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溯式时距估计是以记忆为主要成分, 且事后才知要对两个相继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或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进行估计。可分为近时和远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 两者的计时机制与记忆有关, 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短时或长时记忆, 直接证据来源于即时回忆单一或多个认知任务以估计时间, 间接证据则聚焦于物理、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后者侧重自传体记忆, 可从问卷或访谈的测量方式以及主客体特征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寻找证据。今后需以整合的观点深入探究回溯式时距估计的计时机制, 拓展回溯式时距估计行为测量的研究, 并开展对回溯式时距估计神经生物学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03,26(4):587-589
采用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实验范式,以9s为目标时距,采用加工深度作业,考察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年老组比年轻组显著高估目标时距,而加工深度作业并没有影响时距估计作业。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与年老被试较慢的加工速度或更快的遗忘率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年老被试加工资源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刘静远  李虹 《心理学报》2022,54(12):1455-1466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60人,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90人,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2):315-317
以5s、13s和26s为目标时距,采用产生法和复制法,探讨了预期式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任务作业中。年老被试和年轻被试两个年龄组之间估计时距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的估计时距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单一的内部时钟频率变化的假设并不能对单任务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是内部时钟频率变化和认知过程变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524-528
采用双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对(5s、13s和26s)三个目标时距的产生法和复制法的结果来探讨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目标时距和不同的估计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比年轻被试显著高估时距,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年老被试会比年轻被试产生更长的时距。而在复制法上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显著低估时距,但是只有在长时距条件下(26s)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与内部时钟减慢和注意资源减少有关,而在复制法上对时距的低估可能反映注意资源的减少。此外,对于长时距的时间复制,情节记忆的损伤也是导致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种时距估计方法,检验时距锚定值对时距估计的影响,并探讨了时距信息的心理表征方式。63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实验1采用口头报告法,表明较大的时距锚定值(5s,5000ms)条件下,被试估对时距的估计值较大,而较小时距锚定值(1s,1000ms)条件下被试估计的时距值较小;语义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锚定值(1s与1000ms,5s与5000ms)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采用产生法,进一步表明时距表述方式对产生时距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时距估计受时距锚定值的影响,时距信息可能以语义形式进行表征,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单位的表层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对时距的估计及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格  冯刚  姜涛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93,26(4):12-18
该研究旨在探查学前儿童对时距的认识过程及其认识策略。使用2秒、4秒、6秒、8秒四种不同的时间间隔作为刺激物,在每次呈现之后要求儿童按键再现时距。5岁和6岁的学前儿童参加这一实验。主要结果表明: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单一时距;在无声音参照条件下,他们对4秒钟的估计较为准确,而在有声音参照条件下,5岁儿童则对6秒钟的估计更趋准确。研究材料还证实了,儿童从5岁起初步能够使用时间标尺,开始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  相似文献   

9.
时距知觉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列  张侃 《心理科学》1999,22(2):124-127
本文回顾了近五十年来时距知觉的实验研究,对不同的理论模型、实验范式、实验方法以及主要时距判断规律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进一步探讨了时距知觉研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Treisman及其同事最早发现人类对时距的判断很容易受到重复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扭曲或偏离,并认为时距估计中的重复刺激具有两种效应。着重介绍了时距估计中重复刺激效应产生的机制及其理论模型、重复刺激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时距估计中重复刺激效应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前儿童对短时时距的区分及其认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令儿童比较时距长短为手段进一步探查学前(5、6岁)儿童对短时时距的认知过程,挖掘幼儿的认知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短时时距;2)6岁儿童已能使用时间标尺测量时间,5岁儿童已有潜力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3)两时距的时间差别大小是影响儿童认知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1探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情景模型的更新受到事件持续时间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条件下,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还是静态观,结果支持了情景模型更新的动态观。该研究表明,事件持续时间与时间转换大小之间的关系对情景模型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  相似文献   

13.
刘瑞光 《心理科学》2008,31(6):1477-1480
采用预期式研究范式,创造性地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从心理物理学的视角,通过六个实验系统地考查了影响被试短时距(6s至24s)估计的标量特性和物理、心理和生理的信息源因素.深入探讨了注意、激活、间断和间断期望效应因素对时间估计行为的影响及时序信息的动态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包含时钟、累加、记忆和比较四个动态加工过程的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experiment tests Hobbes' superiority theory of humor in relation to identification classes (a replacement for the construct of reference group)—i.e., a vicarious superiority theory of humor is examined. Joke content concerns Canadian-American relations. Ss were selected so as to be either pro-Canadian Canadians or pro-American Americans.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 (p < .01) each of the two groups tended to find that permutation of jokes funnier in which its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class was victorious and its negative the butt than was the opposite permutation in which the negative identification class was victorious and the positive the butt.  相似文献   

15.
时间知觉是指对刺激的同时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的认知加工, 表现为时距和时序两个方面。注意机制可以解释实际时间和主观时间之间的差异:注意的增强会延长对时距的估计, 受注意的刺激会被知觉为提早出现。相关的注意理论模型有AGM模型, 系统仿真模型和AUM模型。未来需关注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 进一步推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和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永红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4):775-779
采用事后回溯设计,考察了大学生公众时间回溯式记忆的特点。研究选取1995到2001年之间发生可辨别的新闻事件14项,要求被试对新闻事件的时序、时点和时距进行回忆。结果表明:(1)公众事件回溯式时点记忆的正确率随时间的远近发生变化,较远的时间回忆正确率低,而较近的时间回忆正确率较高,存在近因效应。(2)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受真实时距的影响,短时距容易被高估,长时距容易被低估。(3)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序回忆存在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被试对发生较远的事件总是倾向于估计得更远,对发生较近的事件也倾向于估计得较近。而对两者中间的事件的顺序估计较为混乱。(4)本实验研究的公众事件回溯式时间记忆符合时间的重构理论和分段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7.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5):1035-1039
用两个实验考查了时距估计中刺激物的动态变化效应。结果发现,刺激物的运动、速度和旋转角度显著地影响着被试的时间判断,刺激物速度的时距延长效应对于较长时距(18s-24s)来说更加明显;运动刺激与较短、较准确的时距判断相关联;旋转角度的减少使得被试低估时距,而旋转角度的增加使得时距估计呈高估倾向。被试在时间估计过程中表现出长时距低估和短时距高估现象,本研究得到的时间估计转换点是11.4s,此点与先前的有关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duration judgments for taboo and neutral words in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timing tasks. In the prospective task, participants attended to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and generated shorter duration estimates for taboo than neutral words and for words that they subsequently recalled in a surprise free recall task.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memory encoding took priority over estimating durations, directing attention away from time and causing better recall but shorter perceived durations for taboo than neutral words. However, in the retrospective task, participants only judged durations in a surprise test at the end, and their duration estimates were longer for taboo than neutral words. Present findings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 same emotion-linked memory encoding processes can cause underestimation of durations in prospective tasks but overestimation in retrospective tasks, as if emotion enhances recall of ongoing events but causes overestimation of the durations of those events in retro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