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  相似文献   

2.
临终关怀在当下社会面临着科学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孝道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以及临终关怀主客体的错位。临终反向关怀以强调临终者为主体的视角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文化分析视角,尝试以临终关怀发展的西方文化基础及儒释道文化为脉络,探讨临终反向关怀本土化的文化载体。研究显示,基督教描绘的天堂、儒家追求的流芳百世、佛教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家追求的修成仙道的人生终极目标的思想,从行为、言语、情绪、精神等方面为临终反向关怀提供了具体的思想及行动指导,临终反向关怀具备西方及本土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3.
临终礼仪是攸关生死的生命礼仪,也是古代丧礼仪程的前置环节。早期儒家基于上古临终关照实践而书写的临终礼仪,集中记载于《仪礼·既夕礼·记》和《礼记·丧大记》之中。临终礼仪从迁居正寝开始,有斋戒、去乐、更衣、祈祷、探问、属纩、招魂等仪节,体现着对临终者身体照护、心理关怀和终极关切的临终关怀理念,蕴含着古人慎终、正终和善终的价值观念。早期儒家的临终礼仪书写与儒者自身的临终生命事件可以对观,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既遵循临终礼制规范而强调正终,又有超越生命礼俗的价值祈向和临终抉择。现代人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临终难题",应从对传统临终礼仪及其临终关怀理念的重新审视中,获得推动当下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事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化就是人化,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孕育、形成与发展,赋予临终关怀丰富的文化意义,深刻影响着临终关怀发展。中国伦理文化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它的血缘文化、情理文化以及孝文化的方向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公众对临终者的态度、观念和行为,阻碍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国伦理文化的现代转型,尤其父权制的解体、社会组织伦理的兴起以及民众权利意识增强,为消除伦理文化对临终关怀的影响提供机遇,也有力促进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临终伦理是两岸学界关注的共同话题之一.从治疗原则、医护理念、宗教信仰、殡葬礼俗等不同层面和视角,台湾学界揭示了临终伦理的多重面向;从临终关怀所面临的多重伦理困境的角度,内地学界探索了临终关怀的一般模式和构建临终伦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两岸临终伦理研究具有相辅相成、可达致相得益彰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医学社会学探讨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职工医院(031606)李红霞,王萍兰,卫崇理一、临终关怀是被动的安乐死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行为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关心、体贴、照顾病人,以提高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临终关怀是当代社会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福利模式。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在个体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些理论与实践在认知死亡过程、实施临终关怀的目标、临终关怀的核心理念,以及重视家属的抚慰工作等方面与临终关怀理论相通,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启示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生理过程的把握、宗教师介入对临终者生命尊严的维护与提升生命境界的效用,对临终者的角色定位,对临终者死亡恐惧的化解,"觉性照顾"对死亡的超越等几方面。完成佛教临终关怀的现代价值转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模式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临终关怀服务的参与者在职业角色定位、服务内容、职业规范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因而极其容易产生法律风险和民事纠纷。从临终关怀服务多学科团队工作的现状出发,汲取典型诉讼案例的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有关临终关怀从业者管理的法律制度,确立"以临终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原则,提出规范临终关怀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医护人员的告知义务、参与者的职业保障等建议,使该项事业能够在法治化、制度化的进程中安全、规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凤鸣 《法音》2019,(3):67-69
正世俗缓解死亡焦虑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形式就是"临终关怀"。现代"临终关怀"的分工已经相当细致深入,但我们的现实是从政府到社会层面,老年人的精神呵护是缺乏的,质量不高。虽然各类临终关怀在提升临终者的生命质量、维护其生命尊严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些关怀所能到达的深度和广度,其真实有效性,从理论到实践都开掘不够。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程,就要集中经济与卫生资源,提供政策和支撑条件;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全人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临终关怀:送走人生最后一站薛彦莉今天,宗教信仰乃是全世界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在临终关怀的领域里,认真考察宗教关怀对临终病人在心理学上的作用和实施途径,也是临终关怀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课题。在临终病人的临终意识中,有对生的留恋,有对死的恐惧...  相似文献   

12.
加快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程,就要集中经济与卫生资源,提供政策和支撑条件;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全人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陈兵 《法音》2005,(8):17-22
人临终之际,身心蒙受剧苦,最需要关怀照顾。经中说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死后的去向,故在斯际照顾亡者,帮助其保持正念、往生善处,至极重要。现代医学发现,病危时没有精神支持网络的人,尤其是男性,死亡率比具有精神支持网络者高3倍。西方天主教于1967年创办“善终院”,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 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给以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此后,临终关怀逐渐受到重视,进行一系列临终照顾的“安宁病房”,现在已在…  相似文献   

14.
徐勇斌 《天风》2012,(10):24-25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过程。"生",人人庆贺;"死",却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以至于当"临终"的一刻到来时,病者与其家属常会慌了手脚,六神无主,不知该做些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临终"这最重要的一刻。长沙市城南堂弘扬圣经伦理、秉承教会传统,结合中国文化"五福"之一的"善终"对50多位义工进行"临终关怀"培训,让他们用爱心送走离世的人。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临终患儿多层面的特殊性,包括在生理层面对于疾病、疼痛以及药物的感知与反应;心理层面对死亡认知的差异性以及濒死时心理状态的改变;家庭支持网络的特殊性与学校支持网络的重要性;以及身为儿童对于发展与学习的特殊需要。并基于对重庆市FS儿童医院、长沙市H儿童临终关怀机构的患儿临终关怀服务的调查,论述"情境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适用性,提出搭建以"情境理论"为理论视角,以患儿为中心的个体增能、家庭增能、照护专业增能和社会资源链接的儿童临终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内隐自尊是自发的、自动的、无意识地自我评价系统.临终关怀系统与临终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感密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已渗透临终关怀研究领域.通过回顾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系统的社会表征及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的修复可能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查大学生对临终污名者的内隐、外显态度。方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验,对安徽师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60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大学生在临终者内隐态度上,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185.53±278.95)ms长于相容任务反应时(765.62±199.10)ms;大学生对临终者外显态度均表现出消极态度,但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表现出积极(1.54±0.52);被试的性别以及被试是否接触过临终者并不能改变内隐以及外显态度。结论:大学生对临终者具有负面刻板印象以及污名效应,临终关怀以及对临终者的偏见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心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线,对于生死问题,其主要思想可依次概括为:关注今世,死而不朽;生死统一,死而不亡;生死轮回,死而不灭。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尊重死亡的自然法则,但是重生讳死,极重生的延续。在临终关怀发展势头空前的趋势下,对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取长补短,从临终关怀的接受者的心理进行考察,有利于为临终关怀本土化所面临的融合困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