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互联网对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对患者、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发现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时称,相较于医生,互联网对患者的影响更大,信息赋权带来了角色改变,给医生带来了挑战,并对现有的医患关系产生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医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2.
从互联网对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对患者、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影响,发现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较于医生,互联网对患者的影响更大,信息赋权带来了角色改变,给医生带来了挑战,并对现有的医患关系产生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医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整合医患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 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综合模型, 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作为基本的观测指标; 和谐医患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经由就医前零接触的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即时性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相互作用后逐步形成。其中, 群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舆情传播、医疗制度信任以及医患群际关系因素(如群际认知偏差、群体认同等)的影响, 人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人际信任水平和医患沟通模式(包括信息互动模式与沟通交往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验证并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切身感悟到,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底线、娴熟的沟通技巧是保障、精湛的医疗技术是根本.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沟通,知道患者想要得到什么,我们是否能够按照对方的心理需求去满足对方;沟通时对事不对人,如实告知患者医疗风险,平静应对患者告知后的知情不同意,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增进了理解、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具有突发突变、扩散迅速,主体多元、难以管控,理性不足、跟风明显等特点.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网络舆论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以偏概全,丑化了医生群体的形象;先入为主,削弱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争相效仿,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冲突.基于此,医方应成立专门机构,应对网络危机;主动与媒体沟通,争取舆论导向;加强网上互动,增进医患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医患间的误解,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宋强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3,44(8):43-47
为探究医患双方对于关系就医现象的认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苏州市某三级医院的24名医患人员开展访谈,通过分析后发现医患双方对于关系就医的看法即存在相似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认识。以社会信任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系就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传统文化和医患信任两方面造成,结合宏观社会层面与微观个体层面分析关系就医产生的影响,关系就医一方面挤占有限的医疗资源、冲击医院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使患者接近医学权威,营造良性医患互动。为了构建和谐就医环境,建议重塑医患信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发挥陪诊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7.
阐述实习医师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培养实习生正确的临床思维程序,规范操作技能。注意医患沟通技巧、言语和体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加深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杜绝临床实习过程中各种医疗隐患。因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实习医师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与医学院实习生谈医患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实习医师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培养实习生正确的临床思维程序,规范操作技能。注意医患沟通技巧、言语和体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加深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杜绝临床实习过程中各种医疗隐患。因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实习医师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医患关系”为关键词,分析近年来传播学视域的医患关系研究议题与进程,发现医患关系研究出现从“媒介”到“人”的研究转向。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医患关系视角注重医患关系的媒介呈现和媒介宣传,以“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视角注重媒介使用与医患信任建构、媒介与患者健康意向行为关系及新型医患沟通模式分析。同时,探讨提升中国社会的医患关系研究路径,提出未来研究更应注重制度和文化等语境,跳出实证主义范式以及单一的“医-患”二元视角,以推动医患关系研究的均衡与系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爱明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3):27-28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医患双方心理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角度出发,探讨医患关系的改善,以期医患之间消除猜疑和抱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使患者看病过程变得轻松、有尊严,医务人员感到幸福和自豪. 相似文献
11.
从沟通频次与刻板印象传递性质的关系入手,以住院患者和尚未成为住院患者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系列再生范式,利用10条4人再生链,探讨了医患沟通频次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住院患者在再生链的第2个位置传递医生的积极信息高于消极信息,但是经过4人的传递,住院患者对医生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在积极信息与消极信息没有差异。而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大学生在再生链的后期表现出传递医生消极信息的倾向。该结果表明:沟通频次能够调节有关医生的消极刻板印象的传递—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群体在传递医生的刻板印象信息时,在传递的早期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但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在效价方面已经没有倾向性;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群体倾向于传递医生刻板印象的消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医患沟通中患者的信息认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沟通中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论述影响医患沟通中信息认知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信息的形式,情绪因素,沟通行为因素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提高患者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将使医患沟通更加有效,从而有利于合作式的医患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良好医患沟通直接影响到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要的途径和手段。而医患沟通技能和医患沟通方法是实现良好医患沟通的基础。本文从诊断、治疗一种罕见的精神性疾病---寄生虫病妄想个案过程中,具体应用医患沟通听、说基本活动的技能,融洽与患者交流,构建良好医患关系,成功治愈这一寄生虫病妄想患者。阐明临床医生不仅仅需要仁爱之心、专业的医学知识,还需重视医患沟通,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4.
高一飞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3,44(20):41-46
综述医者患病经历相关文献发现,医、患分野和矛盾植根于医学和医学模式本身,是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解决医患关系问题应着眼于审视和改变医学文化和医学模式内部造成医患矛盾、分歧的根本原因,创造机会打破严格的医、患角色区隔,实现病人得治、医者得安、医患共同。在医者患病经历文献中,能追溯医患同源的起点,能洞悉医患分化和冲突所在,也能看到形成医患共同体的可能性,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15.
Zoë Francis Veronika Job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London, England : 1953)》2021,112(2):549-564
When a romantic partner behaves in an annoying way – for example, by leaving a mess – we might respond with frustration or understanding. Responses may vary with contextual factors, including whether the partner could be mentally fatigued or depleted. We hypothesized that limited willpower theorists – who believe self-control diminishes with use – might be especially likely to consider their partner’s preceding mental exertion. Two preregistered studies (combined N = 428) examined participants’ responses to four hypothetical scenarios. Limited theorists responded more compassionately to infractions performed after fatiguing days than to those performed after relaxing days; non-limited theorists responded more consistently, regardless of context. Beliefs about one’s own willpower, rather than beliefs about one’s partner’s willpower, can affect how people respond to their partner’s undesirable behaviours.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问题属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探讨医患主体间性问题,是认识医患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医患主体间性问题的实质是主体之间的“可通达性”问题。主体间何以需要“通达”、是否能够“通达”以及如何实现“通达”,是需要理解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主体间“可通达性”的实现,医患的“前理解”是医患沟通的主体间性起点和先验性基础,医患差异与矛盾是医患主体间性的重要表达形式,医学叙事是医患主体可通达性形成的重要通道,同时,医患主体的可通达性有赖于医学世界中多个主体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17.
Four studies compared the stock market decisions of Canadians and Chinese. In two studies using simple stock market trends, compared with Chinese, Canadians were more willing to sell and less willing to buy falling stock. But when the stock price was rising, the opposite occurred: Canadians were more willing to buy and less willing to sell. A third study showed that for complex stock price trends, Canadians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most recent price trends: they tended to predict that recent trends would continue and made selling decision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rest of the trend patterns; whereas the Chinese made reversal predictions for the dominant trends and made decisions that took both recent and early trends into consideration. Study 4 replicated the finding with experienced individual investors.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n different lay theories of change held by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李淑静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1A):51-53,57
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令患者心情愉快,而且还对患者的健康有实质性的影响。从宾默尔所提出的移情偏好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在该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移情偏好主要指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来体察其情绪和感受,明确其需求。鉴于此,提出医患沟通的相应策略:医生为主导,引导患者配合;基于移情,医生预测患者行为,做出最优反应;运用移情偏好,医生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处理。而所有这些策略都离不开医生的移情能力的培养和移情偏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医患冲突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医患冲突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在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对我国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机制的评析,在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开展中国情境下的医患沟通模式研究、完善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医患冲突非诉解决方式、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创建医患冲突案例数据库等方面,优化我国现有的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