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是古希腊最伟大、最博学的思想家。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留有他的痕迹和影响;当然,在伦理学方面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有:《尼可马克伦理学》、《欧德米亚伦理学》和《大伦理学》。当代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一般认为;《尼可马克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欧德米亚伦理学》则是他早期的作品,《大  相似文献   

2.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办了《中国穆斯林》杂志,为全国穆斯林提供了自己的讲坛和园地,在祖国文化的交响乐中,又奏响了中国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新乐章。五十年来,《中国穆斯林》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发展的变迁,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从季刊发展到双月刊,从只有汉文版发展到有汉语、维吾尔语两种文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穆斯林大众的爱护下,  相似文献   

4.
陈静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27-29,62
德语作家黑塞二战后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介绍到中国已经二十余年了。国内对黑塞的研究多涉及文艺学和宗教文化方面,在心理学方面的探讨不多。勿容忽视的是,分析心理学帮助黑塞走出了个人的精神危机使他的创作实现了重要的转折。从早期的诗文式抒情到中后期探索灵魂的心灵传记,黑塞的作品越发展示了成熟的魅力。在《荒原狼》、《德米安》等作品中,原型理论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诺曼·洛克威尔是美国20世纪早期的重要画家及插画家,作品横跨商业宣传与爱国宣传领域,曾被《纽约时报》誉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在他的画作中,不仅记录了20世纪美国的发展与变迁,也流露出对孩童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憧憬。他的作品大多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他善于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抓住最动人心弦的时刻,最终塑造出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画面形象。文章通过对其作品内容及构图的解读,来达到洞悉和学习大师绘画语言与创作构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玄奘法师不会想到,他曾历经千难万险行走过的这条线路在一千多年后仍然是睦邻、通商、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他是信仰弥坚的佛门弟子,九死一生西行五万里只为求得真法。他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行家,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写下《大唐西域记》记录见闻。他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将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也将西域的人文风情带回中国。他一生译经不倦,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是信仰弥坚的佛门弟子,九死一生西行五万里只为求得直一法。他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行家,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写下《大唐西域记》记录见闻。他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将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也将西域的人文风情带回中国。他一生译经不倦,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韩少功无疑是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都较强的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他对文学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的早期作品强调一种平易近人、贴近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语言经常出现在小说中。在1985年席卷文坛的"寻根浪潮"中,韩少功不再将方言作为一种增强作品生动性、真实性的简单工具,而初步意识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其代表作《马桥词典》中,他不仅通过语言透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更将语言与人的生存、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追索和反思中,韩少功逐步确立起自觉语言意识,开始聚焦于语言的文化性,关注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绵长,绘画的出现早于文字,从大量考古发现中就可以断定色彩绘画形式早在史前就开始了。从文献记录的资料来看,《考工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又载:"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以上文字透露都出周人对色彩的识别与处理。从中国最早的矿物颜料讲起,简单梳理了中国古代色彩绘画的发展历程,由矿物色到植物色再到墨色的变迁,从绘画史的另一个角度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谈中国文化的寻根问题,不能不首先想到《周易》。《周易》通行本和帛书本均含《易经》和《易传》。《易经》是中国古代人卜官在长期积累起来的十分丰富的卜筮记录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占筮书;它是被宗教巫术大氅包裹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百科全书;它相当广泛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以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也发生了转变,以启蒙为核心的精英话语被大众文化取代了其主体地位,因此以启蒙为核心的话语转变成了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从而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引发了一种怀旧热。在这样的语境以及现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中,老上海的形象几乎成了怀旧主流的对象。香港导演关锦鹏的作品是上海怀旧影片的典型代表,他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和《长恨歌》被称为"上海三部曲"。电影中对于老上海的重现,抓住了它大都市的城市特征,强调其世俗消费性的一面,从而展现出30年代上海日常生活的魅力。对于割裂  相似文献   

11.
蒋海怒 《学海》2003,(1):203-204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熊十力是一个中心人物。他在儒学、佛学、易哲学等多领域里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从而,对熊氏学说的辨识,关联到对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的理解。熊氏思辨哲学又极富冲击性和争议性,时代痕迹亦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学研究人及其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某一文化事项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形成田野民族志作品。叶明生教授是熟谙人类学田野方法的学者,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参加王秋桂教授主持的海峽两岸合作项目"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就以《福建龙岩市东肖镇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福建龙岩市苏邦村上元建幡大醮与龙岩师公戏》《闽西上杭高腔傀儡与夫人戏》《闾山教传度仪式研究》等成果,受到学界瞩目。近年来,叶明生教授以他敏锐的学术眼光和鉴识,组织学者对福建莆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自 90年代初率先引入中国港台地区以来 ,在整个中国已成为继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之后的又一理论热点。但由于文化研究的跨文化性和跨学科性 ,加之文化研究者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差异 ,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理解不同 ,在我国文化研究的水平参差不齐。最近 ,我们欣喜地看到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平先生的新著《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 (以下简称《新论》)对文化研究独辟蹊径 ,尤其对城市文化的解析独到深刻 ,是文化研究领域里不可多得的力作。通观全书 ,…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作为一个从商州走出来的作家,他的文学轨迹有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过程。其"商州系列"作品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作品(如《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题,中期作品(《废都》、《秦腔》)折射痛苦的文化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后期作品(《古炉》)则超越了新的"文革"叙事,体现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写作手法上有极大的创新。这一过程的转变,体现了贾平凹对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反省,深层次剖析人与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变异,从而折向人与自然的回归。相信今后,贾平凹的作品会以更深层次触及灵魂的方式剖析人与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到"无"。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6):152-156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史地学巨著,也是一部呈现众多异域形象及表现文化观念变迁的作品,在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来探析《海国图志》,笔者发现,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夷"的套话囊括了众多的"他者"形象。由于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变革,《海国图志》中"夷"的套话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体现了古近之交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也彰显了魏源卓越的文化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城市的文化形象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城市景观是城市面貌的组成部分,它的变迁与趋同是城市文化形象趋同最直接的外在表现,研究城市景观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城市文化趋同的原因,重塑城市个性,重拾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圣经·路得记》和中国民间传说《涌泉跃鲤》分别是基督教与儒家传统文化中影响甚广的作品,两部作品均以日常家庭生活和婆媳关系这种易于被众人理解和认可的题材而微言大义,展现路德之爱与姜诗妻庞氏之孝,不仅使"爱"与"孝"丰富的伦理内涵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文本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观念又蕴含着独特、深刻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高子文 《学海》2012,(3):172-175
贾樟柯一直被认为是"民工导演"。他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电影手法展现了当下中国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合谋,以及人对环境的抗争。通过文本解读,本文细致分析了他的电影中的这三方面内容,并同时指出贾樟柯电影观念的嬗变。从《二十四城记》开始,他的电影从个体关怀转向了文化思考,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社会批判的尖锐性。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却实现了他从电影"民工"到"传奇"记录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列宾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1897年日本人古城贞吉第一次将列宾介绍到我国。1921年沈泽民首次译介列宾生平和重要作品。《小说月报》、《苏联文艺》、《时代杂志》和《进步日报》是刊登列宾作品的媒介。胡根天、沈泽民、徐悲鸿、胡蛮、狄源沧等人是主要译介者。列宾对中国美术界影响深远,在20世纪中俄美术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卫匡国的历史功绩是:他使欧洲和西方各国人民真正开始认识伟大的中国。用拉丁文撰写《中国历史十卷》、《鞑靼战纪》和《中国新地图集》等三种为十七世纪最科学最真实最具重大研究成就的中国史地学术专著;他为传播和促进中意文化的交流铺平道路。他在罗马教廷出色地捍卫了中国的礼仪,使天主教中国化。为使欧洲各国人民能迅速掌握汉语中文,他又撰写了《中国文法》一书;为中国培养人材,开辟了派遣留学生留学欧洲的新途径。他把中国教徒郑玛诺护送到欧洲深造,成为精通西学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