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54名精神分裂症,47名神经症及51名控制组被试分别完成了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责备与辩解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病人组与控制组相比有较高的内控倾向,但在责备和辩解倾向上的差异却不显著,针对这一结果,本文讨论了在心理控制源倾向与适应和健康关系中情境因素的重要性,以及病人责备与辩解倾向存在较大差异的假设,文中还针对问卷研究的局限,提出了验证假设的途径以及改进临床研究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王登峰 《心理学报》1992,25(2):64-71
本研究是对Wang和Anderson研究的继续。149名大学生被试分别对成功和失败情境下的辩解以及交互负有责任情境下的责备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外控者与内控者相比有着较高的辩解倾向,而丑这一结果不受辩解情境(成功或失败)以及辩解对象(自己或别人)的影响。同时,在交互负有责任的情境下,外控者与内控者相比有较高责备别人的倾向,而对自己以及环境因素的责备则没有表现出差异。文中从方法学及心理动力学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丁如一  周晖  张豹  陈晓 《心理学报》2016,(8):981-988
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究自恋与亲社会倾向及与现实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1表明,对男性而言,自恋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不存在相关;而女性的自恋与公开、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研究2通过行为实验证实,在公开的情境下,男性青少年中高自恋者比低自恋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非公开的情境下,高低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揭示,男性青少年自恋者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33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讨威胁情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比较策略与身份选择的关系。研究采用了虚拟创设威胁情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测查了不同认同类型农民工比较策略使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威胁情境下,不同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比较策略的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市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农村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发生的排除了个人感情的关系;一重是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角色关系的前提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确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关系。当人们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彼此感到满意、引起好感,就会产生吸引倾向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产生分离倾向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分别选取217名和245名青少年参与研究,考察学业动机比较的方向与相似性对青少年主动情境同伴选择与被动情境同伴去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下行比较相比,学业动机上行比较时同伴选择较多且同伴去选择较少;(2)与低相似水平相比,学业动机高相似时同伴选择较多且同伴去选择较少;(3)学业动机比较的方向与相似性对同伴选择及去选择存在交互作用,高相似条件下个体倾向与上行比较者做同伴,而低相似性条件个体面对上行比较者较多发起同伴去选择;(4)学业动机比较可通过状态自尊对同伴去选择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构建,对于引导同伴交往、提升自尊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特定情境诱发的道德情绪与后续的道德干预行为关系密切;而面对不同人际身份的违规者,当事人的道德情绪感受可能差异较大。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不同道德情境中道德情绪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违规者人际身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不道德程度低的情境,在不道德程度高的情境中被试感受到更多内疚、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情境聚焦理论探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自我获益和情境所起的作用。两项研究通过测量一般权力感(研究一, N= 271)和启动权力感(研究二, N=139名),考察权力感在不同情境(合作vs.竞争)中的亲社会倾向。结果发现:自我获益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竞争合作情境能够调节权力感与自我获益的关系从而影响亲社会倾向,在竞争下,高权者感知到更少获益,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倾向,在合作情境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儿童分配行为的年龄差异以及资源价值和数量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第一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岁)相比,年长儿童(10岁)倾向于做出不平等分配。在第三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10岁)相比,年长儿童(12岁)倾向于做出平等分配,并且这种行为随着资源价值的增加或数量的减少而增加。由此得出结论:在平等与效率冲突的分配情境下,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方分配情境下利他的不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效率提高;第三方分配情境下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同时,资源价值和资源数量影响儿童的资源分配,资源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少会导致不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高效;而资源价值较低和数量较多会导致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公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情景故事法模拟八个顾客公平情景,对160名接线员情绪劳动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故事情景下员工情绪劳动的差异。结果表明,公平感与员工情绪体验正相关显著,二者均与员工情绪劳动负相关显著;在顾客对员工自身或同事公平的情景下,完成情绪劳动付出的意志努力显著低于在顾客对员工自身或同事不公情景中付出意志努力;但在顾客对员工或同事一方不公平及都不公平情景下,情绪劳动差异不显著,员工完成情绪劳动均需付出的较高意志努力,但会显著高于顾客对员工或同事都公平的情景中完成情绪劳动付出的意志努力,即无论顾客对员工自己不公平还是对同事不公平及二者都不公平,只要有不公平情境的存在,员工都需要付出较多的意志努力完成情绪劳动。  相似文献   

11.
霍荣棉 《心理科学》2014,37(3):710-715
人际互动过程中,信任作为决策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信任的决策逻辑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中存在冲突。本研究以合适性为信任决策框架,互动关系为激活规范目标的变量,分析了存在互动关系持续预期和不存在互动关系持续预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被试间存在关系持续时,信任水平较高;关系持续预期消失时,信任水平显著下降。(2)被试对关系持续的重要性感知与其信任决策显著相关。(3)情境中的目标未被激活时,个体的信任倾向与信任决策显著相关;而当情境目标被激活时,信任倾向与信任决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杨中芳所构建的华人人际关系概念化理论模型为蓝本,并采用以往的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揭示了当代华人对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概念化及其潜在的认知维度。杨氏模型认为华人人际关系主要由既定成分、情感成分和工具成分组成。该研究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分家族、学校及日常生活情境建立人际关系清单。然后采用多维量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处理被试对关系进行分类的数据。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被试均依据情感程度对关系进行分类。在等级差异明显的家族和学校情境中,被试依据辈份和等级差异的突显性进行分类;而在等级差异小的生活情境中,则采用功利程度为标准。本文对被试在不同情境中所采用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华人人际关系的义务具有工具性质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杨中芳所构建的华人人际关系概念化理论模型为蓝本,并用以往的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揭示了当代华人对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概念化及其潜在的认知维度。杨氏模型认为华人人际关系主要由既定成分、情感成分和工具成分组成。该研究以中国香港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分家族、学校及日常生活情境建立人际关系清单。然后采用多维量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处理被试对关系进行分类的数据。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被试均依据情感程度对关系进行分类。在等级差异明显的家族和学校情境中,被试依据辈份和等级差异的突显性进行区分;而在等级差异小的生活情境中,则采用功利程度为标准。本文对被试在不同情境中所采用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华人人际关系的义务具有工具性质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以高低强迫倾向个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概率情景设置的Flanker任务中的信息加工灵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相对较缓慢、单一,以集中加工方式为主;高强迫倾向个体对情境的变化较少做出反应,在信息加工的灵活性上存在缺陷,而低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相对较灵活;高强迫倾向个体不易受线索提示的影响,对信息加工方式的策略性调控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研究探讨网络与现实人际关系质量的差异。实验一考察匿名下被试在网络与现实中自我表露水平;实验二考察被试在网络和现实情境中对他人人格品质的评价;实验三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被试对网络维持不同亲疏关系的态度。结果:(1)匿名下被试在现实中更多表露自我;(2)被试对现实他人的品质有更积极的评价,同时交友意愿更强;(3)无论亲疏关系,被试对网络维持人际关系持否定态度。结论:现实人际关系质量优于网络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中生应对活动的特点。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自编的两个具体应激情境下(考试失败与人际关系紧张应激情境)的应对问卷KC与RC为调查工具,对河南省三所中学的466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自编的应对问卷KC、RC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高中生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较多地采取问题解决这一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3)同一个体在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具体的应对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结论:应对是个体与具体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丁芳  周鋆  胡雨 《心理科学》2014,37(5):1154-1159
为探讨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研究1采用自编的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对335名七、八、九年级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特点进行测查,研究2采用独裁者博弈游戏研究范式,考察了120名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对不同情境中公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随年级的增长而降低,且在性别、他人评价、情境类型以及情境类型与他人评价的交互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疚情绪唤醒状态下,初中生在两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分配给自己的代币数;初中生在三人情境中分配代币的数量依次从分配给搭档、自己和第三人而递减,但与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说明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对两人情境中的公平行为有积极影响,而对三人情境中的公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 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 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情的产生或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共情对象在特定情境中与共情主体之间的群际关系、人际关系等也是重要的情境因素, 共情主体对于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或拥有较亲密人际关系的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情境对共情的影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实现。有关情境对共情的影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情境因素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情境影响共情的机制做更为细致、微观地解析, 还可以从共情主体的视角明确个体差异如何调节了情境对共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5,(6):1377-1383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的心理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对382名被试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结构是一种一元单向决定模式,即“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2)个体倾向于较多地将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可控起因,而较少归因于不可控起因。(3)个体在进行自我责任推断时,可控性程度仅对责任的大小构成影响,并不影响对是否承担责任的推断。(4)在自身应为挫折或失败承担责任时,个体在情感体验上较多自我责备,较少自我同情;在行为反应上,较多积极应对,较少甚至不大会消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