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法,通过调查810名6-14岁儿童头脑中想象物的文字与图画描述,考察了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想象物的文字与图画描述可以分划分为3种水平:表象的记忆水平、表象的再造水平和表象创造水平。其中,对想象物的文字描述水平,年龄发展趋势明显,从小学一至二年级之间和四到五年级之间的发展变化最大;而对想象物的图画描述水平,年龄发展趋势不明显。(2)根据儿童对想象物的文字描述和图画描述的发展的匹配程度,可以把儿童的想象发展分为3种类型:文字与图形符号均衡发展型、文字符号型和图形符号型。 相似文献
3.
4.
我国3~6岁儿童个性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以往中国儿童个性结构研究基础上,以问卷调查(n=927)方式,将层次聚类和迭代聚类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理论分析等方法最终确定我国3~6岁儿童的个性类型包括认可型、矛盾型、拒绝型及中间型四类。其中认可型属于积极个性类型,矛盾型和拒绝型属于消极个性类型。研究表明,中班到大班阶段是幼儿个性发展相对重要的时期。男女幼儿在多个个性维度及大部分具体特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图片判断和个别访谈任务,从本体区分和归因的角度,对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的元认知发展进行了探查。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和物理发音区分较早,但对于言语行为和生物发音的区分水平普遍较低;34、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认知水平较低,5岁开始发展,6岁有显著提高;3~6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认知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关于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可形状图、两可动作图和局限视野图三个实验,考察了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与其作品问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儿童的知觉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图画作品的知觉信息完整性均影响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取180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考查其数量估算能力.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备数量估算能力,但合理估算水平较低;(2)3-4岁儿童的估算多处于"大胆猜测"阶段,4-5岁儿童能有依据地估猜;(3)3-6岁儿童的估算水平受所估算数量大小影响较大;(4)3-6岁儿童的数量估算能力在有、无参照情况下均有显著年龄差异,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被试为 4岁到 5岁儿童 4 2名 ,男 19名 ,女 2 3名。三种实验条件分别为控制组、单维组、双维组 ,采用体现因果关系的图片类比推理材料。结果表明 :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单维类比推理能力已接近形成 ,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均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但年龄差异显著 ,其中 5 5岁组儿童明显优于 5岁组 ,5岁组和 4 5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 5岁组显著优于 4岁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4 5~ 5 5岁为儿童发展双维类比推理的“快速增长期”。实验中没有发现“练习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图片内容的再认作为项目记忆任务,图片与颜色背景的联结记忆作为来源记忆任务,并对两种记忆结果分别做信心判断,考察3~6岁儿童情景记忆及其监测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3岁儿童已具有项目记忆能力,4~6岁儿童其项目记忆能力显著优于3岁;6岁时才发展出来源记忆,两种记忆的发展不平衡。3~6岁儿童已经具备有效的项目记忆监测能力,但4~6岁儿童的监测准确性要高于3岁儿童;6岁儿童能够有效监测来源记忆,其准确性显著高于3~5岁儿童。结论:3~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情景记忆及其监测能力不断发展,且来源记忆能力及有效监测能力的发展要滞后于项目记忆。 相似文献
11.
12.
13.
Twenty-six mother–child dyads volunteered to be observed interacting at home, and the children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interviews designed to elicit their personal narratives. Observers coded the children's compliance with mother instructions and the mothers' responsiveness to their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Other raters coded the children's narratives for coherence of story structure. Correlational analyses of the data sets confirmed hypotheses that mother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 coherence scores would account for separate variance in the children's willingness to comply with their mothers' instructions. Thes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literature on child–mother synchrony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children's personal narratives. 相似文献
14.
3~5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研究在两种理论背景下,探讨了3~5 岁幼儿执行功能年龄发展特征。通过运用8种不同的执行功能任务,结果发现,从3 岁到4 岁是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执行功能的不同类型在发展的趋势上有所不同,表现为:抑制控制及“热”执行功能的发展主要在3~4 岁之间,而计划控制和“冷”执行功能在3~5岁期间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时间表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叙事属性的判断,让66名博士生被试对12篇删除了明显时间概念词的叙事语篇(创造性与非创造性叙事各6篇)进行时间表征方面的评定,从而检验了“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概念在叙事语篇中的时间表征意义,以及存在的性别、年龄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幼儿箱庭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选取了10名幼儿(3~6岁),对他们的初次箱庭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给幼儿介绍箱庭时通常需要他们的父母或朋友在场,利用玩具在引导幼儿熟悉箱庭时发挥重要作用;幼儿箱庭制作时间都比较长;玩具选择以动物类为主;制作过程中频繁移动玩县;空间使用以“占满”类型为主;大多数幼儿制作时都不动沙;作品主题以“无明确主题”为主,有明确主题的主要为“动物世界类”和“家庭生活类”;制作过程中幼儿主动与见证人之间的互动频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因果条件性逻辑推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研究了儿童社会信息因果推理发展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社会信息推理能力呈年级性递增。(2)社会信息的内容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推理的能力。(3)儿童四种逻辑形式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AC、DA在年级水平上差异都十分显著,但MP和MT在年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儿童在各个年级四种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确定型和非确定型逻辑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4)逻辑形式的难度、儿童的年龄影响儿童合理化解释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19.
以概念图为研究工具考察了4~6岁儿童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概念表征。结果表明:4~6岁儿童对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已有初步认识。这种认识直接源于与周围学习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的相互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差异及性别偏好。研究还依据现象图式学对概念图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Well-developed career stor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as they navigate an unstable and unpredictable labour market. Existing narrative approaches in career guidance do not yet clearly identify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which career stories are created. In this article, a model of transformation-through-writing will be introduced to help expla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at occurs when narratives are used for constructing career stories. We propose that this learning process occurs stepwise in four cognitive stages: sensing, sifting, focus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progress through these stages, an internal (with oneself) as well as an external (with relevant others) dialogue is needed. The case study used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is a story of unemployment and effectively shows how narratives can be created through expressive and reflective writing and how such a process may foster career learning in response to a boundary experie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