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英文阅读研究发现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有重要影响,阅读等词长的句子时,长词的偏好眼跳长度比短词更长。但是中文文本没有词间空格,读者难以从副中央凹获取词长信息,所以基于英文阅读得出的结果是否适用于中文阅读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等词长句子阅读范式,使用全部由单字词或双字词组成的句子或由各种词长的词汇组成的混合句作为实验材料,考察词长对中文阅读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中文阅读中的眼跳长度会随词长变化而变化,双字词句的眼跳入长度和眼跳出长度均显著长于单字词句,支持了基于词中心的眼跳长度假设;同时,实验也发现混合句中的双字词的眼跳长度和双字词句中双字词的眼跳长度没有显著差异,支持了基于加工情况的眼跳目标选择策略;综合二者,说明中文阅读中,读者眼跳目标选择可能建立在副中央凹对词长信息加工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伏干  闫国利 《心理科学》2013,36(2):284-289
采用眼动研究中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范式探讨中学生字词阅读知觉广度。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17名初中二学生和12名初中二学生进行了汉语字、词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实验1结果表明,初中二年级学生字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单字到右侧2个单字的范围;实验2结果表明,双字词窗口条件下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到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本研究推论汉语阅读过程进行的是词单元加工,而不是单字。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以双字词为掩蔽单元,探究了聋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与词汇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聋生阅读知觉广度的左侧范围在1个双字词之外,右侧范围为1个双字词,健听读者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至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可见聋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在范围大小和对称性上不同于健听读者;(2)提示注视点右侧词汇边界的移动窗口在平均注视时间、向右眼跳幅度上以相同趋势影响两组读者,但对两组读者注视次数、回视次数的影响模式不同。由此可见,聋生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及词汇加工有其独特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阅读知觉广度通常指阅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视觉信息的范围。既往的汉语知觉广度的研究一般把单字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但在某些呈现条件下,此类呈现方式会导致阅读过程中的语义加工的完整性被破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使用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使用双字词句作为阅读材料,双字词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探讨在保证知觉呈现单元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一采用移动窗口范式,结果发现,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词左侧1个双字词及右侧1-2个双字词的空间。实验二采用中央凹掩蔽范式,结果验证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以双字词为基本的视觉呈现单元,较既往研究中单字为基本呈现单元的情况,更好地保证了阅读中语义的完整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知觉范围。该结果建立于视觉呈现单元的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是对现有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理论的完善和扩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12名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双字词阅读知觉广度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发现:(1)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双字词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2)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双字词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一个双字词到右侧两个双字词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中文单字词句的阅读知觉广度来探讨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问题。实验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移动窗口范式,记录了20名大学生阅读120个单字词句时的眼动行为,其中实验材料分5种窗口条件呈现。实验结果显示,单字词句的右侧阅读知觉广度为2个单字词,小于以往知觉广度的研究结果。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可能是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标准的 Stroop任务中引入中文双字颜色词 ,结果发现 :1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双字词都产生了显著的 Stroop干扰效应和促进效应 ,双字词的反应时模式同单字词相同。这表明语言学意义上的中文词是一个知觉加工单元 ,无论它由一个字组成或由两个字组成。 2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双字词 ,Stroop促进效应和干扰效应相同 ,相对于控制条件呈一种对称关系。这一结果同国外的有关发现不同 ,表明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同西方拼音文字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来考察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实验结果发现,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优生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字左侧一个汉字到注视字右侧三个汉字,小学五年级语文学困生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字左侧一个汉字到注视字右侧两个汉字。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优生的阅读知觉广度比学困生更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中文阅读中双字词汇视觉信息编码的过程特点。实验一操控词n+1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1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延迟时间为0 ms)都影响总阅读时间,且影响程度与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有关;延迟时间为60 ms时,词n+1上的左侧字消失不再影响总阅读时间,而词n+1上的右侧字消失仍会影响总阅读时间。实验二操控词n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一致,说明词n上汉字视觉编码不受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的调节;延迟时间为60 ms时,各消失条件都不影响总阅读时间,说明词n上不同汉字的视觉编码同时完成。基于两项实验结果可得出,在预视阶段内中文读者以汉字单元编码内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在注视阶段内以整词为单元编码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绕口令效应指无论朗读还是默读,绕口令的阅读时间都长于正常句子的阅读时间。本研究采用Eyelink 2000型眼动仪,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汉语阅读中的绕口令效应及其对知觉广度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与阅读非绕口令相比,绕口令的阅读时间和注视次数均显著增加而阅读速度和平均眼跳幅度均显著下降。实验2结果表明:绕口令的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1~2个汉字,控制句的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3个汉字。结果说明汉语中存在绕口令效应,使读者知觉广度变小,阅读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以Eyelink2000型眼动仪为工具,探讨了自然阅读和校对阅读两种不同的任务对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校对阅读条件相比,自然阅读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快、眼跳幅度更大。(2)自然阅读条件下被试的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3个字;校对阅读条件下被试的知觉广度仅为注视点1个字的空间。结果说明,读者在校对阅读和自然阅读条件下采用了不同的阅读策略,阅读知觉广度的大小受任务要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控双词消失的延迟时间,考察中文读者编码两个相邻词汇(词n与词n+1)视觉信息的年老化问题。结果发现,从40 ms延迟时间至160 ms延迟时间的所有消失条件均不影响青年人的句子总阅读时间,这意味着青年人能够并行、快速地同时编码词n与词n+1的视觉信息;而所有消失条件都影响老年人的句子阅读时间,40 ms延迟时间消失条件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甚于其他较长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条件,80 ms、120 ms和160 ms延迟时间消失条件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相同。由这些结果可以确定,中文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的年老化同时受视觉与认知因素衰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高中二年级学生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发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大约为注视点左侧一个或两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三个或四个汉字的空间;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正常阅读中的眼跳距离约为三个汉字的空间,在连续注视的过程中知觉广度有较小范围的重叠。  相似文献   

14.
张文嘉  李楠  关少伟  王穗苹 《心理学报》2014,46(9):1261-1270
书面语言阅读过程中, 关于读者能否提取预视词汇的语义信息, 以往的研究仍有争议。鉴于边界技术在研究该问题时具有无法严格控制预视词呈现时间等一些局限性, 近年来有研究者利用ERPs技术结合伴侧RSVP范式对拼音语言中的语义预视效应进行研究。本研究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中文句子阅读中, 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 保证关键屏(目标名词位于右侧副中央凹处)内容在实验条件间完全相同, 避免以往类似研究中关键词自身属性信息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ERPs数据分析发现, 在关键屏呈现后, 语义违背相比合理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400成分, 而关键后屏(目标名词位于中央凹处)呈现后, 两种条件间的N400成分无显著差异。该结果支持中文句子阅读中预视词汇语义信息可以得到提取, 并参与随后的语义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高、低水平汉英二语者阅读难易英语句子的知觉广度,本研究发现二语水平和句子难度调节汉英二语者的英语阅读速度,但不影响其阅读知觉广度,均表现为注视词左侧1个词至右侧1个词。该结果表明汉英二语者采用相对固定的注意分配策略来阅读英语,与中央凹加工负荷假说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