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体,是语言的美化与升华。衬词和衬腔在民歌中的运用很多,它是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段。衬词衬腔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歌曲的深刻内涵,使歌唱者的情感得到了延伸,并为歌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衬词是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阳田歌中存在大量的地域性衬词如"打刘海"、"打丫头"、"打咚塌"和"打樱桃"等.这些衬词最初出现在歌曲中的帮腔,众合位置.然后逐渐演变进入歌词之中,成为歌词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衬景人物是在风景画面中点缀所占画面比例很小的人物风景画。衬景人物不仅表现了历史的时代发展,创造出动感和节奏美,在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同时还进一步为画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衬景人物依附着风景画的发展而逐步走向独立,在衬景人物的发展过程中,风景绘画中人物与风景是不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表达等关系,在一幅画面上,主体的表现不会因为衬景的出现而转变。通过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衬景人物的意义、人与风景之间的关系和在画面中的影响因素等研究,为我们在油画创作时安排人物与风景间的关系、人物与风景在画面的整体关系,衬景人物构图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衬景人物构图原则因素等,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效果得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萍 《美与时代》2007,(7):77-78
信阳民歌唱腔音乐是产生于江淮之间的信阳的乡音乡情和土腔土调.信阳民歌有独腔韵、对腔韵、帮腔调等丰富的种类,信阳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完美的统一,有独到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张老相片上,一枝桃花,没有一片叶子。太单调了,可惜,真可惜!“红花还须绿叶衬”,红花美,有绿叶陪衬,更添韵味。“红”与“绿”,颜色的对比;“花”与“叶”,物象的对比。对比,审美的一大原则,也颇有搭配、合作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的代表,最具有地方色彩。信阳民歌的所有演唱韵味特色、技巧的表现和音律形态都是建立在地域语言之上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合作的整体。因而笔者主张通过调整腔音,控制人体技术(方法)及一些发声规律,使地域性的歌唱从科学的发声方法中获得借鉴,并发挥整合效能,从而提高民歌的艺术演唱层次。  相似文献   

7.
浅论苏南民歌地方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的地方色彩问题是民族音乐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音乐的创作、音乐表演有很大的影响,与民族旋律学、润腔学、音乐美学和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南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苏南地方局部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民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高校声乐专业方向的师生作为教育系统内民歌的学习者和传承者,他们对民歌的掌握程度将决定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在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河南民歌生态,我们对河南高校声乐专业方向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一项深入的社会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河南民歌在河南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声乐专业的受教育者对河南民歌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意向、河南高校声乐教师对与河南民歌的认知情况等,并针对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为河南民歌在河南高校中的进一步推广、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信阳民歌的音调主要分为徵类色彩、羽类色彩、宫类色彩和商类色彩四种类型。总体上来看,信阳民歌中绝大部分属于原生态民歌,其旋律优美,音域较窄,音区偏高,多用装饰音。以徵调式、宫调式、羽调式为多。  相似文献   

10.
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名日-汉双语者为被试, 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 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四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非词空格条件和字间空格条件。为了确保四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 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发现:(1)在总体和局部分析中, 词间空格条件下平均注视时间显著少于正常条件; 非词空格和字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2)在总体分析中, 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在正常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中差异不显著; 局部分析中, 词间空格条件比正常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更短、注视次数更少。表明日-汉双语者在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 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 在汉语阅读中, 词是重要的加工单位。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湘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旋律自由洒脱;歌声悲壮豪迈、慷慨低回,却又很优美和动听;歌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感朴实、爱憎分明,能够使人亢奋,是充满哲理、能雅俗共赏的词句与诗歌.  相似文献   

12.
词切分指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将词从句子或语篇中切分出来以促进文本阅读与加工的过程。本文对近20 年来汉语词切分研究成果总结发现:词间空格、词素特性、词意识、词汇预期均可作为词切分的依据; 汉语阅读存在词n和词n+1两种切分,两种切分过程中字词加工均遵循交互激活假设,切分词n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表现为字词同等相互影响,切分词n+1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更多表现为词汇加工影响字加工; 重叠歧义词切分遵循多重激活假设,其中被激活的单词之间的竞争机制符合竞争假设,左侧词汇在这一竞争中具有优势,此外,重叠歧义词的切分受到词频,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小鲁 《天风》2002,(5):46-47
马丁·路德热爱音乐,是个出色的歌手,在作曲方面也十分在行。无论在故乡、在修道院、还是在德国的其他地方,回荡在他耳边的除了弥撒曲或经文歌以外,就是民歌。因而在如何营造理想的新教圣乐方面,路德无疑是从民歌那里受到莫大的启发。在当时的众多作曲家里,路德给予最高评价的是路德维希·森夫尔(Ludwig Senfl,约1489—  相似文献   

14.
衬托法     
衬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分为正衬和衬反两种: 一、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进行衬托,也就是以毒衬毒,以勇衬勇,以美衬美。经过衬托,就能使毒的更毒,美的更美,勇的更勇。例如柳宗元的《捕蛇常说》,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苛政非者之毒”。作者在表达这个观点时,除了正面描写逼税的凶狠场面外,还描写了一种非常毒的异蛇。经过“毒蛇之毒”一衬托,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苛政之毒”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的印象也就特别  相似文献   

15.
地方民歌是千百年来各地区劳动人民言传心授留下的音乐艺术瑰宝,反映着各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日常叙事。在演唱地方民歌时,其歌曲背景、音乐风格、语言语调及演唱情感几个方面是唱好地方民歌的关键。若忽略这些方面,千篇一律过度讲究"科学发声方法",歌曲就很容易由于太过"洋气"从而缺滋少味。要想真正唱好一首地方民歌,了解歌曲背景,掌握该地区语言的特点、作品风格以及演唱情感是必不可少。地方民歌《咕噜山歌》是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背景,把握曲调的风格和歌曲情感,正确理解歌词含义,并结合当地的方言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快于道德词;(2)远近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个体更倾向于将道德词判断为"远",即道德词更偏上;在空间下方时,没有显著的偏向;(3)在距离判断中,个体对道德词的判断出现显著的向上偏移,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出现显著的向下偏移。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会影响个体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具体来说是"道德是上"的隐喻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上"的偏移效应;而"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则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下"的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会注视每一个词,而是不断地跳过很多词。在英文阅读中至少有30%的词被跳读,在中文阅读中近50%的字词被跳读。那么被跳读的字词是否得到加工,何时得到加工,是当前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模型关心的基本问题:具体包括(1)词跳读是基于副中央凹处词汇的完全识别还是部分识别后发生;(2)中央凹加工负荷是否影响对下一个词的跳读;(3)副中央凹和中央凹加工效率与词跳读的关系是什么;(4)较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如词长、复杂性)和较高水平的语言信息(如词频、预测性)如何交互作用决定一个词的跳读。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最后结合中文阅读中书写系统的特点,对未来中文阅读中词跳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彝族、白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运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法,研究了彝族、白族和纳西族237名大学生对11种基本颜色词的分类。结果表明,三个民族的大学生对11种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有一致之处,但也有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⑴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数目不同;⑵基本颜色词的类别不同;⑶基本颜色词语义空间的维度不完全相同;⑷每一类别中包含的颜色词及颜色词的数目不同。这些差异体现了文化和语言对颜色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12)
<正>新约圣经中,中文译为"知识"一词的有两个希腊词:"γνωσιζ"和它的复合字"■■γνωσιζ",两个词共出现25次。其中,"γνωσιζ"出现21次,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了16次;"■■γνωσιζ"出现了4次,都在保罗书信中。两个词的基本意思都是"知识",也有"智慧"、"清楚的认知"等意思。这两个表达"知识"的词,在保罗书信中主要用来指与上帝有关的知识(参罗10:2,11:33;腓1:9;西2:3,3:10;多1:1)时,都包含了"领  相似文献   

20.
白学军  张兴利 《心理科学》2003,26(6):1004-1007
本实验利用DMDX系统,通过命名任务来考察在篇章阅读中类别指称对象的可提取性。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在立即条件下,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一致时,更有利于探测词的激活;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不一致时,压抑效应不明显。实验二的结果发现在延缓条件下,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一致时,对探测词的激活优势并不明显;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不一致时,对探测词的激活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