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不平等是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可能抑制、也可能提升阶层流动感知。在梳理两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作用机制模型。经济不平等可能通过影响不同的心理过程,继而对阶层流动感知产生抑制或提升作用;此外,两者关系也会受到微观个体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的调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和完善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丁毅  纪婷婷 《心理科学》2021,(2):412-418
不断加剧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对个体和社会有着巨大危害,然而人们对经济不平等却有着较高的容忍性。基于个体心理的研究证据,本文提出认知和动机双重路径模型来解释个体容忍和支持经济不平等问题。在认知路径上,个体倾向于低估当前社会的经济不平等程度和将经济不平等评价为公平的;在动机路径上,个体预期经济不平等将带来自我利益的增加。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整合多重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并探索有效干预手段以增加人们对减少经济不平等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心理科学》2019,(5):1230-1235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4.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 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 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 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 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 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 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 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 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 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 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 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 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 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 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 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的对抗,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会认为宝宝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任曦  王妍  胡翔  杨娟 《心理学报》2019,51(4):497-506
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 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评价威胁是诱发个体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情境因素, 然而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是否会表现出更高的应激反应, 以及社会支持是否会缓解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还不可知。本研究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为范式, 以主观应激报告、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作为应激指标, 使用自我构念问卷测量个体互依自我构念水平, 将健康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支持启动组和社会支持启动组。结果发现, 互依自我构念水平正向预测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皮质醇水平增加量; 同时, 相比于自我支持启动, 高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经历社会支持后有更低的唾液皮质醇变化量。研究结果提示, 社会支持对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1,53(10):1161-1172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 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 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 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 (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 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 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 (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 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 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 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的关系尚存争议。有的研究表明, 童年贫困会加速个体的认知老化,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童年贫困会延缓个体的认知老化, 这与社会流动性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对于童年贫困个体, 低稳定或者社会经济地位的向下流动(即长期贫困)会使逆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断累积, 从而加速个体的认知老化; 而心理韧性高的童年贫困个体, 可能会促使社会经济地位向上流动, 这会增加个体的认知储备, 并提升特定认知能力, 进而延缓认知老化。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童年主观贫困与认知老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贫困对不同认知能力老化的影响, 也应关注童年贫困与晚年认知老化关系研究中的幸存者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4.
健康公平--概念、影响因素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健康不平等和不公平一直是卫生改革与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并已经成为了国际卫生政策的主要方向.在国家之间健康不平等和不公平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产生疾病和导致死亡率差异的社会经济阶层的形成机制,将健康不平等作为疾病病原学的一个函数,关键措施是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在中低收入国家,人们却趋向于通过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反应抑制是指个体抑制不合适、不安全、或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是重要的执行控制功能,在成瘾行为的作用下易受到损害。目前众多研究发现饮酒行为与个体反应抑制功能的表现关系密切,即便在个体戒断后也有长时间影响,且对饮酒者后代的抑制能力形成破坏,提高了后代出现成瘾行为的风险。随后从脑结构和神经递质两方面探讨饮酒影响反应抑制功能的机制,并整理了近些年基于双重加工模型提出的反应抑制训练及其在临床干预饮酒行为上的作用。未来研究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索,同时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是相关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谣言是指一种据称真实但未经证实的普遍流传的说法。谣言会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个体水平上的认知和情绪变量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变量及情境变量的影响。个体传播谣言的心理动机包括寻求事实、关系提升和自我提升。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中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扩散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冲突进一步升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查影响谣言传播的群体因素,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探究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并考虑谣言在突发社会事件中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 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 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 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 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 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 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不平等规避是指人们在资源分配中厌恶不平等的分配结果,为了达成平等甚至愿意付出一定代价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经济学中常见的行为"异象",属于社会偏好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平等规避的经典模型是FS-ERC模型,后来的研究者从消极情绪、意图和社会奖励等视角对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不平等规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距离、决策时间和实验任务特征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以及对不平等规避的稳健性进行再验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稀缺是由资源的真实缺乏或感知缺乏所引起的个体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稀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体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类型的稀缺(以食物、产品、资金为代表的有形资源稀缺vs.以时间为代表的无形资源稀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共性与差异?梳理文献发现, 有形资源稀缺会使个体产生珍惜性行为、补偿性行为和趋近性行为, 而无形资源稀缺只会使个体产生珍惜性和补偿性行为。未来研究应关注稀缺影响个体行为的边界条件, 以及时间稀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