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军事伦理研究之管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军人伦理学是军事伦理学的一个部分。新军事革命带来军事道德关系的发展、变革 ,由此提出诸多新的军事伦理问题 ,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上加以研究和揭示 ,为当代军事斗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
读罢《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史》一书,掩卷沉思,该书给我总的印象是:作者沿着军事文化的溪流逆流而上,探赜索隐,在烟波浩渺的中国军事思想文化资源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发展的线索,充分揭示了我国军事伦理文化发展的全貌,也深刻揭示了中国军事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俄军事伦理传统有很大差异。俄罗斯崇尚武力 ,崇拜个人英雄 ,治军手段严厉 ,对待征服者严酷 ;中国信奉“以战止战”,崇尚道义 ,强调民众力量 ,实行“以德治军”。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不同文化传统。明晰两国军事伦理传统的得失 ,有助于认识当代俄罗斯军事现象 ,并对中俄两国的军事交往与合作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美国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个人价值上重视诚实和正义;在职业价值上重视专业和敬业;在组织价值上重视效率和规则;在合法价值上重视依法和守法;在公共利益价值上重视为公共利益服务。美国行政伦理规范经历了一个制定、修订和演进过程,并始终重视其管理和实践。美国行政伦理50年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军事伦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规范体系研究和教育应用研究进行了全景式、多层面的梳理,循此而提纲挈领地把握当代军事伦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国防军事伦理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前瞻式的描述,并揭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库珀是美国著名的行政伦理学专家,其行政伦理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责任行政理论。库珀把责任问题视为行政伦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为了实现负责任的行政行为,他提出应提高行政人员伦理思考水平与伦理决策能力,促成行政责任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有效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道德品质、组织制度、组织文化以及社会期待四要素之间的互动与持衡。库珀的行政伦理理论对中国行政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军事伦理学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对这一学科研究得较多的,是西方一些国家,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也有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但其深度、广度及成果的量,都远不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军事伦理学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总的来看还是具有良好的基础的。一方面,这几年我们在军人伦理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其中有很多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本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它以对人的本原性存在的理解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体的责任伦理体系。儒家责任伦理既是世俗的伦理又是超越的伦理,注重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递进性,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品格。发掘与反思儒家责任伦理中的积极因素与不足,无疑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角色伦理研究属于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既从伦理学意义上考察社会角色,又以社会角色的内在伦理意蕴为逻辑起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二者结合达至伦理学与社会学的学术圆融,开辟了社会伦理研究的新视阈。田秀云教授的《角色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以下简称《角色伦理》)一书于2014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田秀云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经年累月潜心钻研的硕果。  相似文献   

10.
制度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伦理这一概念 ,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风险”问题 (也就是各种欺诈、违约、损人利己现象 )的日益严重而提出的。学者们以期通过制度伦理的研究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人们对制度伦理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本文就目前所讨论的问题作一梳理并进行简单的评述。一、制度伦理研究现状首先 ,关于制度伦理问题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学者们认为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面临着危机 ,根源就在社会转型、制度变迁的社会背景之中。具体表现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两个转变上 :一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