瘾倾向以及父母自评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着网络社交使用频率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极其显著。结果支持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2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无法直接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但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状态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双重作用,既能通过加强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增强弥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而削弱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错失恐惧是社交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错失恐惧问卷、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量表、社交网络支持量表和中文社交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重庆市三所高校的493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探讨错失恐惧影响社交网络成瘾的机制.结果发现:(1)错失恐惧显著预测社交网络成瘾,错失恐惧水平越高,个体社交网络成瘾水平越高.(2)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和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满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降低社交网络使用程度、提升现实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防社交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1.
常蕤 《心理学探新》2008,28(4):76-79
水平厘定方法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其中Angoff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该文在已有的方法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asch模型的改进的Angoff方法,该方法使用Rasch模型来估计典型学生的位置,通过均方残差等方法剔除不一致的裁判。文章最后详细阐述了该方法在香港全港性系统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新时代背景下,分析青少年价值观构成特征,形成有效的测量工具,并对初、高中共780名学生的价值观结构及价值观的学校和社会适应功能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由社会平等、集体取向 、遵纪守则、亲情、友情、上进竞争、时尚、享受快乐 8个维度构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男生相对女生更认同友情,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更认同社会公平和亲情,高中生更认同享受快乐;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对学校和社会适应的某些指标具有预测作用:对上进竞争的认同可以正向预测学业成绩和学校能力;对时尚的认同负向预测学业成绩和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学习问题;对亲情的认同正向预测社会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对友情的认同正向预测同伴偏好。总体而言,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构成特征受到自身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现阶段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未来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两种Angoff法比较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实验法比较研究了两种Angoff法——概率法和对错法——设定分数线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当真能力低于测验的平均难度时,概率法高估分数线,而对错法低估分数线;反之,当真能力高于测验平均难度时,概率法低估,而对错法高估;(2)当真能力接近测验平均难度时,概率法比对错法更准确;反之,当真能力远高于或低于测验平均难度时,对错法更准确;(3)无论在何种实验条件下,概率法均比对错法更稳定。  相似文献   

14.
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但另一方面,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3)随着时间的发展,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Designing products possessing only technical perfectness does not seem to be enough in today's market. New expectations adding value to the product such as product usability and feelings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Consequently, product usability has become a major focus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this study, touch screen cell phones are examined, and various specifications that affect the usability are researched. Usabil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15 subjects for four different brands of touch screen phones having the highest market share. The usability factors regarding questionnaires were evaluated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in a three‐stage (strategic, tactical and operational) 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 method was used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network for end consumer.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in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hierarch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respect of usability were calculated. Moreover, the usability levels of four brands were ranked evaluating the usability score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以756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业投入、学业成就、同伴团体进行追踪测量,探讨青少年同伴团体的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是否存在同伴选择与同伴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在1年的追踪时间中,青少年学业投入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初始水平与下降速度负相关,学业成就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初始水平与上升速度无显著相关;(2)学业投入与学业成就存在同伴选择效应,青少年倾向选择与自己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相似的个体构建同伴团体;(3)青少年的学业投入及学业成就与同伴逐渐趋近相似,即同伴影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22篇纵向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文献(30项独立样本研究,27746个被试)为对象,使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假设。结果发现:(1)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都显著,但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同伴选择效应;(2)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同伴选择过程中,青少年早期阶段不显著,而中、晚期阶段显著;在同伴影响过程中,青少年早、中期显著,晚期阶段不显著。(3)偏差行为类型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4)网络数量在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网络数量增加同伴影响效应越可能成立。结论,中晚期青少年会基于偏差行为相似性选择朋友,早中期青少年会受朋友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